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聯(lián),任麗娟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近二十余年清代女性自殺問題研究綜述
陳文聯(lián),任麗娟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nèi)外對清代女性自殺的研究逐漸增多且愈發(fā)深入。國內(nèi)學界在清代女性自殺原因、背景和細節(jié)性研究等方面涌現(xiàn)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著述,在史料選用、研究對象及方法等層面也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與突破。但由于史料和研究視角等的限制,清代女性自殺研究仍然存在諸多值得反思之處,如理論建構與交叉學科的運用、研究視角的開拓與史料的整理運用等。清代女性自殺研究仍任重而道遠。
清代;女性;自殺;研究綜述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nèi)關于自殺的研究逐漸增多且愈發(fā)深入,涵蓋了社會學、心理學、醫(yī)學、法學、歷史學與文化人類學等眾多學科。相對來說,約至20世紀末21世紀初,自殺研究才廣泛進入史學家視野,不斷引起歷史學者對自殺問題的反思興趣。清代是中國女性自殺的高峰期,也是一個十分具有特色的時期。不少學者針對其中某個方面加以分析,主要聚焦于史料解讀、情況闡述、原因探析、貞節(jié)觀念、社會制度等方面,郭松義、劉正剛、周建新、李建軍、段文艷、王傳滿等學者的理論思路、研究方法、學術觀點和資料依據(jù)都給清代女性自殺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但仍存在探討的空間。筆者將針對國內(nèi)學者的研究成果,綜述近二十余年來學界對清代女性自殺研究的概況。值得注意的是,學者對清代女性自殺的研究多聚焦于“節(jié)烈自殺”的女性,筆者將跳出這個框架,更多地關注于清代女性自殺的全貌,以期重新審視近二十余年來清代女性自殺研究的價值與意義,為今后的研究帶來一定啟示。
多數(shù)學者都對女性自殺原因與背景的復雜性給予了充分重視,認為清代女性自殺絕非單一因素影響下的簡單行為,但在具體分析中也多有側重。
(一)女性自殺與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
女性自殺既是個體現(xiàn)象,更是社會現(xiàn)象,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對女性自殺有著深刻的影響。李錦偉以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清代貴州銅仁府為研究對象,初步探討了清代銅仁女性自殺的類型、方式和主要原因等狀況及其特點。他認為,女性要么在其夫被賊兵殺害后殉夫自殺,要么為免遭兵匪污辱而自殺,她們自殺的根源在于其時戰(zhàn)亂而致的社會環(huán)境動蕩[1]。但該文僅從社會環(huán)境角度剖析清代銅仁女性自殺原因,對經(jīng)濟、政治、文化及心理因素沒有涉及,缺乏一種全面的考察。劉正剛和魏珂在探析清代僑鄉(xiāng)女性生活時也發(fā)現(xiàn),受貞節(jié)觀念熏陶和影響的女性在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中,更易于危急時刻選擇死亡。出身仕宦之家或受過一定文化教育的女性表現(xiàn)更為突出,可能與她們長期受傳統(tǒng)貞節(jié)禮教觀念的熏染有關[2]。
(二)女性自殺與歷史文化因素及價值觀念
李建軍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如儒、道、墨、法諸家的死亡觀)對中國人的自殺行為影響十分深遠。在這種傳統(tǒng)死亡觀念和社會道義文化作用下,人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可能會把“自殺”作為維護自身正義性和打壓報復別人的方式[3]。他的另一篇文章則通過分析中日兩國的自殺情況,指出歷史文化因素對自殺率有著重要影響。他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自殺的鼓勵、寬容與同情給自殺提供了肥沃的情感土壤,中國人在死亡問題上的基本態(tài)度也會直接影響到中國傳統(tǒng)的自殺觀念及自殺方式[4]。這一結論有助于我們在思考自殺的理論問題時廓清相關文化淵源。
