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摘要:通過趣味盎然的“話語方式”和對消極自由的追尋兩方面來再次解讀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表達對那只特立獨行的豬的崇敬,以及對設置的反抗。
關鍵詞:王小波;雜文;《一直特立獨行的豬》
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正是一個空前重要的時期,不論是社會結構還是經(jīng)濟文化,都在飛速變化發(fā)展著,這一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更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而在這片文學創(chuàng)作的繁榮盛況中,雜文創(chuàng)作卻呈現(xiàn)出了一種良莠不齊的浮躁狀態(tài),引經(jīng)據(jù)典,淺陋平庸,雜文似乎淪落成了供人把玩和閑侃的擺設,失去了“匕首”和“投槍”的作用。
王小波的雜文就是在這時橫空出世,猶如一陣春雷,炸醒了沉寂悶啞的雜文圈。
“他用獨特的話語方式對中國社會做了全方位的清算,他把自由的思想,獨立的人格用文字做淋漓盡致的抒寫,他將文學的思想性與趣味性融為一體,讓讀者在體味中收獲新知?!?[1]
這便是王小波的雜文,那段平淡乏味的雜文世界里,最亮麗的一筆,雖然到現(xiàn)在也不逞多讓。
在王小波的雜文里面,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一篇無疑是《一只特立獨行的豬》。在這篇亦真亦幻的故事里,夸張調(diào)侃的語言與嚴肅冰冷的背景相碰撞,表面的詼諧幽默和內(nèi)里的嚴肅沉重相結合,具有鮮明的風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一、趣味盎然的“話語方式”
和許多雜文作家不同的是,王小波并不認為雜文里一定需要“有點典故,有點考證,有點文化氣味”[2],再加上他自己獨特的經(jīng)歷和體驗,王小波的雜文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追求“有趣”,因此在他的雜文里,沒有那些深奧的、捉摸不透的各種術語,沒有那種故作的高高在上,有的只是通俗平實的俗字俗語,以及那些隨處可見的笑話故事和各種各樣的調(diào)侃。諷喻性的比附隨著故事的講述展開,在“有趣”的故事里面表達復雜的說理,再加上“反堂皇”的調(diào)侃語言,便構成了王小波雜文里這趣味盎然的“話語方式”。
在雜文《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里,文章以一只豬為主人公,在“文革”的背景里,這只豬脫離了人們給它的種種設置,在“領導們”的憎惡和圍剿中,這只豬機敏脫逃,最終成為了一個流傳的“神話”。在這個故事的背景里,豬和牛都被人們設置了痛苦不堪的生活主題:前者是長肉,后者是干活,但它們?nèi)耘f接受了。正是在這樣有對比的情況下,這只“特立獨行的豬”才能變成一個傲然于世的“英雄”形象:
“它是肉豬,但長得又黑又瘦,兩眼炯炯有光”,“像山羊一樣敏捷,一米高的豬欄一跳就過”,“它只對知青好,容許他們走到三米之內(nèi),要是別的人,它早就跑了”,“吃飽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頂去曬太陽,或者模仿各種聲音”,“總而言之,所有喂過豬的知青都喜歡它,喜歡它特立獨行的派頭兒,還說它活得瀟灑”,“我對它則不只是喜歡--我尊敬它,常常不顧自己虛長十幾歲這一現(xiàn)實,把它叫做‘豬兄”。[3]
各種精彩的描寫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只常規(guī)印象以外的豬,它脫離了肥胖、懶惰等“豬樣”,更是被王小波夸張地調(diào)侃為“豬兄”,想與之“傾心交談”,然而 “人和豬的音色差得太遠了”,“豬兄”還沒有學會。
通過前面大篇幅的“豬兄”的英雄事跡的敘述做鋪墊,文章最后再加上畫龍點睛的議論:
“我已經(jīng)四十歲了,除了這只豬,還沒有見過誰敢于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盵4]
故事的“虛”和道理的“實”絲絲入扣,故事的活潑和雜文批判的鋒芒也隨之巧妙的顯現(xiàn)出來。
二、消極自由的追尋
王小波自己明確表明過:“我是一個自由主義者”。[5] 他在《知識分子的不幸》里論述到:
