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鑠淳
上海藝博會、上海ART021藝博會、上海雙年展、第三屆西岸設計與藝術博覽會……回顧2016年最后一個季度在上海舉行的藝術展會,會發(fā)現(xiàn)這座城市正在不遺余力地向世界展示它即將成為藝術世界新中心的決心。這之中,作為當代藝術在世界的風向標—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前不久帶來的包括畢加索、夏加爾、賈科梅蒂等現(xiàn)代大師作品在內(nèi)的“蓬皮杜現(xiàn)代大師藝術展 1906—1977”無疑不容錯過。
據(jù)悉,2018年蓬皮杜還將會在上海開設分館。為此,《中國收藏》雜志記者特別邀請到了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主席賽爾日·拉維尼(Serge Lasvignes)先生與本次的兩位策展人——巴黎國立畢加索博物館館長羅朗·樂朋(Laurent Le Bon)先生和Claire Garnier女士,來細說一下蓬皮杜展覽的始末,以及蓬皮杜與中國的淵源。
《中國收藏》:據(jù)說此次展覽并不是事先計劃好的“巡展”,而是從日本“順便來上海展覽的”。能為我們透露一下為什么會辦這個展嗎?
拉維尼:一般來說,對于這種大型的巡回展,我們都會選擇一個以上的展覽地點,才能保證如此大規(guī)模的展覽計劃為更多觀眾所參與,也不枉費我們花費如此多的精力。我們從2014年就開始與日本的合作方進行籌劃,并計劃在東京都美術館舉辦“蓬皮杜現(xiàn)代大師藝術展 1906—1977”,同時也在尋找另外一個在鄰近地區(qū)合作辦展的機會,因此我們也與上海各方進行了溝通。在接洽的過程中,我們結(jié)識了上海天協(xié)文化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謝定偉,在詳細說明了這個展覽項目后,雙方一拍即合,就有了此次“蓬皮杜的上海之旅”。
《中國收藏》:有媒體報道稱,蓬皮杜希望2018年在上海打造一個“彈出式”的臨時展覽空間,這是出于何種考慮?
拉維尼:蓬皮杜中心對它在國際上各種藝術場景中的曝光度具有敏銳的嗅覺,所以在拓展國際化藝術空間這個事情上,我們也正在通過各種手段,努力去加強與各個國際伙伴之間的聯(lián)系。比如說我們在世界各大城市設置臨時的蓬皮杜藝術中心,一方面可以分享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同時籌辦藝術展覽;另一方面也讓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當?shù)氐乃囆g背景與藝術語言,從而豐富我們的館藏。2015年3月在西班牙開館的馬拉加蓬皮杜藝術中心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基于此,我們也非常希望在未來的幾年中,可以在上海開設另一個蓬皮杜藝術中心。
相比其他國家,中國對于我們來講其實非常特別,因為中國本身擁有紛繁的藝術體系,去博物館看展的觀眾群體也在穩(wěn)步快速上升中,這些現(xiàn)象都可以從本次的“蓬皮杜大師展”的成功舉辦中窺到。
《中國收藏》:2005年,蓬皮杜與古根海姆美術館曾發(fā)起過一個合作項目,準備在香港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qū)建造一個文化設施中心。但今天,蓬皮杜將重心更多地放在了上海,這是否說明上海的當代藝術發(fā)展,或者說中國內(nèi)地的當代藝術發(fā)展已經(jīng)超過了香港?
拉維尼:香港與上海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比較,然而蓬皮杜中心的關心重點卻不在此。兩個城市都有著獨特的藝術風貌和語言,并且都有著善于發(fā)掘國際、還有各地文化中衍生出的當代藝術的觀眾群體。盡管兩個城市的發(fā)展策略以及文化發(fā)展角度不同,但我們覺得兩個城市都同樣重要。然而,經(jīng)過多次的實地考察以及會議商討,蓬皮杜藝術中心最終非常清晰地認定,上海的一些機構(gòu)更加熱衷于與我們合作,并且我們愿意和他們一同推進蓬皮杜的項目。
《中國收藏》:在未來如果蓬皮杜可能開設分部,是否也會選擇上海,而不是作為中國文物藝術品中心的北京?
