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布
[摘要] 哈拉帕古城位于今巴基斯坦印度河北岸,是一座古代城市遺址,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會”之稱。哈拉帕古城遺址出土了大量印章,這些印章的材質(zhì)有玉石、銅等,印章上還刻畫了幾百個字符圖形。這些文字符號和我國的甲骨文有許多類似之處,但至今仍然未能被成功解讀。筆者通過查閱分析哈拉帕文明時期,包括摩亨佐·達羅古城的文物圖片,將印章文字與甲骨文和水書進行對比分析,初步推測印章文字與水書、甲骨文具有同源關(guān)系,哈拉帕應(yīng)是《山海經(jīng)》里面所說的“帝之下都”昆侖虛。
[關(guān)鍵詞]印章文字;哈拉帕文明;昆侖虛
一、印章文字與水書、甲骨文同源關(guān)系考證
哈拉帕遺址位于巴基斯坦印度河北岸,出土了大量印章。印章的材質(zhì)有玉石、銅等,印章上還刻畫了幾百個字符圖形。這些文字符號和我國的甲骨文有許多類似之處,但至今仍然未能被成功解讀。
水書與甲骨文同源這個事實,在現(xiàn)在的華文世界里應(yīng)該沒有爭議。印章文字與水書到底有沒有聯(lián)系?先看兩張圖片(圖1、圖2),沒有專業(yè)文字知識的人一定不能一下子分辨出哪個是印章文字,哪個是水書。
為什么會把甲骨文、水書與印章文字聯(lián)系起來?因為筆者通過印章文字和甲骨文的對比,在印章文字里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字 “一、二、三、四、五、七”,和中國上古的爵位封號“帝、王、公、侯、伯、子”,還有一個“印”字。既然水書與甲骨文同源,那么印章文字和水書極可能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
筆者通過大量對比,發(fā)現(xiàn)印章文字的排列共有兩種規(guī)律:一種是“封號+等級+印字(或省略印字)”,暫名無名印章,如圖3。另一種是“封號+等級+姓名+印字(或省略印字)”,暫名有名印章,如圖4、圖5、圖6、圖7、圖8。
圖3
(一)印章里的數(shù)字
圖3中共有9枚印章,每枚印章上共有兩個文字符號,最明顯的是每枚印章上都有三道豎線或四道豎線,這些豎線是什么意思,到底是不是數(shù)字?筆者翻閱了大量印章圖片,選取了一、二、三、四、五、七共6個數(shù)字,讓我們來和甲骨文對比一下。
表1 甲骨文與印章文字對照表
將甲骨文和印章文字對比,筆者發(fā)現(xiàn)“一、二、三、四”完全相同,只是甲骨文橫寫,印章文字豎寫。
通過對印章文字“一”到“十”書寫方式的推理總結(jié),發(fā)現(xiàn)印章文字是以籌算方式表達數(shù)字的?!耙弧钡健拔濉笔且回Q列,“六”到“十”是兩豎列?!耙弧钡健拔濉笨瓷先ハ癜素岳锏那?,“六”到“十”看上去像八卦里的坤卦。一陰一陽,這也正是伏羲八卦的推演之法。根據(jù)這一規(guī)律,筆者補齊了“六、八、九、十”。
(二)印章里的上古爵位封號
對于中國上古的爵位封號問題,《通典·職官·封爵》上載有:
黃帝:方制萬里,為萬國,各百里。?
唐虞夏:建國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攝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通典·職官·封爵》雖未直接說黃帝至于伏羲以上有沒有封爵,但卻說:“黃帝:方制萬里,為萬國,各百里。”這就是說明黃帝把領(lǐng)土以一百里為單位分割成若干領(lǐng)地,既然有領(lǐng)地就一定要有領(lǐng)主。這些大大小小的領(lǐng)主就應(yīng)該是爵。
再回頭看圖3中的9枚印章,看看每枚印章上的兩個文字符號,既然每枚印章上的三道豎線和四道豎線,已經(jīng)解讀為“三、四”,那么另外三個文字是什么意思呢?這還要和甲骨文、金文對比一下。
為了說明問題,筆者還選擇了另外5枚印章上的4個印章文字,進行對比。
圖4 圖5
圖6 圖7
在圖3,選了“玨”頭字符和“Λ”形字符;在圖4,選了“Х‖”形字符;在圖5,選了“ХХ”形字符;在圖6,選了類“¤”形的文字;在圖7,選了“城堡”形文字(字形復(fù)雜,暫名);在圖8,第一幅里面選了“◇”形字符,并把它們和甲骨文、金文對比,列出表2。
表2 印章文字與甲骨文、金文對照表
通過文字對比,可以看出,印章文字與甲骨文、金文三者同出一轍,只不過是繁簡側(cè)重不同,根本就是一脈相承的象形文字。
為了便于理解,筆者逐字解讀如下:
“帝”字:先看圖7中兩枚印章上的人像,再看甲骨文和金文,明明是畫帝王威嚴端坐之姿。而印章文字只不過符號化了,抽象成兩個“ХХ”或“Х‖”,“Х‖”中右邊的兩撇,可以理解為省寫復(fù)讀符號,但在象形方面還是保留了帝的坐姿。
“王”、“公”、“伯”三個字:都是級別不同的官員帽子的形狀,只是印章文字中的“王”字更象形一些,不僅刻畫帽子的形狀,還刻畫王者在翩翩起舞,因為印章文字“王”字帽子下面的人形,在甲骨文里是舞蹈“舞”字。
