摘 要 文化在法治的傳播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通過社會制度和觀念,建構(gòu)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體系。本文認為應根據(jù)包含十種文化要素在內(nèi)的法治文化指標體系,選擇公安大學生這一主體進行警營法治文化的養(yǎng)成教育,促使其突破“人治”思想的阻礙,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執(zhí)法用法。通過文化的作用,在公安院校普及法治教育,確立公平公正、自由平等、法律至上的原則,為預備警官公正高效廉潔的執(zhí)法方式打下基礎,并對法治文化在社會的傳播具有示范性作用。
關鍵詞 法治文化 公安教育 指標要素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1610329025Y)。
作者簡介:周一丹,江蘇警官學院在讀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112
一、法治文化的文化背景及內(nèi)涵
文化是法治的基石。二者均不可或缺,唯有相輔相成、齊頭并進,才能詮釋好這一個近年來反復被提及與倡導的詞匯?!胺ㄖ巍币揽课幕钠占?,方能深入人心。文化似社會的倒影。就如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寫下的定義: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廣義而言,是個復合的整體,它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必須的其他能力和習慣。然而每個人因生活環(huán)境、思想理念的不同,對于文化的定義已有千千萬萬種,我們無法對它們進行一一辨析,但追溯本源,也能夠考量將這詞匯創(chuàng)造出來的本意。從詞源上考察,英文culture(文化)一詞,來自拉丁語cultus,而cultus又是從字干col而來,其中col,有耕種的意思,由此我們可以做一個粗略的推斷——文化是對人的培育和改造。細想文化的確在歷史的長河中起著這樣的作用,它不依靠任何物化的工具來規(guī)制人們的思想行為,而是“潤物細無聲”式的,從心理角度潛移默化地對人的思維習慣、意識形態(tài)產(chǎn)生作用或進行調(diào)整,這是一種比金錢、權力更具有魅力的“武器”,比一切肉體上的責罰鞭撻更深入人心。錢穆曾說,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產(chǎn)生;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解決。因而為“法治”注入文化的色彩,將會給法治文明的進程給予極大的推動力。
從法治視野看文化,應該取中義,即精神財富的總和,它不僅僅包括觀念要素,還有制度要素,文化的永久性、普適性和獨立性就體現(xiàn)在社會制度上,它不只是通過意識來防范危險因素的產(chǎn)生,還需透過制度的制約作用來規(guī)整言行舉止、社會風氣。因此,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建設是通過層層結(jié)構(gòu)鋪展開來的。
法治文化建設的表層結(jié)構(gòu)包括法律規(guī)范、法律制度、法律設施,它的本質(zhì)是外來的法治理念與我國特色法治文化的沖突與融合,法治文化的普適性就在于它的普遍原則和價值追求能夠融于不同的社會制度中。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進入了法制建設的時代,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與法制的理論和實踐,在此期間,法治與人治、法制與法治、法治與德治的關系都被深入探討,討論的每一步,都使我們對中國法律的發(fā)展有了新的認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要求,摒棄了過去人治文化中以統(tǒng)治者的意志為核心的專制思想,將對權力的崇拜轉(zhuǎn)化為對法律本身的崇尚,通過強調(diào)人權保障、公平正義,在人治文化和法治文化之間,劃了一道清晰的界限。1999年,我國正式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方略,基于中國特色的法治文化自此邁入了新的階段。法治文化的制度層面建設正向完備不斷邁進,然而剛性的法治秩序并不能保證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的實現(xiàn),沒有能夠與制度相匹配的國民的法律意識,靠法律強制力的執(zhí)行,只會加劇“法治”與“人治”的社會矛盾,人們的思想反而成為推動法治進程中的短板和缺陷,從而加快社會階級分化,造成法治失信、法治失衡、法治失調(diào),與真正的法治精神相去甚遠。
因此法治建設還需要立足于心理層面的養(yǎng)成教育,包括法律觀念、法律意識、法律信仰、法律思想體系的塑造。
對法律精神的頌揚是法治建設最為深刻且持久的原動力,立足于心理層面,才能讓法治文化融入意識,滲透進一個國家的肌理,讓制度之下的原本森然的局面變得鮮活。目前狀況來看,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的進步性落后于法制建設表層結(jié)構(gòu)體系的構(gòu)建程序,法治文化思想的傳播不夠普及、普適。從教育的角度審視,國民初高中的法治教育普遍以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為主,不立足于法治文化層面,法治教育意識淡薄,法治思想基礎薄弱,權利義務的教育失衡,容易導致侵權行為的不斷發(fā)生。因而,進一步講,公安院校的法治教育僅僅局限于法律知識的教導是遠遠不夠的,更要注重法律精神的塑造、法律素養(yǎng)的形成,據(jù)此我們需要一套指標體系來指導警營法治文化的培養(yǎng)。
