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利
【摘要】泛讀在學生的語言習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泛讀課堂教學卻面臨重大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將主要圍繞怎樣提升泛讀課堂教學進行論述。本文將通過泛讀的定義、目的、特點以及其對語言學習本身的作用對泛讀的重要性進行進一步說明。同時,本文還將提出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希望能夠引發(fā)泛讀授課教師們的一些思考。
【關(guān)鍵詞】泛讀課堂教學 問題 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泛讀的重要性
泛讀的重要性將通過泛讀的定義和目的,泛讀的特點以及泛讀對于語言學習本身的作用進行展開說明。
1.泛讀的定義和目的。泛讀和精讀是兩種主要的閱讀形式。泛讀,是指泛泛而讀,是大量、廣泛的閱讀。其目的旨在通過將學生置身于大量難度適中的閱讀材料中來幫助學生培養(yǎng)閱讀興趣、提高閱讀速度以及擴充知識面。
精讀,是指精細的閱讀。其目的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具體的語言點,以此來促進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內(nèi)容。
2.泛讀的特點。關(guān)于泛讀的特點,Richard Day和Julian Bamford在其文章“第二語言課堂下的泛讀”中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了泛讀的十大特征,包括:
(1)學生可以在課內(nèi),但一定得在課外盡可能多地閱讀;
(2)為鼓勵學生進行不同原因和不同方式的閱讀,閱讀材料和閱讀話題應多樣化;
(3)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并可以自由終止不能引發(fā)其興趣的閱讀材料;
(4)閱讀的目的通常是和快樂,信息獲取以及對文章的大致理解聯(lián)系起來的;
(5)閱讀是對于閱讀本身的一種獎勵,不應該或者減少閱讀后的各種練習;
(6)閱讀材料在詞匯和語法上的難易程度正好在學生的語言能力范圍之內(nèi)(避免一邊閱讀一邊查詢詞匯);
(7)閱讀是以適合學生自己的速度進行的個人的,安靜的活動;
(8)當學生閱讀容易理解的書籍和材料時,閱讀速度通常是快速而不是慢速的;
(9)教師幫助學生明確閱讀目標,向其解釋閱讀方法,并記錄學生的閱讀情況,同時引導他們從所閱讀的材料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
(10)教師對于學生來說,扮演著模范讀者的角色。
根據(jù)Day和Bamford所提出的泛讀的十大特征,不難發(fā)現(xiàn)有效的泛讀課堂應該給予學生足夠多的自由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與其語言能力相當?shù)牟牧?。同時,學生應該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下進行自主性的閱讀。而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生圍繞特定目標進行閱讀。教師還應該作為模范讀者,和學生一起閱讀,而不只是單純地將閱讀任務交給學生,自己去做些與閱讀無關(guān)的事情。
3.泛讀對于語言學習本身的作用。部分教師認為泛讀不重要,認為其重要性不如精讀。但是,如果對泛讀有深入的了解,可以知道其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并不亞于精讀。正如,Karen Kutiper在其文章“泛讀:一種和諧的方式”中提到,“盡可能多地進行泛讀與對于每一部文學作品進行精細的剖析同樣能夠給學生提供益處?!?/p>
同時,Day和Bamford在其文章“第二語言課堂下的泛讀”也提到了“泛讀的美在于它能夠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信息,而不感到閱讀的痛苦”。
Stephen Krashen在其文章“閱讀的力量:研究得出的見解”里提出“泛讀,又叫自主閱讀,當涉及閱讀技能、詞匯、語法和寫作時,其被認為是優(yōu)于教師的直接授課。”
由此可見,泛讀對于語言學習本身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二、泛讀的教學現(xiàn)狀
泛讀課堂教學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將從教師層面、學生層面、課堂教學活動組織層面和語料選用層面分別進行說明。
1.教師層面。由于缺乏對于泛讀教學的了解,教師的教學往往是失敗的。Stroller在2005年TESOL季刊上發(fā)表一篇名為“回顧泛讀教學活動”的文章。文章中提到 “因為不靈活的課程體系以及資源的匱乏,一些教師很難將泛讀課程帶進教室里。另有一些教師,即使能夠成功將泛讀課帶入課堂,卻不知道如何利用其對語言學習的潛力?!?/p>
教師在泛讀課堂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仍然比較落后、單一、枯燥以及沒有太多的創(chuàng)新。常見的泛讀教學方式即每一位教師一個學期用一本泛讀教材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基本以任務型閱讀和語法翻譯法為主。而任務通常以選擇題,簡答題以及少部分的討論題或者偶爾的讀書報告的形式出現(xiàn)。
教師的講解也占據(jù)了很大一部分時間,而學生真正用來自己閱讀的時間卻不多。對于高效的泛讀教學,Richard Day和Julian Bamford提出了教授泛讀的十大準則。其中第九和第十個準則都明確提出了泛讀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即教師應該“做學生的向?qū)?,指引和引導學生”。同時,教師應該扮演“模范讀者”的角色。
2.學生層面。學生習慣作為一個被動的學習者和知識的被動接收者。他們在英語課堂上習慣于聽教師講解,習慣做筆記,不太習慣用大腦思考。
而且,學生比較習慣精讀講解的模式,習慣教師逐字逐句的分析和講解。因此,對于泛讀的教學,學生可能不太清楚其目的,或者不清楚自己要從本門課程中學到什么。抑或?qū)W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傾向于關(guān)注單個單詞的詞義或者語法,而不是對于整篇文章的大意和結(jié)構(gòu)的理解和把握。
學生在學習上也欠缺主動性。他們除了完成教師所安排的閱讀任務,自己課后很少進行泛讀訓練。
3.課堂教學活動組織層面。泛讀課堂教學活動比較單一以及缺乏趣味性,一般是任務型閱讀。
除此之外,可能有些老師會添加讀書報告,讀書報告可以是個人完成,也可以是小組完成;可以是口頭上的,也可以是書面上的。
至于這兩種常見的課堂教學活動,第一種任務型閱讀忽視了閱讀的連貫性。因為學生會被大量的任務轉(zhuǎn)移注意力,從而可能影響他們對于整篇文章大意的理解。同時,一成不變的每篇文章都是這種任務型閱讀,學生不太容易對閱讀產(chǎn)生很大的興趣。甚至,很多時候?qū)W生會覺得泛讀課上了相當于沒上。第二種讀書報告是比較好的方式,能夠讓學生通過讀書報告的形式說明自己學到和獲得了什么知識。