蔡建境則從文化角度分析了中國女性“殉情”與“殉節(jié)”的文化內(nèi)涵。他認為,中國女性“殉情”是女性為完善個人形象性的心靈指向和精神追求,“殉節(jié)”是女性人格的道德規(guī)范和選擇。作為女性文化的“節(jié)”,之所以能成為女性生命的終極歸宿和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是無法抗拒的道德力量和自覺追求的理想力量的雙重體現(xiàn)[5]。沈海梅在《明清云南婦女生活研究》的第三章就云南地區(qū)女性節(jié)烈自殺現(xiàn)象進行了考察,指出這種節(jié)烈自殺行為是女性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做出的犧牲[6]。周建新在研究晚清粵東地區(qū)的女性跳江自殺事件時提出,晚清留隍女性是在“無子”家庭、童養(yǎng)媳和等郎妹等婚姻形式、夫妻間缺乏感情、男女之間接觸機會較多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走向死亡的,這種自殺以一種極端方式從側面說明了潮客畬多種族群文化的影響之深[7]。
此外,長期以來,對貞節(jié)烈女的研究是清代女性自殺研究的重點,對女性自殺與節(jié)烈觀念間關系的探討也持續(xù)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王曉南和廖勝在分析太平天國占領區(qū)清方女性死難情形時發(fā)現(xiàn),蘇州女性主動自殺的現(xiàn)象極為普遍,可能與吳越文化強烈的“名節(jié)”觀念密切相關[8]。陳東原在分析清代的婦女生活時提出了清代貞節(jié)觀念的宗教化,即婦女不僅夫死守節(jié),未嫁的夫死也要盡節(jié),即便是偶然被男子調(diào)戲也要尋死。婦女的生命變得毫不值錢——真實的生命不過是她們的第二生命,貞節(jié)才是第一生命[9]。王傳滿認為,明清徽州節(jié)烈婦女是宗教化的貞節(jié)觀念的犧牲品,她們時常付出生命的代價來表清白或使聲名免遭污辱,體現(xiàn)了貞潔觀念的高度宗教化和畸形化[10]。值得關注的是,許多學者從貞烈角度研究女性自殺時,受“壓迫——解放”的論述模式和“婦女地位”的分析框架影響,對女性自身關注不足。雖在研究清代女性節(jié)烈自殺方面做出重要貢獻,思路難免有所局限。
(三)女性自殺與政治制度及法律
多數(shù)學者關注到了清代女性自殺與封建制度、政權與家族、法律等政治因素的相互關系。張濤認為,清代女性自殺是社會暴力與男權文化強加在女性身上的產(chǎn)物,是一種極端而無奈的反抗。他通過對294個婦女自殺個案的研究指出,她們的自殺相較于維護貞節(jié),更應是一種對社會和家庭暴力及貧困生活的反抗[11]。郭松義較為全面地考察了清代的婚姻關系,對女性節(jié)烈自殺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他通過對清代歷朝皇帝對旌表烈女的政策進行梳理,清晰地展示了清代女性自殺現(xiàn)象與清代政治層面的關系[12]。尚晴和劉祥群通過對清代湘西地區(qū)烈女群的研究提出,在滿清王朝政策的引導和地方政府的仿效下,日臻完善的旌表榮譽和物質獎勵吸引了大批女性節(jié)烈自殺,這也反映了改土歸流后中央對湘西控制的加強[13]。高華還批判了官方的宣傳教育對婦女的強烈心理暗示,認為,官方的旌表把節(jié)烈變成一種道德習慣,促使婦女自殺成為順理成章的選擇[14]。趙劉洋則聚焦于法律實踐對女性自殺的影響,他認為,清代法律實踐鼓勵婦女在貞節(jié)道德受侵犯時選擇自殺,又將對婦女的保護與貞節(jié)道德聯(lián)系起來并懲罰婦女違犯貞節(jié)道德的行為,這種不切合社會實際的道德法律化使婦女因選擇受限而趨于自殺[15]。
(四)女性自殺與經(jīng)濟因素
從經(jīng)濟方面審視女性是女性史研究的重要思路之一。一些學者認為清代女性自殺的深層原因在于經(jīng)濟。劉正剛將自殺動因分為殉節(jié)、奪志、受辱、逼娶和奸情及其他,他認為,明清女性自殺以殉節(jié)為最多,占總數(shù)的64%左右,而糾其根源,以家庭貧困、生活無望而尋短見等經(jīng)濟原因為主[16]。郭松義把清代北京的自殺原因分為四類,即欠債或生活無著;親人亡故而悲痛自殺;家庭、親鄰關系不睦;其他錢財、婚姻或男女之事。其中欠債或生活無著的經(jīng)濟因素所占比例最大,普通百姓自殺以貧困為最眾[17]。郭學勤和周致元在考察明清徽州民眾自殺死亡原因時發(fā)現(xiàn),與經(jīng)濟物質利益有直接關系的自殺案例約占總案例的70%,在被貧窮困擾而無法生存時,民眾常以自殺方式求解脫。各種具體原因中,家庭及鄰里矛盾引發(fā)的自殺最多(占總數(shù)約一半),這些矛盾主要源于物質經(jīng)濟利益;貧困、經(jīng)濟糾紛和圖賴占比緊隨其后,三者均與物質經(jīng)濟利益有直接關聯(lián)[18]。但該文僅引用20件案例,樣本較少,結論說服力稍顯不足。
