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翔宇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以下簡稱“《民法總則(草案)》”)的出臺,是我國法律進步的重要里程碑。文章首先從該草案的進步特征出發(fā)進行分析,而后不斷深入,并且在此基礎之上對《民法總則(草案)》的若干技術細節(jié)和進步要點作出分析,對于加深對其認識有著積極價值。
關鍵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進步;價值
中圖分類號:D92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24X(2017)01-0026-01
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的編撰規(guī)劃是想在2017年編制完成《民法總則》,而后在2020年之前對各項單行法令進行整合,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民法典。而2016年6月27日,我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首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共計十一章。該草案從結構上對既有的《民法通則》有所繼承,但是內容上卻有不小的調整,如不再使用“公民”而改用“自然人”;增加“非法人組織”章節(jié);將既有的“民事法律行為與代理”以及“訴訟時效”進行擴充而分別建立成為兩章;將“期間的計算”獨立成為一章,同時刪除了“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適用”。對于其他部分均保持了繼承,是對既有《民法通則》的立法智慧的鑒定認可以及對時代發(fā)展的清醒認識。
《民法總則(草案)》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一方面是順應當前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另一個方面也對當前時代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次修訂體現(xiàn)出的多個細節(jié)均反映出了這種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民法總則(草案)》第99條中指出,“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對于人格權明確加以保護,即對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進行明確保護。這種民法中的人格權,與憲法中的人權相呼應,因此憲法中的人權可以說從一定程度上通過民法得到了落地,而這種憲法的落地,對推動個體人格權的實現(xiàn)與發(fā)展保護同樣有著深遠意義。
其次,私法自治的原則也隨著《民法總則(草案)》得以確立,其中第4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應當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關系”,這是對自治的充分肯定,是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之下做出的必然決策。這是對既往的《民法通則》中“自愿原則”的深入認同和發(fā)展,是推動個人自治,并且形成良好公民自我負責邏輯環(huán)境的必要保護。
再次,《民法總則(草案)》在民法倫理原則方面更進了一步。一直以來,法律秩序在價值判斷層面上的連貫性都是私法體系必然的任務,而這一任務的實現(xiàn),有賴于私法倫理原則體系的構建。由倫理原則而構建起來的體系即內部體系,其是確保整個法律體系結合成為一個有序整體的內涵載體?!睹穹倓t(草案)》的第3~9條明確建立起了以平等、自治、公平等原則作為基礎的私法倫理原則體系,這對于我國司法實踐環(huán)境中法律適用、法律解釋等方面的工作有著重大意義。
最后,《民法總則(草案)》在技術細節(jié)方面的建設和突破同樣不容忽視,在這個體系中存在多個改進。如在《民法總則(草案)》第8條中納入了“公序良俗”的說法,而不再使用《民法通則》中的“社會公德”以及“社會公共利益”這樣政策性較強的說法,從本質上看這是一種表述層面的優(yōu)化,并且從內涵上開始承認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中的文化差異,是針對國家不同地區(qū)的差異化對待。
在《民法通則》中,以計劃經濟作為對象的企業(yè)法人、事業(yè)單位法人與機關法人的分類方式,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中也已經不再適用,因此《民法總則(草案)》對法人的劃分重新表述為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兩類,并且增加了捐贈法人的規(guī)則,這是對市場經濟的順應。并且在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部分,廢除顯失公平、乘人之危情形下民事法律行為的變更權。主要是考慮到法律行為的變更需要雙方主動參與,而這些情況之下本質都屬于單方變更。
除此以外,《民法總則(草案)》對第三人欺詐與第三人脅迫進行明確區(qū)分,增設撤銷與無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規(guī)則,以及增加自己代理、雙方代理規(guī)定等,這些都成為標志其進步的重要表現(xiàn)。
總之,《民法總則(草案)》一方面繼承了《民法通則》的立法精神,另一方面也正視了我國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發(fā)展。本次修訂是法律的與時俱進,是對法律本身發(fā)展規(guī)律深刻認識和把握的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陳永強.私法的自然法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趙旭東,顧東偉.隱名出資的法律關系及其效力認定[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2).
[3]五紅強,謝保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的幾點淺見[J].人大建設,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