4.語料選用層面。很多教師一學期只用一本泛讀教材,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信息的獲取。同時,這樣的教材也不太可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可理解程度。
而且,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通常也會忽視學生的閱讀需求。教師很少根據(jù)學生的興趣來進行閱讀材料的選擇。學生通常被迫閱讀一些自己不太感興趣的閱讀材料。而且,教師對閱讀材料的難易程度把握也不太好。有些教師認為閱讀材料越長,生詞越多對于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更加有利。然而,他們卻沒有清楚地認識到泛讀的目的是讓學生盡可能多的閱讀自己感興趣的不同種類、不同題材的材料,同時這些材料應該是在學生的可理解范圍之類。正如克拉申“輸入假說”里提到的“可理解性輸入”。
三、怎樣提升泛讀教學
在分析了泛讀教學所存在的問題之后,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有助于提升泛讀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1.教師的角色。為了更好地進行泛讀教學,教師應該努力提升自己,多閱讀一些有關(guān)泛讀教學的文章。例如,Vera在其文章“實踐中的泛讀”中提出,教師應該“努力提升學生對于閱讀適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文章的興趣”。由此教師可以了解到,想要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他們應該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能力水平的語料。而且Stephen Krashen和Julian Bamford & Richard Day對于泛讀教學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刻的。教授泛讀課的教師們?nèi)绻嘌凶x他們的文章,一定能夠深受啟發(fā)。
同時,教師也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而且,教師還應注意時間的分配問題,將大部分時間給予學生,教師只作為引導者的角色,其講解只占小部分時間。
2.學生的動機。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分析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和題材,并確定自己的語言水平和適合自己水平的讀物。
學生是閱讀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應該學會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閱讀。
學生也應該堅持課外閱讀。通過大量的閱讀,能夠幫助其提升語言能力,擴充知識量和信息量。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學會思考,不僅從書本中學到語言相關(guān)的知識,而且能夠?qū)W到一些對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所幫助的內(nèi)容。
3.課堂活動的組織。課堂活動可以不限于一般性的課后討論題和選擇題。教師可以給學生一整段時間進行自由閱讀。讀完之后,學生可以做口頭或者書面的讀書報告,這樣既可以檢測學生的閱讀情況,也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內(nèi)容的理解。
教師也可以采用視頻方式。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獲得新信息,也能夠幫助學生鍛煉其聽力和口語的能力。同時,也不太容易讓學生感到無聊。
閱讀也可以增加手頭任務,可以讓學生讀一篇文章之后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閱讀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來,或者做出一個東西物品。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表演。這些都能夠增加學生的積極性,豐富教學活動。
4.語料的選用。根據(jù)克拉申的i+1理論,教師提供的語料難度應該稍微高于學生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這樣,既不會因為語料太難而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會因為材料過于簡單,讓學生覺得什么都不能學到。關(guān)于這點,教師可以選擇英語分級讀本。
語料選用還要注意語料的廣泛、形式的多變以及內(nèi)容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在第一次上泛讀課的時候發(fā)放問卷調(diào)查,了解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和話題等。
同時,現(xiàn)在網(wǎng)絡資源也非常的豐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豐富泛讀課堂的語料。
四、總結(jié)
本篇文章提出了泛讀課堂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回顧了泛讀的定義、目的和特點,指出了泛讀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并最終提出了一些可以改進泛讀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參考文獻:
[1]Richard Day,Julian Bamford.Top Ten Principles for Teaching Extensive Reading[J].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2002,(14) 2:137-141.
[2]Karen Kutiper.Extensive Reading:A Means of Reconciliation [J].The English Journal,1983,(72)7:58-61.
[3]Krashen,Stephen D.The Power of Reading: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M]2ND Ed.Westport,CT:Libraries Unlimited,2004,62.
[4]Fredricka L.Stroller.Extensive Reading Activities for Teaching Language Review[J].TESOL Quarterly,2005,(39)2:351-353.
[5]Richard R.Day,Julian Bamford.Extensive Read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 UP Press,1998,125-126.
[6]Vera N.Thomas.Extensive Reading in Practice[J].The English Journal,1938,(27)7:574-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