拉維尼:對的,我們確實希望能夠落腳上海。北京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城市,一個真正的藝術中心,并且致力于當代文化與藝術的機構(gòu)也在日益增加。與香港和上海一樣,我們也并不想把北京和上海進行比較,但是我們知道上海的合作伙伴會更加愿意、更加熱衷于同我們協(xié)作,并且他們在和我們一同推進蓬皮杜的國際發(fā)展這件事上也準備得更加充分。還有,上海觀眾對藝術的熱情在不斷高漲,城市文化景觀建設的進步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說各類新的博物館與畫廊的開設、藝術雙年展以及藝術展覽會的舉辦等等。
我們目前正在與合作伙伴共同商洽相關事宜,所以沒有辦法透露一些細節(jié)。但是在推動蓬皮杜藝術中心國際化這件事上,我們歡迎各種公共的、私人的和其他形式的合作,只要我們的核心目標一致—向更廣大的觀眾群體推動當代藝術文化以及蓬皮杜中心的專業(yè)性。
據(jù)了解,本次“蓬皮杜現(xiàn)代大師藝術展 1906—1977”力圖在展示原汁原味的藝術作品之上,給不論老少、專業(yè)與否的觀眾提供一些新的藝術思路與思考角度。采訪中,其兩位策展人—羅朗·樂朋和Claire Garnier也向《中國收藏》雜志記者分享了策展過程中的許多有趣想法。
《中國收藏》:今年是達達主義流派興起的第 100 周年,達達主義曾經(jīng)提出“20 世紀沒有杰作”的觀念,此次展覽對此如何詮釋?
策展人:達達主義運動對于20世紀的藝術史有著深遠甚至根本性的改變,并且這種影響一直持續(xù)到今天。本次展覽中,在開始位置出現(xiàn)的杜尚《自行車輪》就是一個非常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作品。盡管“杰作”(masterpieces)這個詞看上去每一個現(xiàn)代人都“懂”,然而這個概念卻遠遠比看上去要復雜得多,包含了很多信息。這種包含在一個簡單詞中的“復雜信息”正是我們這次展覽中想要傳達的,這既是對達達主義“無杰作”的又一種挑戰(zhàn),也是單純對于畢加索與馬蒂斯這些大師的一種致敬。
《中國收藏》:據(jù)悉,本次在上海的場館設計與布展非常與眾不同,兩位在策展思路上和布展人是如何溝通的?
策展人:我們和本次的布展人Margo Renisio以及上海的Ideaa 3工作室從展覽籌備的最初就開始合作,他們提出的“碑林”創(chuàng)意立即引起我們的興趣,因為這個創(chuàng)意可以很好地實現(xiàn)我們“散步一般的回顧1906—1977這段藝術史”的策展想法。每一個展覽“石碑”正面是藝術作品,背面則是蓬皮杜中心的標志性顏色—紅色、藍色、黃色、綠色,并標注著藝術家的名言。如此一來,藝術品與蓬皮杜中心的故事元素就結(jié)合起來了,并且也從另一個側(cè)面展現(xiàn)了展品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中國收藏》: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此次展覽很關注。請問此次策展是如何結(jié)合受眾群體,使“不好懂”的當代藝術,變得能夠為廣大觀眾所接受?
策展人:本次展覽的目標群眾是全體觀眾,無論老少、專業(yè)與否、愛藝術與否。展覽旨在帶領觀眾走過這段歷史,使大家對這段藝術發(fā)展歷程,以及法國的藝術創(chuàng)作歷史有更深、更廣的認識,激發(fā)新的想法。與藝術品原作的接觸是無法被取代的一種體驗,特別是在復制品被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和泛濫的當下,這種第一手的體驗非常重要。
《中國收藏》:也有人說,與在東京都美術館舉辦的大師展相比,本次在上海的蓬皮杜展覽在主辦方、展廳效果以及展覽衍生品方面都略顯遜色,您二位這么看嗎?
策展人:在東京的蓬皮杜展覽非常驚艷,上海與它的風格截然不同。同樣的一組藝術品,在不同的城市卻有著如此不同的展示方式,令人驚喜又著迷。在上海的展覽從布展到思路上都內(nèi)涵豐富,令人感到愉悅,讓人感受到濃厚的人文氣息。因為這是一次真正能夠展現(xiàn)國際藝術家豐富多樣性的展覽,所以展覽本身就是一顆通過國際團隊共同協(xié)作而采摘的“成功果實”。
(注:本文配圖來自上海蓬皮杜展覽主辦方、日本朝日新聞社,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