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茹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初級階段,小學語文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漢語的基本構架、學習意義和漢語理論,因此,學校應充分重視語文的教學水平。小學語文包含生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義性等知識,而這些都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小學生展現出形象的畫面,將抽象的知識轉變?yōu)榫唧w的畫面,增加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升了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并在結合小學語文內容的基礎上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主要分析了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問題,指出了小學語文教學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小學語文;教學應用
一、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勢
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現這樣一幅畫面:一位小姑娘坐在月亮上,就如坐在小船上劃槳。在畫面切換時配上背景音樂,此過程中,精美的圖片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后便會帶著好奇心閱讀課文,此時學生便會注意文章中的生字,比如船,學生在朗讀中便會投入識字過程,不知不覺中便認識了很多生字。再比如,在教“青、清、晴、情”等字時,為了使學生明確區(qū)分它們的異同,教師可以先給出基本的字“青”,而后在屏幕上展示小河流水的畫面,引導學生思考清水的“清”與“青”有何關系,學生便很快會答出應加上三點水,此后教師點擊鼠標加上三點水,這樣便形成了“清”字,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另一方面,還可以開闊學生視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紀錄片《美麗的西沙》,加深學生對西沙群島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多媒體技術的實踐應用
以小學語文《秋天的雨》一課為例,這篇課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且以秋雨為主要線索,將秋天的眾多景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建了一個美麗、豐收及歡樂的秋天場景。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以畫導入,播放春天、夏天以及秋天的畫面,使學生充分感受自然的美景,引導學生自然進入本課的學習。
在學到“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時,教師可以制作多種精美圖片,使學生充分感受黃色的銀杏樹、紅色的楓樹、金色的田野以及紫紅的菊花,并適時向學生提問秋雨應該是什么顏色的。
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播放秋天的美景,并配置歡快明朗的音樂,使學生沉浸于美妙的秋天中,這樣學生才可以更容易地理解課文內容,并充分感受到秋雨的美。
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熏陶了欣賞的美感,提升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也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小學語文教學應用多媒體的對策
1.結合傳統(tǒng)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具備一定的正面意義,而將多媒體技術與其進行充分結合,才可以真正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為此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教師應全面分析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并明確教學目標。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主要訓練小學生的漢字識記以及聽說能力,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關注其聲像系統(tǒng)。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利用其不同的優(yōu)勢,比如,在看圖說話練習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現圖片,再利用多媒體聲音系統(tǒng)呈現參考答案,引起小學生的好奇心理,提升小學語文的課堂效率。
2.明確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內容
對教育體系來講,多媒體技術主要服務于教學活動,為此利用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其實際特點,并聯(lián)系教學內容,以便為學生直觀、形象地展現語文教學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應用過程中,還應重點突出教學的重難點內容。當學生面對重難點知識時,往往會產生畏難心理,而多媒體技術可以形象化地展示問題,有效突破知識的重點與難點。比如,在講解《小池》時,教師可以利用荷花以及蜻蜓在荷花上的動態(tài)圖片幫助學生了解詩詞中的情境,進而了解詩人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由此,語文教師應明確多媒體技術的作用,不能將所有的教學內容都依托于多媒體課件,應該選擇性地使用,并針對教學重難點內容進行設計。
3.注重師生互動交流
小學語文教學中最為關鍵的因素便是教師與學生,語文教師應將多媒體作為師生溝通的橋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可以自覺學習語文知識。教師應該利用多媒體可見的構成規(guī)律,適度掌握教學進度,促進師生的有效交流。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帶來了新的改革,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確保整個語文學習過程充滿情趣,真正顯現出了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本文主要探索了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并希望以此可以引起廣大教育者的重視,并加強使用頻率,進而真正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顧廣金,馬傳張.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少年,2016(8).
[2]劉璟濤,孫萌.淺析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6(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