(五)女性自殺與情緒、心理及疾病
自殺問題不僅是歷史問題,也是復雜的社會問題、法律問題、心理問題、醫(yī)學及精神學問題。醫(yī)學領域的自殺研究認為自殺與某些生理(生物遺傳因素)或心理(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疾病密切相關;個體心理學的自殺研究認為,自殺是由個人認知、心理發(fā)展等方面出現(xiàn)偏差而導致的行為。這些理論對一些學者產(chǎn)生了影響。郭松義考察了疾病(包括生理和心理)與自殺的關系。他通過史料分析發(fā)現(xiàn),清代北京明確記錄與疾病有關的自殺樣本近一半,其中心理性(主要是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略多于生理性[17]。但其樣本主要針對北京,不具有普遍地域性。王子溪也注意到了生物學因素和心理學因素對女性自殺的影響,他認為,身體和心理疾病對人的健康造成的直接損害,導致人在困境中對自殺意念的抵抗力降低;而人物的心理特點和心理狀態(tài)決定了自殺的選擇,極端的思維和悲觀心態(tài)、強烈的自尊心和羞恥感、沖動的行為及與其他自殺者在感情或精神層面的聯(lián)系都會對人物自殺選擇造成影響[19]。溫朝芳借用心理學概念剖析了清末自殺事件,考察了抱有逃避心理而自殺者的類型和效果,認為那些畏罪、絕望、激憤、解脫而自殺者皆有逃避心理,所要達到的效果無非是維護自尊、結束茫然、得到諒解等[20]。這種從心理維度的分析,對解釋自殺原因也是一個必要的視角。
(六)女性自殺的主體性
女性自殺是毫無主體性、被逼無奈的選擇還是她們也有著自己內(nèi)心的訴求?不少學者對這一問題產(chǎn)生了反思興趣。王傳滿在分析明清徽州婦女崇尚節(jié)烈的原因時指出,以往研究多聚焦于社會、制度等外在原因,普遍忽略了女性的主體性因素。這種群體性節(jié)烈行為的表象之下,實際還隱含了女性守護貞節(jié)倫理、擔當家庭責任、逃避困窘生活和留名傳世的愿望等[10]。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又繼續(xù)追述到,明清徽州這種激烈的節(jié)烈現(xiàn)象的涌現(xiàn)與女性自身因素密切相關。在分析“節(jié)”與“烈”時他提出,失偶婦女的守節(jié)行為和殉節(jié)自殺常常存在相互轉化,這一轉化雖有其家庭和社會動因,但歸根結底是在殉烈之義與家庭責任之間進行權衡后作出的自主選擇[21]。朱文利認為,明末清初戰(zhàn)爭中的女性自殺有為國家而戰(zhàn)、為情義而死和臨死的抗爭等幾類情況,她們有著男性才有的政治意識,用自己的死激勵晚輩和丈夫抵抗敵軍,她們的自殺是對儒家傳統(tǒng)“仁義”思想在社會實踐中貫徹的檢閱[22]。但是,朱文的主要分析對象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女性,如宮廷女性、朝廷和地方官員妻女母親、參加過科考有功名在身之人的妻女母親,乃至這些家庭中受主人思想影響較深的婢女,結論不具有普遍意義。
此外,清代社會中十分常見的自殺圖賴和報復現(xiàn)象也是女性自殺具有一定主體性的很好例證。段文艷認為,“自殺圖賴”現(xiàn)象是下層民眾在爭取生存權益時,通過法律進行訴冤的被迫行為,也是一種要挾手段和泄憤方式。這種話語背后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民眾也有比較強烈的“權利”意識,他們以生命為代價對國家法律的公正性進行依賴和試探[23]。郭學勤和周致元也指出,在明清徽州的家庭矛盾中,女性有以自殺來挾制、報復婆家的風氣[18]。劉衛(wèi)英則闡述了中國古代女性以死抗爭的文化意義:這些以復仇為目的的自殺女性在被冤受屈的萬般無奈之際,以毀滅自我來申辯青白,用死的代價造成轟動效應,促使官府代為平冤理怨[24]。
學界從不同角度解讀清代女性自殺數(shù)量激增原因的同時,還對清代女性自殺的方式、年齡、婚姻狀況等細節(jié)性問題多有關注。
(一)自殺時的年齡與婚姻狀況的相關分析
