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卉
(江蘇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江蘇徐州221116)
郭錫良《古代漢語》中古今字被誤釋為通假字現(xiàn)象指正
葛卉
(江蘇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江蘇徐州221116)
通假字與古今字的區(qū)分一直都是學(xué)習(xí)古代漢語者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郭錫良本《古代漢語》是目前許多高校通用的古代漢語教材,筆者在學(xué)習(xí)中發(fā)現(xiàn)有5組古今字被誤釋為通假字,將從字形變化、字義的演變、讀音關(guān)系等方面進行辨正。
郭錫良《古代漢語》;通假字;古今字;誤用
近年來,研究郭錫良本《古代漢語》(修訂本)的論文成果頗豐,對文選中注釋的辨正尤其是用字現(xiàn)象方面的文章最多,如:彭怡玢的《郭錫良主編<古代漢語>中的通假字淺析》(1997),王曉娟的《郭編<古代漢語>(修訂本)通假字辨正》(2007),于智榮與王恩建的《商務(wù)本<古代漢語>通假字注釋例商》(2007),方艷霞的《郭錫良等主編<古代漢語>指瑕》(2011),楊帆的《古漢語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現(xiàn)象考辨——以郭錫良先生<古代漢語>的注釋為例》(2014)。盡管如此,通過查閱工具書,本文發(fā)現(xiàn)還有5組古今字被誤釋為通假字而未有人糾正的。
《左傳子產(chǎn)論尹何為邑》:“子于正國,棟也;棟折榱崩,僑將厭焉,敢不盡言。”
教材注:厭,通“壓”。
按:“厭”與“壓”這組字不是通假字,而是古今字。
“厭”上古屬影母談部去聲;“壓”上古屬影母葉部入聲;影母雙聲,談葉對轉(zhuǎn);二字讀音相近。
“厭”字除了“鎮(zhèn)壓”本義以及由其引申出來的意義,當時,又有了“憎惡、厭惡”等義,如《墨子尚賢中》:“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弊ⅲ骸皡?,厭棄。”(37頁)《左傳隱十一年》:“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楊伯峻注:“厭,厭棄也?!保?5頁)而“厭惡”義為“厭”字今天所指常用義。
“壓”字東漢許慎認為其本義為崩壞,《說文卷九廠部》中提到“壓”的本義:“壓,壞也,笮也,塞補也。一曰:鎮(zhèn)壓?!笨赡茉跂|漢時,“厭”字的本義以及由其本義引申出的意義,已經(jīng)被“壓”字所取代。
對于二字之間的關(guān)系,有些學(xué)者也作了解釋。段玉裁注:“竹部曰‘笮者,迫也?!肆x今人作‘壓’,乃古今字之殊?!保?48頁上)清王筠《說文句讀》:“厭,今字作‘壓’?!保?55頁下)《古今字字典》上也提到:“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厭,古壓字。讀若剡,聲轉(zhuǎn)為壓。厭者,以石有所鎮(zhèn)笮也,又為物傾頹、覆厭。<一切經(jīng)音義>十七引<倉頡篇>:‘壓,鎮(zhèn)也,笮也?!姓?,迫也。引申為凡迫壓之稱?!职?,猒者,猒余本字。又從厭加土為覆壓字?!保?24頁)
郭本中此處“厭”,應(yīng)理解為本義,因為“厭”的意義增多,于是新造一個“壓”字表示原字本義。二者讀音相近,時間上又有先后,因此“厭”與“壓”是古今字。
《左傳子產(chǎn)論尹何為邑》:“譬如田獵,射御貫,則能獲禽。”
教材注:貫,通“慣”,習(xí)慣,熟練。
按,“貫”與“慣”這組字并非通假字,而是古今字。
“貫”和“慣”上古同屬見母元部去聲;二字讀音相同。
“貫”的本義是穿錢的繩子。《說文卷七毌部》:“貫,錢貝之貫。貫穿錢貝的繩索?!比纭妒酚浫龝綔蕰罚骸熬熤X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表n兆琦注:“貫,穿銅錢的繩子。”(2352頁)然后由本義引申為“以繩穿物”義,又引申為“貫穿,會通”義,后又引申為“熟習(xí)、習(xí)慣”義,如《孟子滕文公下》:“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睏畈ⅲ骸柏?,<爾雅釋詁>:‘習(xí)也?!褪墙袢盏摹畱T’字?!保?40頁)
而“慣”字,《說文》無。許慎的《說文解字》收錄的是他所知道的古今文字,所以“慣”字產(chǎn)生的時代應(yīng)該晚于“貫”字。
“貫”字先于“慣”字產(chǎn)生,最早作“習(xí)慣”義講的是“貫”?!锻趿艥h語字典》:“慣,習(xí)慣。本作‘貫’?!畱T’是‘貫’的后起分別字,專用于引申義‘習(xí)慣’?!保?29頁)《辭源》:“慣,習(xí)慣。本作‘貫’。”(1545頁)《漢語大詞典貝部》說:“貫2習(xí)慣。后作‘慣’?!保?25頁)《古今字字典》也提到:“貫、慣在習(xí)慣義上為古今字?!?173頁)《康熙字典卯集上心字部》:“慣,習(xí)也。又通作貫?!?/p>
從《辭源》、《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等對“貫”和“慣”的解釋,可以看出,“習(xí)慣”義只是“貫”引申義的一個,而“慣”的意義只有習(xí)慣義以及其引申義。由于“貫”的意義太多,就將“習(xí)慣”義分擔(dān)給“慣”字。