“信仰是重要的,但要從屬于理性--如果這是不許可的,起碼也該是鼎立之勢。要是再不許可,還可以退而求其次--你搞你的意識形態(tài),我不說話總是可以的吧。
中國的人文知識分子,有種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總覺得自己該搞出些給老百姓當信仰的東西。這種想法的古怪之處在于,他們不僅是相當牧師、想當神學家,還想當上帝??上У氖?,老百姓該信什么,信到哪種程度,你說了并不算哪,這是令人遺憾的?!盵6]
顯而易見的,王小波認為只要個人的行為不會妨礙到他人的自由并且被法律許可,個人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時候就不應該受到外來的干涉,即消極自由主義。這種想法在王小波很多雜文里都有類似的論述,如《思維的樂趣》和《跳出手掌心》等,對于喜歡設置別人生活的人,喜歡去灌輸別人思想的人,他都有著強烈的反感,想要去跳出“手掌心”。
在《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里,王小波的消極自由主義思想更是凸顯出來,文章中處處皆是“豬兄”瀟灑的反設置的身影:
“它總是閑逛,根本不在圈里呆著”, “學汽笛叫,導致春耕的人提前收工”,“和領導們對戰(zhàn),最后機敏逃走,成為一只野豬”。[7]
這一只敢于反抗強權人類的“豬”,則正是反映了王小波自由的靈魂和獨立的意志,也寄托了他一生的痛切的人生體驗。最后“豬兄”義無反顧地走上追求自由的荊棘路,變成了野豬,但也從此逃離了設置生活的人類,掙脫了一切束縛。最終王小波也在“豬兄”的鼓舞下,脫離“沉默的大多數(shù)”,將自己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理想寄托給了“豬兄”,向強大的“話語霸權”發(fā)起挑戰(zhàn),發(fā)誓要“一直戰(zhàn)斗到死”。在1992年,他毅然辭去公職,專心從事寫作,成為一名自由撰稿人。
三、結語
王小波在給兩本雜文集的序里面說到:
“一個社會里,中年人要負很重的責任:要對社會負責,要對年輕人負責,不能只顧自己。因為這個緣故,我開始寫雜文?!盵8]
“我的這些看法無非是作者的一些懇求,我對讀者要求的,只是希望他們不要忽略我的那份懇切而已?!盵9]
將序言里這些真誠的精神自白聯(lián)系到雜文上,可以很容易的發(fā)現(xiàn)王小波那輕松戲謔的文字下面,那些他難以忘懷的生命體驗和對中國文化苦運的深切反思。但也如一位學者所言:
“自王小波去世以來,對歷史缺乏反思和追問的年輕一代,似乎只愿意沉浸在他趣味盎然的話語世界里進行狂歡,卻早已忘記--他那戲謔輕松的調(diào)侃后面沉浸著血淚的沉痛思考,還有那份發(fā)自內(nèi)心而沒有回音的‘懇切?!盵10]
今年是2017年,距離王小波逝世已經(jīng)整整二十年了。隨著1997年的漸漸遠去,“王小波熱”也變得日趨式微??v觀這二十年來的研究,更多的學者都將目光放置于王小波小說及其死后引發(fā)的“王小波熱”這一效應上,而王小波雜文的研究則相對冷門。其實從王小波的雜文作品里,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關于藝術、文化和人的思考,可以看到另一個詩意的世界,他的思想的普遍性價值仍是我們在當今社會所需要的,而那些“懇切”,也需要一點回音。
參考文獻:
[1]張迎娣.論王小波雜文[D].西北大學,2010.
[2]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148頁.
[3] [4] [7]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134頁,136頁.
[5]艾曉明.李銀河.《浪漫騎士--記憶王小波[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351頁.
[6]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32頁.
[8]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1頁.
[9]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1頁.
[10]郜大軍.王小波雜文論:從文體到思想[D].華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