女性自殺年齡往往反映了女性在不同時期的生存狀態(tài)及心理狀態(tài)。劉正剛和唐偉華認為,清代女性自殺者的年齡段以15至30歲最多,30歲以后女性自殺人數(shù)明顯減少,40歲以上女性自殺人數(shù)又有下降。這大約與此時的女性有成年子女供養(yǎng)生活且有精神慰藉有關。同時,已婚者數(shù)量約是未婚者11.6倍,這些已婚者中又以殉節(jié)為最多,大約與守節(jié)生活的艱難和衣食無靠有關。此外,絕大部分的自殺女性是已婚后喪夫,且沒有子女的情況占比很高,可能與她們沒有牽掛,又對前途茫然和失望有關[16]。郭松義分析了清代北京男女的自殺比例,提出,女子自殺比例高于男子12.86個百分點,女性自殺年齡分布從10歲至87歲,平均自殺年齡僅32.21歲,自殺高峰在20至24歲間,次峰為25至29歲。郭也提出,自殺人數(shù)隨自殺者年齡增大其比重在逐步縮小,但他認為,這主要歸因于處事應變能力漸趨成熟和承受壓力程度的加強[17]。王曉南和廖勝在分析太平天國占領區(qū)清方女性自殺現(xiàn)象時提出,自殺女性多數(shù)為青壯年婦女,這與太平軍“擄婦”及奸淫婦女有密切關聯(lián)[8]。李錦偉也認為,青壯年女性往往成為兵痞和土匪的垂涎對象,以致她們自殺率相對較高[1]。從上述學者研究中不難發(fā)現(xiàn),青年已婚女性在女性自殺人數(shù)分布中占比最多是清代女性自殺的一個較為普遍的特點,學者也多對此作出了自己的解釋。
(二)自殺手段與方式的相關分析
自殺的手段與方式往往反映出女性自殺時的心理狀態(tài)與自殺動機。學界對自殺史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清代女性自殺方式主要有自縊、投水、自刎(自經(jīng))、絕食、服毒(食鹵、吞金)等,但所占比例有所不同。劉正剛和唐偉華指出,明清山東、浙江、廣東三省女性自殺的方式中自縊居首位,絕食次之;女性自殺方式迅速而隱蔽,自殺決心表現(xiàn)強烈[16]。李錦偉指出,清代銅仁女性還有以投水田、溺廁等罕見方式實施自殺的,充分凸顯自殺決心。此外,據(jù)李分析,自殺方式中以投水最多,其次是跳崖。這種現(xiàn)象與劉正剛等統(tǒng)計出同時期山東、浙江、廣東等地女性自殺以自縊方式為主不同。李認為這種差異可能與當?shù)囟嗌蕉嗨牡乩憝h(huán)境和當時銅仁長期戰(zhàn)亂的社會環(huán)境有密切關聯(lián)[25]。郭松義研究清代北京自殺時還發(fā)現(xiàn),自殺手段有特殊的槍擊和服洋藥現(xiàn)象。尤以女子自殺服洋藥比例最大,可能牽涉到心理傾向問題[17]。筆者認為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槍支和洋藥在國內(nèi)的流行狀況。此外,諸多學者透過清代女性自殺手段激烈作出結論,認為她們死亡決心相當強烈,但筆者認為他們沒有充分關注到還有一些相對不那么強烈的自殺現(xiàn)象,譬如以死相威脅的情形。這類情形中女性并非真心想要放棄生命,更談不上必死的決心了。筆者還認為自殺方式所占比的差異可能還與效仿現(xiàn)象、中國人的死亡觀(保留全尸)和女性心理特點有關。
目前學界對清代女性自殺現(xiàn)象的研究多基于官修史籍及地方縣志,還出現(xiàn)了基于文學作品和檔案、判牘與刑法案例的研究,研究方法上也日趨多樣,體現(xiàn)了視角和思路的不斷拓寬,也反映了一些研究傾向問題。
(一)文學作品
王子溪以《紅樓夢》中出現(xiàn)的十三位自殺人物及種種自殺情節(jié)和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從社會學和心理學兩方面分析了這些自殺人物和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并在自殺及貞節(jié)問題上運用比較研究法,與其他材料進行了對比[19]。張婧和徐小東也對《紅樓夢》中的女性自殺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封建制度對女性的戕害及封建道德規(guī)范下的貞潔、節(jié)烈觀念,造成了這些自殺者的不幸[26]。王禮則基于清代嘉慶年間李汝珍創(chuàng)作的《鏡花緣》,探討了封建禮教與女子節(jié)烈自殺間的關系,將女子節(jié)烈自殺看作封建社會制度弊端的侵害[27]。這些文學作品雖屬虛構,體現(xiàn)了偏重文學分析而非史學研究的傾向,但它反映的生活畢竟是清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其研究結論有一定借鑒意義。
(二)官修史籍和地方縣志
