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傳
決策和行動之前聽聽百姓的意見,不僅能夠集思廣益,收獲一些來自基層和群眾的金點子,而且能夠事先了解百姓心中的困惑與擔憂。
在北京東路的環(huán)境綜合治理項目開始前,南京市玄武區(qū)有關部門邀請居民代表,通報綜合治理方案,聽取市民的意見和建議。這給了很多部門一個啟示:辦事情、做決策,就應該多聽一聽老百姓的心里話。
一條道路的整治不算大事,但對周邊群眾來說則不是小事。“工程帶來的灰塵和噪音會不會很大”“道路圍擋公交改道,出行怎么辦”“道路開挖,附近居民樓會不會受影響”……這些聲音如果事先能到群眾那里聽一聽,好事就能辦得更好更順利;相反,百姓心里有一肚子的疑問,卻沒人來聽一聽,輕則抱怨四起,重則抵觸情緒滋生。因為情緒不暢,一件原本很好解決的小事,也會變得難以解決,甚至事情辦好了,百姓還未必認可。
遇到事情聽不聽百姓的意見,結果大不一樣。準確而全面地掌握情況,是精準決策的基本前提。情況都還沒有吃透,老百姓心里怎么想的都不知道,就硬著頭皮做決定,這就好比“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決策和行動之前聽聽百姓的意見,不僅能夠集思廣益,收獲一些來自基層和群眾的金點子,而且能夠事先了解百姓心中的困惑與擔憂。中央領導同志一再強調為政一方,一定要經常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準確了解群眾的所思所需所憂,其用意就在于此。
為政要問計于民,道理很簡單,但做起來則很不簡單。比如,問計于民不難,但如果七嘴八舌之后是莫衷一是,事情似乎顯得更為復雜。這讓一些干部不大愿意開聽證會,不大愿意讓輿論介入決策,甚至規(guī)劃方案都做好了,還遮遮掩掩,不敢拿出來跟群眾見面。再如,有的地方雖然也問計于民,但卻問得浮皮潦草,或者問而不聽,聽而不納,百姓的意見不被采納和執(zhí)行,或者執(zhí)行不到位,最終問計于民淪為形式。
為推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近年來各地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決策之前必須進行合法性審查,必須進行安全性評估。再如,決策之前要召開必要的專家論證會和民意聽證會。但由于各種原因,這些措施還得不到很好的落實。要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必須讓問計于民成為決策的“標準配置”。凡是遇到重大決策尤其是直接涉及百姓利益的民生決策,都要認真聽取百姓的意見和建議。實現(xiàn)這一點,一方面,有賴于各地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強化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的意識;另一方面,有關方面也應該出臺倡導性的意見甚至強制性制度,讓問計于民成為決策諸多程序中不可缺失的一環(huán),真正成為“決策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