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施華
摘要:小學語文教材集選了各種文體的文本,結合文本特征展開教學是實現(xiàn)有效學習的需求。在各種文體中,學生對故事類文本的興趣度較高,而且在小學教材中這一類型的文體占比較大,因此作為研究點有一定典型意義。語文教學的著眼點是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所以在文本教學中,應該要留下學生學習的生長點。筆者通過研究文體教學,來尋找學習的生長點。
關鍵詞:文本特征;課堂教學;生長點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1-082-2圣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語文十幾載,接觸語言文字千千萬,為何非但沒有激發(fā)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的感情,反而產(chǎn)生了許多厭惡閱讀、恐懼寫作的負面心理呢?作為語文教學者,不僅要反思,更要嘗試去改變。誠如教學專家所提的“小學教師上課應該給學生留下生長點,為學生終身學習、發(fā)展留下空間。”
語文教學離不開對文本的學習。正如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王榮生所言“依據(jù)體式來閱讀,是閱讀的通則。依據(jù)文本體式來解讀課文,來把握一篇課文的教學內(nèi)容,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規(guī)則?!庇纱丝磥?,教師一定要對文體有準確的把握,清楚文體特征,才能更好地尋找到語文學習的生長點。
筆者在自己的教學中,對小學階段的故事類文本做了一些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三種:童話、寓言和神話。據(jù)統(tǒng)計在蘇教版語文十二冊教材中,這三種文體,童話有26篇,寓言8篇,神話故事6篇(其中《沉香救母(一)、(二)》分開計算),共計40篇,占到了總篇數(shù)的1423%。可見故事類文本在小學教材中是舉足輕重的。下文以這三種類型的文體教學為例,來探究語文課堂的生長點。
一、“趣”味無窮,留下情感生長點
小學生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強,童話、寓言和神話故事的文本更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童話巧妙地運用了想象、幻想、夸張等寫作手法,富有童真童趣,淺顯易懂。寓言通過故事的形式來闡明道理,比起說教更加具有趣味性,用委婉的方式說出真理,容易令人接受。神話故事更多地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對美好的向往,移情于神話人物。這三種文體對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非常顯著的作用。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提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抓住故事類文本的特點,讓語文課堂有新知的探索,思想的爭辯,情節(jié)的再現(xiàn),相信學生肯定會興致盎然,全情投入。比如教學二下《會走路的樹》,教師配樂朗讀“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樹在樹林里走來走去。”聽了朗讀,你有什么感受?學生頓時心生好奇。在品讀完2、3自然段后,提出問題:“假如你是這棵金色的小樹,你會帶小鳥去哪些地方?”童話本身富有童趣,讓學生置身童話中,進行大膽的想象。能跟著童話人物一起去看看,與童話人物產(chǎn)生情感共鳴,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文本對話時快樂的。寓言教學可以從故事本身的講述方式上下手,以二下《狐假虎威》來說,這篇寓言非常適合講演的方式來學習。文本中“眼珠子骨碌一轉”、“扯著嗓子”、“大搖大擺”等通過演來體會,更容易理解。神話故事往往讓人著迷的是文本人物的神力,以及魔力的想象。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容易勾起閱讀的好奇心,人物的性格突出,往往具有非凡的能力,這非常容易讓小學生產(chǎn)生崇拜心理。
童話、寓言、神話故事文本“趣”味無窮,不僅手法上有“趣”,教學方法上的“趣”,還有心靈滿足上的“趣”,在課堂教學中更抓住這些趣味點,相信對培養(yǎng)學生熱愛語文興趣有著明顯的作用。興之所至,才能心想事成。用趣味打開學生的閱讀大門,給學生留下語文學習的情感生長點。
二、“理”在其中,留下思維的生長點
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思維是學習的靈魂。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這是學生心智不斷成熟的過程。故事類文本的課后要求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講講這個故事”,“分角色朗讀課文,再演一演”“復述課文”。許多同學在達成這項學習目標時靠得更多的是多文本的記憶。反復的朗誦,閱讀剖析,提煉綱要,將原本富有生趣的故事解構,將其變得索然無味。
故事類的文本可以說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定的道理。比如《三個小伙伴》通過童話的形式告訴學生團結力量大?!耳柊鱿酄帯吩⒁庵p方互不相讓,結果讓第三方從中得利?!冻料憔饶浮芬晃模靼壮料闶峭ㄟ^勤學苦練,堅持不懈,排除萬難,才能實現(xiàn)夢想?;谖谋镜倪@一特點,一定要讓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達到一定的理性思考。
在這三種文體中,寓言尤為突出的具有邏輯思維訓練的作用。比如二下《狐假虎威》這篇文章中狐貍就非常巧妙地借助了邏輯上的三段論。狐貍的推理是這樣的:老天爺?shù)拿钍遣豢蛇`的(前提一);我是老天爺派來管你們百獸的(前提二);所以我是不可違的(結論)。顯然狐貍的前提都是假的,但它的結論是真的。當然,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文本時,不用去刻意地推理,只要知道狐貍是靠什么把百獸嚇跑的就行。思維的美妙在于她會不斷成熟,到了六年級學習《螳螂捕蟬》一文時,許多同學已經(jīng)能夠自主思考少年成功勸說吳王的原因。記得有同學在學習這一課時就分析道“少年的成功來源于他精心的策劃,他選擇了合適勸說的地點花園,準備周全,手中拿著彈弓裝出打鳥的樣子,既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也能讓吳王更相信這個故事”。由此看來,學生不僅能理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而且能夠感悟到勸說的要點??梢哉f學生已經(jīng)能夠將文字進行內(nèi)化,積極地感悟。