劉正剛和唐偉華以雍正朝修纂的魯、粵、浙三省通志的《列女傳》為據(jù),對沿海經(jīng)濟發(fā)達的山東、浙江、廣東三省女性自殺現(xiàn)象做區(qū)域研究[16]。李錦偉以銅仁府志中的《列女傳》為基礎史料,以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清代貴州銅仁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女性自殺的類型、方式和主要原因等狀況及其特點[25]。張濤以《清史稿·列女傳》為材料,通過對294例自殺死亡女性的研究,分析其自殺的真實原因和特性,從這種極端的形式來剖析清代女性的生存際遇及其特征[11]。高華基于《即墨縣志·列女傳》中的相關記載,研究了明清時期的女性自殺與生存境遇[14]。王曉南和廖勝則以同治《蘇州府志》中《列女傳》所記錄的清代咸豐和同治年間烈女事跡為中心,研究了太平天國占領區(qū)清方女性的死難情形[8]。
周建新以豐順邑紳李介丞主纂的民國《豐順縣志》為基礎史料,以晚清粵東地區(qū)的婦女自殺事件為文本,研究了晚清粵東婦女集體自殺的“社會失范性質”與地方族群社會[7]。朱文利則依據(jù)清朝官修和私修史籍、明朝遺民文集及清初的地方志等,分析了明末清初戰(zhàn)爭中女性的各種自殺現(xiàn)象、動機、文化原因,還注意到了清政府出于統(tǒng)治目的對明末清初戰(zhàn)爭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明代遺民對女性形象的塑造[22]。
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學者在研究清代女性自殺現(xiàn)象時,傾向于使用各類《列女傳》為基礎史料,可能與史料所限有關,畢竟女性作為相對失語的群體,被留名史冊的機會很少;其他相關資料浩瀚散亂,也難于研析;也可能與學界長久以來將清代女性自殺與節(jié)烈現(xiàn)象綁縛、研究思路有所局限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基于《列女傳》的女性自殺研究不僅互為例證,也體現(xiàn)了區(qū)域性的特點。但是,《列女傳》中的女性自殺現(xiàn)象只是清代社會中女性自殺現(xiàn)象的一個特殊集合,目光僅限于此顯然是不夠的。
(三)檔案、判牘與刑罰案例
郭松義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刑法部檔案”京畿等司呈報的京師各類自盡身死案卷和少量“宗人府檔案刑罰類”及“內(nèi)務府檔案刑罰類”為資料,研究了自乾隆、嘉慶年間至光緒后期的北京自殺現(xiàn)象,開拓了學界運用檔案及刑罰案例研究自殺的先例[17]。郭學勤和周致元以道光《徽州府志》和明清時期三部徽州判牘匯編(《歙紀》、《海陽紀略》、《紙上經(jīng)綸》)中的案件審判記載為史料,探究了明清徽州的自殺現(xiàn)象,涵蓋了奴婢自殺圖賴、為保全他人而自殺、婦女以自殺來挾制和報復婆家、悲痛過度或恐懼而自殺、窮困自殺等特殊現(xiàn)象[18],相對來說思路和視野比一般的清代女性自殺研究要開闊,這也體現(xiàn)了史料選擇的重要性。但郭文的分析較為簡單,且在引用案件時所選案例較少,結論的說服力有待商榷。
此外,法律史視野下一些基于清代刑罰案件的期刊及學位論文對清代女性自殺研究多有涉及。段文艷通過對《刑案匯覽》、《刑科題本》等官府檔案及當時的文人文集、筆記,分析了清代自殺中的圖賴現(xiàn)象[23]。陳怡星[28]和馬芳林[29]分別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清代刑律中的“威逼人致死”,涵蓋了部分女性自殺案件,所作的分析對理解清代法律制度與女性自殺間的關系有所啟示。宋捷則以《刑案匯覽》為基礎史料,將女性自殺作為女性受害的一類進行分析,并對清中期女性的生活背景、女性受害的特點和原因進行了探討[30]。但筆者認為其基本思路仍是分析女性所受壓迫而自殺,對其自殺具有主動性的一面關注不足。
經(jīng)過二十余年的開拓、探索與持續(xù)發(fā)展,國內(nèi)史學界對清代女性自殺問題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大量的學術成果,呈現(xiàn)了多學科交叉的趨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也可供參考。如部分學者在研究理念上突破了單一的“性別壓迫”理念,對清代女性自殺問題進行了多角度的反思;研究方法上使用了抽樣統(tǒng)計、個案研究等統(tǒng)計方法;借鑒了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這些理論思路、研究方法、資料依據(jù)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多學科間的對話與交流也對推進史學界自殺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大有裨益。但從學術研究角度來看,仍有許多值得反思之處。