二、公安院校法治文化教育的指標要素
公安教育(Police training)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長期性任務,警察教育應當以法治文化為基礎,以我國公安工作的實際情況為平臺研究發(fā)展戰(zhàn)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國家發(fā)展人民警察教育事業(yè),對人民警察有計劃地進行政治思想、法制、警察業(yè)務等教育培訓?!蓖瑯樱瑖H范圍內(nèi),其他國家對于警察教育問題也毫不忽視,韓國的警察大改革中提出“警察的形象改變是從警察大學開始,警察改革的步伐是從警察大學邁起,以先進正確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公正廉潔的警察”的口號。可以看出一個真正警察的塑造,就從大學階段開始。
警營法治文化是根植于人民警察警務實踐中的法治精神理念、法治制度規(guī)范、法治行為方式以及相關法治物質(zhì)載體的總稱,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一種樣態(tài),是公安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安機關戰(zhàn)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在研究學界對法治文化的指標要素界定時發(fā)現(xiàn),學者們普遍認同亞里士多德對法治概念的經(jīng)典詮釋,即“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己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由此能夠提煉出兩種要素——守法與良法,然而這兩種要素并不能完整地涵蓋法治的價值內(nèi)涵,因此學者們提出更多的觀點,石茂生教授指出除去普遍守法和良法之治的形式要素外,指標中還必須包含限權理念和民主理念這兩種實質(zhì)要素,限權的意義在于以程序性規(guī)則防止暴政以法治的形式呈現(xiàn),民主的理念在于保護全體人民的民主權利及民主程序的實現(xiàn)。也有學者著重研究法治指數(shù),從量化的角度比較各城市法治指標體系的建構(gòu)。另外,夏勇教授所界定的法治基本要素在我國是較有影響力的,其包括:1.有普遍的法律;2.法律為公眾知曉;3.法律可預期;4.法律明確;5.法律無內(nèi)在矛盾;6.法律可循;7.法律穩(wěn)定;8.法律高于政府;9.司法權威;10.司法公正。
結(jié)合以上學者的觀點,作者認為,張文顯教授揭示的法治文化的內(nèi)涵可以將這些指標要素涵蓋,因此提出劃分警營法治文化指標要素的標準,將以規(guī)則文化、程序文化、民主文化、共和文化、人權文化、自由文化、正義文化、和諧文化、理性文化、普適文化等十大要素建構(gòu)警營法治文化的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形成良性的實踐執(zhí)法模式。
規(guī)則文化以及程序文化構(gòu)成了警營法治文化指標體系的框架。規(guī)則,是運行、運作規(guī)律所遵循的法則,也就是說,規(guī)則文化表示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群體都有意識地嚴格遵循法律。它決定了公民必須具備契約意識,通過法律這則契約,每一位公民都被賦予平等的地位和一定的權利,同時,對自身行為又有種種限制,違法行為就是對契約的違背,也必將受到懲罰。規(guī)則規(guī)定了社會中的個體對秩序的遵守,程序則將范圍擴展到社會,肯定了事物發(fā)展的既有次序和脈絡以及方式、方法,確保了程序正義之下人權的保障、法律程序的合法合理性。作為一套正在不斷完善的體系,法治社會包含著有層次性的結(jié)構(gòu)與章法,一旦越過程序的軌跡,便會造成結(jié)構(gòu)的崩塌,繼而影響整套體系。規(guī)則是對個體的限制,而程序是對公權力的限制,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事物才能按照法律的軌跡行駛,而不至于陷入“人治”的無序中去。
民主文化、共和文化、人權文化、自由文化、正義文化、和諧文化、理性文化、普適文化組成警營法治文化的指標體系框架之內(nèi)的豐富內(nèi)涵。民主與共和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為不同的群體、階層之間妥善協(xié)調(diào)利益關系提供平臺。“民主”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用來表達人民群眾的呼聲,“共和”通過對話與協(xié)商的方式,平衡各方需求,達成共識。而民主與共和的實現(xiàn),前提是人人擁有平等的人權地位,人權保障是法治的精髓所在,法治絕不偏向于某一個利益集體,它尊重每一個個體的人格尊嚴,確保在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的狀態(tài)下,人能夠自由地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自由是一種相對的狀態(tài),世上并不存在絕對的自由,超過一定限度的自由是對他人權利的束縛、對他人利益的侵犯,在被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社會規(guī)則的制約之間取得平衡,是法治力求達到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使社會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使個體與個體、個體與整體、整體與整體之間相互理解、相互依存。