郭本中這的“貫”,根據(jù)語境,應(yīng)理解為“習(xí)慣,熟練”義,“慣”字與“貫”字二字意義有引申關(guān)系。相對來說,“貫”是古字,“慣”是今字。
《莊子秋水》:“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地。”
教材注:虛,通”墟“,指所居之地。
按,“虛”與“墟”這組字并非通假字,而是古今字。
“虛”上古屬曉母魚部平聲;“墟”上古屬溪母魚部平聲;魚部疊韻,曉溪旁紐;二字讀音相近。
“虛”的本義是大土山?!墩f文卷八丘部》:“虛,大丘也?!鹬^之虛。從丘,虍聲?!比纭对娊?jīng)鄘風(fēng)定之方中》:“升彼虛也,以往楚矣。”注:“虛,亦作‘墟’,丘?!保?0頁)《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況乎涉豐草,騁丘虛,前有利獸之樂,而內(nèi)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亦難矣!”顏師古注:“虛讀曰墟?!?2590頁)由本義引申至“處所,分野”義,如《左傳昭十七年》:“宋,大辰之虛也,陳,大皞之虛也,鄭,祝融之虛也,皆火房也。”楊伯峻注:“虛,表‘舊居’的意思?!保?391頁)又引申“廢墟,荒地”義,如《荀子哀公》:“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shù)蓋焉?!睏顐娮ⅲ骸疤撟x為墟?!保?71頁)
“墟”字,《說文》無?!墩f文解字》中只收錄了“虛”字,可見“墟”字產(chǎn)生的時代應(yīng)該晚于“虛”字。臧克和的《中古漢字流變》中提到:“墟,居也,大丘也。唐抄<篆隸萬象名義>:‘墟,邑也。居也?!保?5頁)可能“墟”字的本義后來為所居之地,大土山義。對于二字之間的關(guān)系,段玉裁注:“丘本謂大丘,大則空曠,故引申之為空虛。又引申之為不實之稱。按,虛者,今之‘墟’字?!保?86頁下)清王筠《說文句讀》:“案,人之居于虛也,不于其頂而于其坳,故得空虛之意。迨為借義所奪,乃加土為‘墟’?!保?06頁上)《辭源》:“墟,本作‘虛’?!保?68頁)《王力古漢語字典》:“虛一,大丘,大土山。廢墟……以上‘虛’字后來都寫作‘墟’。”(1132頁)《古今字字典》:“清雷浚<說文外編>卷五:‘虛’之本義,為‘墟’字本字,引申之為空虛,又引申之為不實之稱?!?514頁)
根據(jù)《辭源》、《漢語大字典》、《康熙字典》等對“虛”和“墟”的解釋來看,“虛”的義項更多,用法更廣泛:既可實指,又可虛指。而“墟”的義項只有實指。因“虛”字引申出空虛、謙虛、虛假等多種意義,后遂以“虛”字為基礎(chǔ),另增偏旁土,新造一個“墟”字,以取代“虛”字本義。
郭本“虛”,后作“墟”,二者是古今字。
《荀子天論》:“繁啟蕃長于春夏,畜積收臧于秋冬?!?/p>
教材注:臧,通“藏”
按,“臧”與“藏”這組字并非通假字,而是古今字。
“臧”上古屬精母陽部平聲;“藏”上古屬從母陽部平聲;陽部疊韻,精從旁紐;二字讀音相近。
“臧”最早出現(xiàn)于甲骨文,而“藏”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晚期金文,“臧”字出現(xiàn)的時代應(yīng)該早于“藏”字?!瓣啊弊趾汀安亍弊衷诒辉S慎《說文》收錄之前字形上是沒有太大聯(lián)系的,但是在《說文》中,卻可以看出二字字形上有了聯(lián)系。
但是《說文卷三臣部》:“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屬皆從臣?!北玖x為男性奴隸?!瓣啊保瑥某?,戕聲。所以“臧”字的本義應(yīng)該與奴隸有關(guān)。而且《字源臣部》是這樣解釋的:“臧,初為會意字。甲骨文從戈刺目,戈為兵器之象,豎目為仆隸之象,二者結(jié)合為臧獲(對奴婢的賤稱)、隸人意。<說文>:‘訓(xùn)誡為善,’乃引申義,臧獲多為戰(zhàn)俘、刑徒類,不敢驕橫,自然良善?!保?36頁)楊樹達《積微居小學(xué)述林·釋臧》:“臧本從臣從戈會意,后乃加爿聲,甲文時尚未加聲,故第從臣從戈也。許君說為從戕聲,誤矣。”(92頁)如:《荀子王霸》:“如是則雖臧獲不肯與天子易埶業(yè)?!睏顐娮ⅲ骸瓣矮@,奴婢也。”(135頁)《漢書司馬遷傳第三十二》:“且夫臧獲婢妾,由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己乎?!睉?yīng)卲曰:“楊雄《方言》曰:‘海岱之間,罵奴曰臧,罵婢曰獲?!睍x灼曰:“臧獲,敗敵所被虜獲為奴隸者?!鳖亷煿旁唬骸皯?yīng)說是也?!保?735頁)
從“臧”的甲骨文字形以及后來的演變,可以看出“臧”的本義更傾向于“臧獲”義。但是“臧”在戰(zhàn)國時就已有“收藏”義,如《荀子富國》:“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楊倞注:“‘善臧其余’謂雖有余,不耗損而善藏之?!保?08頁)《漢書食貨志上》:“春耕夏耘,秋獲冬臧?!保?132頁)《漢書禮樂志第二》:“今叔孫通所撰禮儀,與律令同錄,臧于理宮,法家又復(fù)不傳?!鳖亷煿旁唬骸肮艜鴳巡刈直窘宰麝埃瑵h書例為臧耳?!保?035頁)只是后來意義增多,分擔(dān)給了“藏”字,然后“收藏、儲藏”義就變成專屬于“藏”字的意義,直到今天,“收藏、儲藏”義已經(jīng)不屬于“臧”字了。