其一,自殺作為一種獨特而激烈的社會現(xiàn)象,其成因與危害程度與社會之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諸因素密不可分??梢哉f,清代女性自殺研究本身就具有多元性,其豐富內(nèi)涵非任何單一學科所能揭示。而目前史學界對清代女性自殺的研究仍多限于學科領域,針對其中某個方面分析這一歷史現(xiàn)象然后作出解釋,以記錄史實、描述過程為主,理論分析力度尚顯不足。這就迫切需要建構清代女性自殺研究的理論體系,加強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力度。如社會性別理論的引入對研究女性自殺就十分重要,利于我們打破簡單的“壓迫——解放”理論的束縛,從清代女性的實際去解讀歷史。學者應進一步拓展思維,將女性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醫(yī)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與傳統(tǒng)的史學研究結合起來,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引進國外先進的研究理論,并使之中國化、本土化。唯有多學科、多視角的研究,才能更切近地把握清代女性自殺的全貌。
其二,對清代女性自殺現(xiàn)象的研究相對集中,呈不平衡發(fā)展的態(tài)勢。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多以普通女性的反抗性自殺和殉節(jié)性自殺為研究重點,即相關的“節(jié)烈自殺”研究,這些問題雖對清代女性自殺研究尤為重要,卻無法囊括清代女性自殺的全部內(nèi)容;二是對于清代女性自殺根源的分析,多是著重其悲慘的生活境遇和低下的社會地位,將其放置在父權制的解釋框架中予以分析,強調(diào)女性自殺是一種無奈而絕望的反抗,對自殺女性本身的聲音及其實際生活關注仍顯不足,也缺乏對于社會的整體考察;三是區(qū)域性研究不均衡,多聚焦粵東、徽州等地,關注范圍大體限于江南地區(qū)和東南地區(qū),對中部地區(qū)、東北、西北及少數(shù)民族女性自殺的關注相對短缺。歷史現(xiàn)象是個多面體,唯有運用不同視角,方可挖掘其所蘊涵的豐富層面。未來研究亟需拓寬相關問題,避免視野狹窄。女性自殺與國家、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法律間的關系等應得到充分研究,女性的歷史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應更多被關注,如此才能更全面地解讀清代女性自殺現(xiàn)象。
其三,史料整理及運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資料匯編等方面的不足,已成為制約研究進一步深入的瓶頸。國內(nèi)史學界研究清代女性自殺的基礎史料大多是各類官修史籍和地方縣志中的《列女傳》,對其他材料關注較少。而女性的詩詞作品、官方案件的司法記錄、地方志、小說等材料皆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從事清代女性自殺研究亟需加強史料的整理與搜集,還應運用歷史想象力揣摩研究對象的主觀感受,增加對史料文字之外的歷史語境的理解,從而展現(xiàn)更為豐富的歷史細節(jié)。
綜上所述,為使清代自殺女性受到應有的關注,學界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和爭論,這對我們?nèi)胬斫馇宕宰詺⒌臅r代背景與歷史淵源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但同時,清代女性自殺研究也是女性研究和清史研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研究思路、方法及理論建構上均大有可為,材料也有著可深層次挖掘、利用的空間。可以預期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對女性自殺現(xiàn)象的關注,相關研究必將呈現(xiàn)繁盛之勢,學界也必將收獲更為豐富、更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1]李錦偉.清代銅仁女性自殺的特點[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4).
