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
前不久,列席了某區(qū)教研員的選聘面試,其中有這樣一道題——
觀看一段4分13秒的視頻(雜技演員表演拋球),回答:假如表演者是一位教師,臺下的學生會轉移注意力嗎?分析一下表演者吸引人注意的原因有哪些?這些原因對增強學生的課堂吸引力有何啟發(fā)?
一共聆聽了五位應聘者的回答,答案各不相同。有人十分肯定地認為,學生一定不會轉移注意力,因為表演者的水平很高,那嫻熟的拋球技藝和變化的拋球形式會深深吸引學生;有人以自身觀看感受為例,認為學生一定會轉移注意力,因為雖然表演者技藝高超,但一直重復著拋球,雖然形式也有變化,但仍然是拋球而已,看多了會膩煩;有人認為在前兩分鐘,也許學生是不會轉移注意力的,但是到了后面,可能會有學生無法保持注意的持久性……
沒有權利去評判任何一位應聘者的回答,更何況這樣的題目本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只想談談自己列席時的感受。
從題目的表述上看,“分析一下表演者吸引人注意的原因有哪些?這些原因對增強學生的課堂吸引力有何啟發(fā)?”出題者似乎對這一表演是持完全肯定的態(tài)度,但我卻不這么認為。
沒錯,視頻中的雜技演員有著極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他利用三個小球運斤成風,上下左右前后側翻,任意角度的拋出總能乖乖回到自己的掌心,那駕輕就熟的表演不得不令人贊嘆??墒牵@是否就是最好的演員呢?觀眾一定會被他牢牢吸引住嗎?我看未必。
想起了小時候常在街頭看到,有人表演一些現在想來實在算不上精彩的魔術。表演過程中,演員總要不時地請上一兩個觀眾,或者鑒定一下道具的真?zhèn)?,或者充當一下配角??傊?,演員會不斷地跟觀眾提出各種要求,而陣陣掌聲也往往在群眾演員參與環(huán)節(jié)響起。我記得自己曾經不止一次在放學路上被這樣的“絕活”吸引,每當演員挑選參與者時,我是那樣的急切,可又終因膽量不足而從未被選中過一次,但每一次都會伸長脖子期待看清魔術的秘密。當然,我在那個時候,遠不知道表演者采用的法寶就叫“互動”。
回到今天的視頻,長達四分多鐘,一直是那個演員在自我陶醉地表演著。我想,如果觀眾中真有一群調皮的孩子,很可能早已做起了各自喜歡的游戲。倘若觀眾都是些理性的成人,又有多少會自始至終地對這么一種雜耍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再次回到題目,這段表演對增強學生的課堂吸引力有什么啟發(fā)呢?我認為至少有三:
其一,教師自身的技能與魅力是吸引學生的前提。教師同演員一樣,如果沒有過硬的功夫,如果站在講臺上沒有幾把鎮(zhèn)得住學生的“刷子”,學生憑什么把寶貴的時間用來聽你講話?
其二,與時俱進、常教常新的教學方法,是吸引學生必不可少的條件。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時代在變,環(huán)境在變,學生在變,教學方法也必須要隨之改變。教學方法無優(yōu)劣,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其三,關注學生主體地位是吸引學生的關鍵。學習首先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上同樣如此。演員尚且不應不考慮觀眾的感受,教師不同于演員,則更必須關注學生的參與度。現代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哪怕再優(yōu)秀,也不能只忙于自我表演,因為我們教學的目的是發(fā)展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