《字源艸部》是這樣解釋“藏”的:“藏,從艸,臧聲。本義是指收藏、存儲。戰(zhàn)國文字中‘藏’字或作從貝,臧聲。從貝表收藏、儲藏之義。”(62頁)臧克和的《中古漢字流變》中也提到:“唐抄<篆隸萬象名義>:‘藏,收也。蓄貯也。深也。匿也?!?1063頁)所以,“藏”的本義是收藏、儲藏。如《墨子三辯》:“農(nóng)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藏?!弊ⅲ骸安?,收藏?!保?7頁)《詩經(jīng)彤弓》:“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注:“藏,收藏?!保?83頁)
對于二者的關(guān)系,段玉裁注:“以從艸之‘藏’為臧匿字,始于漢末。”(118頁下)《辭源》:“臧cáng,(集韻)慈郎切,收藏義,后作‘藏’?!?3405頁)清黃生《義府》卷上:“藏乃臧之誤也。古藏、贓字皆作臧,后人傳寫,誤加草耳。”(37頁)《古今字字典》:“‘藏’字,<說文>正篆無。大徐本<說文>新附字收有此字,釋為‘匿也’。下有臣鉉等案:<漢書>通用‘臧’字。從艸,后人所加?!保?00頁)《漢語大詞典戈部》:“臧2,‘藏’的古字。收藏;隱藏?!保?37頁)《王力古漢語字典》:“臧五,同‘藏’。府藏,儲存東西的地方。”(1018頁)《康熙字典未集下臣字部》:“臧,又<集韻>:‘昨郞切。與藏同?!薄冻S猛僮止沤褡肿值洹罚骸啊啊?,‘儲藏、收藏’義,后來加義符‘草’寫作‘藏’?!保?12頁)
郭本“臧”,應(yīng)解釋為“收藏”義。二字讀音相近,“臧”字出現(xiàn)的時代比“藏”早,且“收藏”義應(yīng)該先歸“臧”字所有,只是后來被分擔(dān)到“藏”字里,所以二字應(yīng)該是古今字。
《荀子勸學(xué)》:“蓬生麻中,不扶而植;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教材注:沙,通“紗”
按,“沙”與“紗”這組字并非通假字而是古今字。
“沙”和“紗”上古同屬山母歌部平聲,二者讀音相同。
《字源》:“初文為合體象形字。像水及散碎沙粒之形。水旁數(shù)點本即沙形,恐沙形不顯,故從水,似亦兼具會意之義?!保?86頁)沙,本義是細小的石粒?!墩f文卷十一水部》:“沙,水散石也。從水從少。水少沙見?!比纭赌觽涮荨罚骸俺巧戏毕率?、石、沙炭以雨之。”(468頁)
“沙”字在西周已有字形存在,而“紗”字,《說文》也無。可能許慎那個時代已經(jīng)有了“紗”字,但是可以確定其出現(xiàn)的時代不會早于“沙”字。
二字之間的關(guān)系,以下學(xué)者是這樣解釋的。段玉裁注:“石散碎謂之沙?!场础啞?,古無‘紗’字,止以‘沙’為之?!保?52頁下)《漢語大字典第三卷水部》:“沙8,細絹,后作‘紗’。<周禮天官內(nèi)司服>:‘內(nèi)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素沙。’鄭玄注引鄭司農(nóng)云:‘素沙,赤衣也?!粥嵭ⅲ骸厣痴?,今之白縛也。六服皆袍制,以白縛爲里,使之張顯。今世有紗縠者,名出于此?!瘜O詒讓正義:‘沙、紗古今字?!瓍物w鵬云:古無紗字,至漢時始有之?!保?563頁)《王力古漢語字典》:“沙粒。水邊沙地。一種紡織物,即紗?!保?69頁)王引之在《經(jīng)義述聞大戴禮記上》提到:“家大人曰:‘沙,即今之紗字,非泥沙之沙?!艧o紗字?!薄犊滴踝值渌燃纤植俊罚骸吧?,又借爲紗?!薄豆沤褡肿值洹罚骸扒謇卓?說文外編>卷一四:‘說文無‘紗’字,古通作‘沙’。‘紗’字,約產(chǎn)生于漢,因當時尚未普遍流行,不為字書所收。’不僅<說文>無,漢末的<釋名>,‘紗’也仍寫作‘沙’。”(380頁)
從《辭源》、《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對“沙”和“紗”的解釋,可以看出二者除了有“細絹”這樣的共同義,且這個意義后來已經(jīng)完全是“紗”字所有了,“沙”在今天已經(jīng)沒有這樣的意義了。最新版《辭源》在解釋“沙”時,沒有“細絹”義,只是在“紗”的注釋部分提到一句“娟之輕細者曰紗,古作‘沙’?!保?186頁)
兩字不是同時代出現(xiàn),所以不是通假字。意義上,“紗”字不是“沙”詞義引申的那一類,只能是來自文字假借的那一類,但“紗”字又并沒有取代“沙”字的本義,所以只能說“紗”字是表示“沙”字假借義那一類的今字。
期望以上分析能解決一些疑惑,對古漢語教材的編寫,古漢語及古代文選的教學(xué)起一定的作用。不論是專門研究古代漢語的人,或是教師,一定要重視對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區(qū)分,否則會曲解詞意,背離文意。
注釋:
①《金文編》:“厭,不從廠,說文猒飽也,厭笮也,今經(jīng)典訓(xùn)飽之。猒皆以厭或饜為之?!保?62頁6行1564)
[1][漢]班固.漢書(全十二冊)[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5.
[4][清]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5.
[5]容庚.金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羅竹風(fēng).漢語大詞典[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
[7][清]黃生.義府[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賈延柱.常用通假字古今字字典[M].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8.