如塞爾蘇斯所言,法是善良和正義的藝術。正義是法律的內(nèi)在本質(zhì)要求,法律的公平正義包括法律制定的公正,法律施行的公正和法律裁決的公正,滿足以上的要求才能實現(xiàn)人民權利義務的平等和主體地位的平等,這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防線,是增強法治權威的根本途徑。法治的河流在奔向和諧的彼岸的道路上奔涌不息,和諧是社會所能達到的至善至臻至美的境界,如費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道路上,和諧從一種理想中的哲學概念轉(zhuǎn)變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今追求的目標,它是一切價值理念的最終取向,是法治的靈魂所在。理性使人們擺脫愚昧無知、迷信蒙昧,突顯出作為人類所不同于其他生物的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驅(qū)使人能夠從合乎情理、法理的角度正確認知理解物質(zhì)和情感,公權力主體運用理性思維依法行政,能避免“暴政”的官僚主義情緒化思想,使行為決策等活動更具有人性化。法治文化的普適性指法治不僅符合一般客觀規(guī)律,還能滿足特殊的需求,擁有廣泛的價值共識,普適這一要素是對法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為人所接受,還要緊跟國際潮流和時代潮流。這十種文化全面地詮釋了法治文化的價值內(nèi)涵,也是法治文化的傳播所必要的文化積淀,它們塑造了社會制度的文化根基,深植于公民的意識中。
這一套指標體系的形成,有助于為警察個體行為和社會生活提供現(xiàn)實的法治指導,將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內(nèi)化為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yǎng),從而有利于保障社會發(fā)展平穩(wěn)有序地進行,同時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加快法治中國的建設步伐。
三、警營法治文化的運行機理
研究警營法治文化的運行機理,就是研究如何將現(xiàn)有的法治理論、法治觀念、法治價值、法治原則以文化的形式,通過對公安院校大學生的思想價值層面的教導,從而對其行為習慣、社會實踐做出積極正面的改善與糾正。這是法治文化實現(xiàn)其價值的直接途徑,任何理論,唯有落實到人們的生活常態(tài)和自覺行為中,才能稱得上是具有指導意義、現(xiàn)實意義的理論,否則一切只是紙上談兵。
之所以選擇預備警官這一特定群體進行法治文化的養(yǎng)成教育,從時代角度講,作為見證了中國飛速發(fā)展的新一代青年,他們從父輩的經(jīng)歷、隨處可見的新聞中親身感受著“人治”向“法治”前進的磕磕絆絆,他們從傳統(tǒng)的根中生長,接受著先進文化的灌育,因而既能更容易地接受先進的思想,又不與過去脫節(jié),是連接現(xiàn)代與過去的橋梁。這一代公安大學生承擔著跨越法治觀念的時代使命,對法治熱切忠誠的信仰應根植于他們的信念之中。從職業(yè)角度講,警察是公權力主體面對群眾的最直接的形象,行政執(zhí)法是法律實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公權力干預社會的主要形式,警察的每一個行為方式都牽連著背后公民對于公權力的監(jiān)督與探討,過去法治文化的制度建設不夠健全的時代,官本位思想濃厚,權利本位的意識漸漸被發(fā)掘,導致警民關系高度緊張,在法治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形成無形的障礙。對于法治意識的研究已有多年,而針對公安院校大學生這個特定群體的法治意識的探討仍尚待深入探索,同時,公民法治意識的行為化的實現(xiàn)遠比警察法治意識的行為化困難得多,因此警察正面形象的樹立是法治文化社會化的一條快捷的途徑,言傳身教的影響遠遠比法制宣傳來得真實,比強制命令更有正面價值,警察主體在一線的法治行為,在公眾面前有絕對的示范性作用,主體意識、代入意識對公眾心理產(chǎn)生警醒作用,從而增強法律權威性與吸引力。
警營法治文化在公安院校的養(yǎng)成教育,以法律知識的學習為基礎,以依法行政、公平正義和正當程序等為原則和依據(jù),以規(guī)則文化、程序文化、民主文化、共和文化、人權文化、自由文化、正義文化、和諧文化、理性文化、普適文化為指標體系,將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內(nèi)化為一種社會行為方式。對一個社會而言,法治不僅是主流價值和理論觀念,也不僅是制度規(guī)范和司法機器,更重要的它是一種社會信仰、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包含民主、自由、平等、人權、公平、正義在內(nèi)的法治價值、法治精神、法治觀念,需要具象化、現(xiàn)實化、實踐化,成為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存在,這便是法治文化推行的意義所在。