三、“練”到實處,留下技能的生長點
小學的三個階段對語言表達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語文學科的核心任務是“學習和運用語言”。小學語文教師扎扎實實地做好語言訓練,是為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生長點。
童話、寓言和神話故事中同樣有許多語言訓練點。比如:神話故事《開天辟地》,句式整齊,運用極其夸張的寫作手法描寫出天地形成的過程。學生可以學習這兩種寫作手法來學寫神話故事。童話故事《小露珠》中最精妙的就是三個“像……那么……”,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感悟這三個比喻句的精妙之處,然后進行遷移性的表達。讓學生當一回小露珠,選擇一個動物,給他寫一句話會回應。最好用上打比方的手法來夸一夸他。這是仿照文本語言特色進行創(chuàng)作訓練。故事文本該有許多文本留白,留給學生自己去想象。比如《螞蟻和蟈蟈》一文中兩個自然段都用“有的…有的…有的…”來描寫螞蟻和蟈蟈的不同表現(xiàn)。此處正好是一個留白的地方,除了這些動作,螞蟻和蟈蟈還有哪些動作呢?這可以作為學生說話訓練的一個點。續(xù)編故事在二下就有涉及?!逗偤蜑貘f》故事續(xù)編。在認識了狐貍和烏鴉這兩個故事形象后,自主想象故事繼續(xù)發(fā)展可能產(chǎn)生的情節(jié),想象要合理。續(xù)編故事對文本的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雙重考驗。
語言表達的訓練點可以是一個詞的造句,可以是句式訓練,可以是片段描寫,可以是故事續(xù)編,可以是重新創(chuàng)作……訓練的形式可以多樣,但是要落實到實處,融合進課堂的閱讀教學,為學生的技能留下生長點。
四、“慣”穿始終,留下學法的生長點
小學是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期,將習慣的培養(yǎng)貫穿始終,是小學教師的任務。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為學生的持續(xù)學習留下生長點。
仔細研讀這三種文體,會發(fā)現(xiàn),就其中的一種文體而言,在學習時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比如寓言故事,故事簡短,情節(jié)推進快。道理深刻,意在勸喻。寓意揭示方式在篇末點出或內(nèi)蘊于文中??偨Y文體特點,能夠幫助學生在后面再學習相同文體的文本時,能夠掌握一些學習方法。童話故事《三個小伙伴》,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言語反復,學生在學習了一段對話后,接下來的兩段對話,都能夠運用相同的方法去理解。這只是從文本學習的角度談了方法的習得,對于習慣的養(yǎng)成而言是不夠有說服力的,方法習得之后還要內(nèi)化,才能變成習慣。所以在文本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習方法的總結和歸納,然后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給學生自主運用已經(jīng)習得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內(nèi)化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是長期的過程,是螺旋上升的過程。需要教師首先從觀念上明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是為了不教。
五、“面”向大海,留下知識的生長點
語文知識點可謂是星羅棋布,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學習,就像是金字塔的建造,底部夯實了,上面才能屹立不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闡釋有意義接受理論學習時,把學習分為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并列結合學習三類。在小學階段,學生所學的知識都是基礎性的,似房屋的地基,根基越厚實,上升空間越大。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知識積累,廣泛閱讀,擇優(yōu)記憶,是很有必要的。
小學教材中選取的文本是有限的,延伸閱讀,是很好的遷移學習。比如低年級的課外閱讀可以以繪本,中外優(yōu)秀童話故事為主。在學習了童話《我叫“神舟號”》之后,可以圍繞神舟飛船的發(fā)射給學生補充許多科學知識;在學習了《小鷹學飛》之后補充閱讀《勇氣》、《猜猜我有多愛你》等繪本。中年級的神話故事雖有涉獵,但是篇目較少,《中華神話故事》還有許多。同樣的寓言故事也是如同散落的明珠,需要去發(fā)現(xiàn)、去珍藏。
小學語文教師更該有更廣闊的視角,不僅僅局限在一個知識點上的反復記憶,更要有舉一反三的精神。面向大海,教師才能為學生留下終身學習的知識生長點。
眼看一方,自然會有偏頗,筆者僅將故事類文本的課堂學習作為研究點,所思多想,會有不足。但經(jīng)過這一小點的研究,讓筆者感受深刻。小學語文教師要能夠看到文體的特征,能夠看到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能夠堅持不懈地尋找語文學習的生長點。以后筆者還會繼續(xù)探究文體特征教學和學生生長點之間的關系。教學路漫漫,思考不停歇。
[參考文獻]
[1]羅剛淮.語文教學著眼于學生持續(xù)發(fā)展[J].語文的蔚藍星空.南京出版社,2015(07).
[2]徐志蘭.故事類文本教學中復述策略探究[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6(06).
[3]高林生.“言在彼而意在此”的寓言教學[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2(12).
[4]張蓓.童心閱讀,破譯言語表達的密碼[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