[9]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8,12.
[10]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全四冊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1]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4.
[12]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13][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
[14][清]王筠.說文句讀[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5]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6]郭錫良,等.古代漢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本文所舉字例均出自該書)
[17]辛志鳳,蔣玉斌,等.墨子譯注[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3.
[18]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
[19]唐作藩.音韻學(xué)教程[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
[20]楊樹達.積微居小學(xué)述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1]禮記正義(全三冊)[M].鄭玄注.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2]臧克和.中古漢字流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
[23]董蓮池.新金文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24]司馬遷.史記(全九冊)[M].韓兆琦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25]李宗焜.甲骨文字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6]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7][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8]洪成玉.古今字字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
[29]李學(xué)勤,主編.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30]荀子.荀子[M].楊倞注,耿蕓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31]何九盈,王寧,董琨.辭源(第三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5.
DiscussionaboutAncient ChineseEditedbyGuo Xiliang in Ancient and ModernWordsMisinterpretedas TongjiaWords
GE H ui
(Literary Instituteof J iangsuNormal University,X uzhou J iangsu221116)
People who have study the Ancient Chinese all the tim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scrimination of tongjia characters and ancient words. The Ancient Chinese compiled by Guo Xiliang is at present in common use i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re were 5 groups of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misinterpreted as Tongjia words. The author would distinguishthem from the change of the font, the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relations.
Ancient Chinese;T ong j ia W ords;Ancient andModern Character;Misuse
H109.2
A
1672-2094(2017)01-0027-05
責(zé)任編輯:周哲良
2016-10-15
葛卉(1992-),女,江蘇興化人,江蘇師范大學(xué)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