首先,實現(xiàn)警營法治文化養(yǎng)成教育就是維護法律的權威,以達到增強法治文化吸引力的效果。法律的權威性表現(xiàn)在法律的內(nèi)在說服力和外在強制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從。這種支持和服從在人們的心理上表現(xiàn)為法律信仰,它說明人們對于法律的遵從并不是出于法律的本身,而是對法律公正有效地調(diào)整社會關系、規(guī)整權利義務的能力的信任和忠誠,法律至上、至信的原則是人們愿屈服于她的關鍵所在。
法律權威的魅力不僅在于它亙古不變的內(nèi)在品質(zhì),還在于法治的普適性、程序性、穩(wěn)定性、邏輯性,同時保持靈活性、適應性,跟隨時代的潮流變換著指引的方向,它的直接表現(xiàn)是公民對法律的普遍遵從,間接表現(xiàn)是法治文化內(nèi)化為民眾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其次,通過營造法律氛圍提升法治文化感召力,是實現(xiàn)養(yǎng)成教育的第二步,法律氛圍的營造除了法律法規(guī)的普及,關鍵點在于增強預備警官對法治文化的認同感。法治是打破延續(xù)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人治”文化的舶來物,與過去的價值理念格格不入,法治在我國現(xiàn)有文化價值基礎上融入我們的歷史,融入我們的生活是一段曲折艱辛的歷程。龔廷泰教授認為,法治文化認同, 是指人們對法治文化的一種 “相互承認”, 是民眾對法治文化的 “重疊共識”, 應該沿著情感認同→價值認同→行為認同的路徑而遞進式展開, 它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 從理念到實踐逐步發(fā)展的過程。濃厚的法治氛圍能夠感染著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形成心理上的認知共識。
最后一步,以構(gòu)建法治話語體系增顯法治文化影響力為方法,達到文化普及效果。話語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公共話語反映了一個社會的精神風貌、社會情感思維方式,法治話語體系的構(gòu)建彰顯了法治文化的嚴密性、嚴肅性、邏輯性、準確性,通過語話的表述,法治的內(nèi)涵為人所獲知,法治的權威為人所震懾,法治的公正為人所體會,成為一種“得到公共認可的東西”。法治文化作為非物態(tài)的存在,沒有語言的表達與應用,難以形成一種社會風氣鋪散開來,因此在法治和話語的相互作用下,法治可以融入話語的精神旨歸,話語涵蓋進法治文明的時代成果,二者形成了互相滲透與共榮共存格局,由法治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法律思想理念,從法治理論建構(gòu)中流溢而出的人的智慧光芒等,共同組成了人類法治話語體系中的基本要素。
四、結(jié)語
作為未來新時代的人民警察,公安院校大學生們承擔著跨越思想和時代的使命,他們將會是法治文化面向公眾的最好的傳承者。這需要他們擁有完備的法律知識,以及蘊含法律至上、公平正義、社會福祉在內(nèi)的法治精神,并將其落實于文化習慣和生活方式之中。他們必須明確自己在這個法治社會中的定位,是一名執(zhí)法者,更是一名守法者,作為公權力行使主體,堅決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不越權、不濫權,從而達到成為一名人民警察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英]愛德華·伯內(nèi)特·泰勒.原始文化.1871.出版信息不詳.
[2]陳序經(jīng).文化學概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錢穆.文化學大義.臺灣中正書局印行.1981.
[4]孫燕.韓國警察教育的現(xiàn)狀及啟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3(3).
[5]盧維英、張弛.公安法治文化建設的基本路徑——基于湖州實踐的思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5(4).
[6][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政治學.商務印書館.1965.
[7]石茂生.論法治概念的實質(zhì)要素——評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法學雜志.2008(1).
[8]夏勇.法治是什么——淵源、規(guī)誡與價值.中國社會科學.1999(4).
[9]張文顯.法治的文化內(nèi)涵——法治中國的文化建構(gòu).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4).
[10]李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若干問題.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11]謝鵬程.論當代中國的法律權威——對新中國法治進程的反思和探索.中國法學.1995(6).
[12]龔廷泰.法治文化的認同:概念、意義、機理與路徑.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4(4).
[13]宋春香.法治文化論——一個法治話語的視角.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