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蘇黔
小學說理文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知道作者說的什么理,是怎樣說理的,并且初步學會說理。圍繞這些目標,我在教學《學與問》一文時,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一、導入——復習舊知,明確文體,把握結構
在《課標》第三學段閱讀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使學生初步把握各類文體的特點”。六年級學生學習《學與問》一文時,已經接觸過《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談禮貌》這3篇說理文,學生對說理文的文體特點,已經有所感悟,我就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運用遷移手法,引導學生,進一步把握文體特點。
【案例】
師:平常說的“學問”與課題中的“學與問”有什么不同?
生:平常說的“學問”是知識的意思,課題的意思是學習與提問。
師:通過預習,你們知道這是一篇什么類型的文章?
生:說理文。
師:我們學過哪些說理文?
生:《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談禮貌》。
師出示填空表格如下:
(學生填空)
師:通過以上3篇說理文的學習,你發(fā)現(xiàn)說理文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生:開門見山提出觀點,中間舉例證明,結尾證明觀點。
倘若不遵照說理文的文體特征來教,則容易將這類課上成思想品德課或者故事課,與語文課漸行漸遠。
二、初讀——找出觀點,概括事例,厘清順序
細看了《課標》,發(fā)現(xiàn)此標準在小學部分并未細談說理文的閱讀,而說明文、敘事性作品、詩歌的閱讀卻有所論述?!墩n標》只是在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中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彪m然,說理文的教學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也屬于閱讀教學的范圍,所以,在初讀文章時,要找出觀點,概括事例,厘清順序。
【案例】
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根據說理文文體特點,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畫出作者的觀點;
(2)作者舉了哪些事例,分別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生:觀點是“‘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
生:觀點是“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師:這個看似簡單的第一個問題,你們卻出現(xiàn)了分歧,請同學們關注課題,課題是作者所要闡述的主要內容。
(生異口同聲地讀出了作者的觀點)
生:舉了哥白尼好問和沈括勤學好問的事例。
師:到這兒,你們根據文體特點,輕松地找出了觀點,概括了事例,那課文第3自然寫了什么?為什么放在哥白尼和沈括的例子中間?
(對于寫了什么,學生不難解決,立刻說出拜能者為師??墒菫槭裁捶旁谥虚g,值得討論深思。通過討論,學生回答)
生:作者先寫哥白尼的好問(第2自然段),再寫有問題向能者請教(第3自然段),最后寫沈括的勤學好問(第4自然段)。其間是一個接著一個,是不可以調換順序的。
在嚴密的邏輯結構感受中,文章的觀點和事例深入學生的心田,文章的寫作順序,更加清晰地印入學生的腦海。
三、品讀——尋找異同,品析語句,領悟方法
《學與問》全文約700字,既表明了觀點,又講清了道理,還呈現(xiàn)了兩個事例。語言極其簡潔,卻處處扣住觀點。這樣的說理文,應該對兩個事例進行比較,品析語句,找出異同,領悟常見的說理方法。
【案例】
師: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用心去發(fā)現(xiàn)這兩個故事之間有何相同之處。可以扣住關鍵的詞句,寫寫自己的想法。
生:都是寫名人的事例,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一個是中國宋代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寫了《夢溪筆談》;一個是波蘭的學者,創(chuàng)立了“日心說”。
生:都勤學好問。
(重點講哥白尼的事例,請學生抓住哥白尼“問”的動作,“問”的問題,來感悟哥白尼問得范圍廣,問得次數(shù)多等)
師:為什么作者選取兩個名人的事例?
生:名人具有說服力,更讓讀者信服。
師:是呀,所以作者說——(學生讀觀點)
師:雖然,這兩個事例有許多相同之處,可是,它們也有不同之處,找一找,說一說。
生:一個是中國的,一個是外國的,職業(yè)也不同。
生:作者在寫哥白尼時,側重寫他的好問;寫沈括的時候,側重寫他的勤學好問與觀察思考。
師:作者舉了兩個名人的典型事例,從不同的側重點,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學生齊讀觀點)
師: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兩個事例和我們平常寫人敘事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樣呢,語言表達都有什么特點?(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回答)
生:語言簡潔。
師:作者在寫這兩個事例時,語言簡潔,哥白尼的一連串問題和沈括的觀察思考,才是作者需要強調的“點”。
舉例證明,遞進說理是說理文常用的方法,圍繞觀點,什么例子說服力更強,怎樣安排所舉的例子和表達,教者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一步一步地深入,一步一步地領悟方法。
四、表達——學會遷移,訓練言語,奠定基礎
在《課標》第三學段的教學目標中,還提出要“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因此,筆者認為,學習說理文,應該以語言文字為載體,感悟作者的思想和觀點,初步領悟說理文的文體特點,學習閱讀說理文的一般方法,為以后說理文的學習做好準備。
在教學《學與問》第三個步驟中,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兩個事例的比較,體會到所舉的事例必須緊扣觀點,具有典型性,語言簡潔,以概述為主。領悟方法后,筆者讓學生圍繞觀點“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選一個名人的事例,模仿課文進行片段訓練。學生通過交流修改,呈現(xiàn)的作品精彩紛呈。許多學生提到了牛頓由蘋果掉落的現(xiàn)象產生了疑問,向能者請教,再通過觀察思考和實驗研究,而發(fā)現(xiàn)了地球引力的故事。實踐證明,六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寫出觀點明確,論據比較充分,論證較為嚴密的簡單說理文。
特級教師祝禧提出:“教師的教學,應該站在語言和文學的文化背景下,看什么文體,決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币虼?,說理文的教學,必須根據說理文的文體特點,讓學生學得方法,習得能力,并能恰當?shù)剡\用到今后的閱讀實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