[2]劉正剛,魏珂.清代僑鄉(xiāng)女性生活探析——以開平為例[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3]李建軍.中國人自殺行為的傳統(tǒng)之根——典籍中的自殺事件及自殺行為的歷史文化因素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5,(11).
[4]李建軍.中國人與日本人自殺行為的歷史文化因素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5]蔡建境.“殉節(jié)”與“殉情”——中國女性自殺的文化思考[J].社會科學家,1990,(4).
[6]沈海梅.明清云南婦女生活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7]周建新.晚清粵東婦女集體自殺事件與地方族群社會——以民國《豐順縣志》為中心的討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5).
[8]王曉南,廖勝.太平天國占領區(qū)清方婦女死難情形研究——以同治《蘇州府志》所旌烈女為研究范本[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6).
[9]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10]王傳滿.明清徽州婦女群體性節(jié)烈行為之主體性因素探究[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11]張濤.被肯定的否定——從《清史稿·列女傳》中的婦女自殺現(xiàn)象看清代婦女境遇[J].清史研究,2001,(3).
[12]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3]尚晴,劉祥群.王朝勢力的地方滲透——以清代湘西婦女節(jié)烈為視角[J].民族論壇,2014,(3).
[14]高華.從《即墨縣志·列女傳》看明清婦女境遇[J].東方論壇,2010,(5).
[15]趙劉洋.轉型社會中的法律與家庭——以中國鄉(xiāng)村社會中的婦女自殺為例[J].天府新論,2016,(5).
[16]劉正剛,唐偉華.明清魯浙粵女性自殺探討[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1,(5).
[17]郭松義.自殺與社會:以清代北京為例[J].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7,(1).
[18]郭學勤,周致元.明清徽州的自殺現(xiàn)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19]王子溪.《紅樓夢》自殺人物及現(xiàn)象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0]溫朝芳.清末自殺的逃避心理分析——以《申報》報道為例(1872—1911)[A].“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自殺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
[21]王傳滿.明清徽州婦女節(jié)烈行為的主觀因素[J].大連大學學報,2009,(2).
[22]朱文利.明末清初戰(zhàn)爭中女性自殺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3]段文艷.死尸的威逼:清代自殺圖賴現(xiàn)象中的法與“刁民”[J].學術研究,2011,(5).
[24]劉衛(wèi)英.萬般無奈下的有效抗爭——古代女性以自殺行復仇的文化意義[J].中國文化史研究,2000,(4).
[25]李錦偉.清代貴州女性自殺現(xiàn)象初探——以銅仁府為例[J].銅仁學院學報,2015,(1).
[26]張婧,徐小東.《紅樓夢》中女性的自殺與自相殘殺初探[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1).
[27]王禮.由《鏡花緣》眾女殉節(jié)看封建婦女節(jié)烈觀[J].蘭州工業(yè)學院學報,2014,(2).
[28]陳怡星.“威逼人致死”條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9]馬芳林.清代親屬間“威逼人致死”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0]宋捷.清中期女性為受害人之案件研究——以《刑案匯覽三編》為材料[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責任編校:簡小烜)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Female Suicide in Qing Dynasty in Recent More than 20 Years
CHEN Wenlian, REN Lijuan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Since 1980s, the study of female suicide in Qing Dynasty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deepening. Researchers have made many insightful research works on female suicide in Qing Dynasty in the aspects of suicide reasons, background, details, etc. There are also many new progress and breakthrough on the level of materials selection, research object and methods.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historical data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reflections on the study of female suicide in Qing Dynasty, such as the use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cross disciplinary,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the use of historical data. The study on female suicide in Qing Dynasty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Qing Dynasty; women; suicide; review
2017-03-15
陳文聯(lián)(1967— ),男,湖南衡陽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任麗娟(1993— ),女,安徽銅陵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
K250.6
A
1008-4681(2017)03-00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