“侯”字:與金文“侯”字第二種寫法在間架結(jié)構(gòu)上極其一致,左邊皆是城堡形狀(可能是上古與周朝,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所建城堡樣式不同所致),印章文字右邊部首,像一人戴著羽扇狀的帽子,而金文右邊部首,明顯是簡化了的印章文字里的羽扇狀的帽子。
“子”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都是象形文字。甲骨文是嬰兒系在大人背上;金文是小孩要牽大人的手。而印章文字中的“子”字,明顯是符號化了的甲骨文的“子”字。
從以上文字對比還可以看出,用帽子標示等級古已有之。“帝”的帽子是倒三角形的,“王”的帽子好像兩只羽毛,“公”的帽子尖尖的,“侯”的帽子像一把羽扇,“伯”的帽子好像套著一個環(huán)。唯獨“子”(爵)沒見有帽子,可能當時的子爵只食祿,不參政。
(三)印章里的“印”字
筆者通過多枚印章對比,發(fā)現(xiàn)無論是有名印章,還是無名印章,它的文字排列規(guī)律都是按封號、等級居前排列(也有按等級、封號排列的),然后是名字(或無名),最后大多數(shù)有一個類“U”型符號,很有規(guī)律的頻繁出現(xiàn)。如圖8四枚印章。
圖8
假如印章文字確實為伏羲書契,那么就應(yīng)該符合中國印章的特點,就應(yīng)該刻成“某某某印”,或“某某之印”。那么這個類“U”型符號,是不是“印”字?筆者翻閱了甲骨文的“印”字,是一個由兩個象形文字組成的合體會意字,左為一只手朝下,右為一人長跪狀,不是類“U”型符號。但當筆者查看了幾枚印章圖片之后發(fā)現(xiàn),巴基斯坦印章形狀全部是“U”型的,印章文字的“印”字應(yīng)是一個象形字。
(四)印章里的“名字”文字
由于印章里的“名字”文字符號有幾百個,筆者手頭資料有限,此項工作,有待今后完善。
從巴基斯坦印章制作來看,皆是雕刻而成。因此筆者考證了甲骨文的“契”字,寫法與現(xiàn)在的“契”字變化不大,是個會意字:一大人,持刻刀,刻“豐”字。這個“豐”字卻又是甲骨文里“卦”字的半邊。由此可證“契”為刀書,也符合伏羲書契“契”字本意。
(五)印章文字與水書、甲骨文的同源關(guān)系
筆者選取了10個印章文字,與水書、甲骨文和金文進行對比,以說明印章文字與水書、甲骨文同源。
表3 印章文字與水書、甲骨文和金文對照表
通過以上對比,不難看出它們的相似之處,筆者不能絕對地說這10個印章文字就對應(yīng)了現(xiàn)代漢字里面的“水”“鳥”“天”“犬”“人”“橋”“曲”“神”“雨”“谷”等字,但這些文字間存在一定關(guān)聯(lián)。
(六)印章中反映的社會等級現(xiàn)象
通過對印章圖案的分析,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等級森嚴。
“帝”的印章圖案是人形,刻畫的是端坐著的帝本人,人畜都圍繞著他,體現(xiàn)出他至尊無上的地位; “王”“公”“侯”“伯”“子”的印章圖案是牛、羊、象等動物形象,刻畫得昂首挺胸,器宇軒昂,面前還有精美的高腳餐具,權(quán)且叫鼎,鼎食之狀,體現(xiàn)出他們的貴族氣象;還有一類牛、羊、象等動物形象的印章圖案,刻畫的動物低首溫順,面前放著飼料槽,可見他們地位卑微,定然是帝、王、公、侯、伯、子的臣屬。
分析完印章里的數(shù)字、爵位封號、“印”字、“名字”符號、社會等級現(xiàn)象等,讓我們嘗試解讀一下圖3、圖4、圖5、圖6、圖7中印章文字的含義,由于“名字”文字符號沒能破譯,故每逢一個名字字符,便用一個“某”字代替。
圖3印章文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依次解讀為:三等王、三等王、三等王、四等公(爵)、四等公(爵)、三等子(爵)、三等子(爵)、三等子(爵)、四等公(爵)。
圖4印章文字解讀為:帝某某印。
圖5印章文字解讀為:帝某某印。
圖6印章文字解讀為:一等子(爵)某某某某。
圖7印章文字解讀為:二等侯(爵)某某某某印。
在印章文字里筆者找到了數(shù)字符號,破譯出了帝、王、公、侯、伯、子等官爵;又考察了印章文字的“契”字,“契”為刀書,與伏羲書契吻合。由此推測,印章文字可能是遠古的伏羲書契。
二、 哈拉帕與《山海經(jīng)》之“帝之下都”昆侖虛關(guān)系考證
《山海經(jīng)》到底是不是信史?筆者認為是信史。《山海經(jīng)》記載起于太昊伏羲,至于夏末,乃巫家秉圖直言。到了周朝,《山海經(jīng)》被道、儒兩家據(jù)己所需,解讀得離奇古怪。有道是:巫言皆實,道言皆玄,儒言皆高尚。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這樣描述昆侖虛:
海內(nèi)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西南流注南海厭火東。)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dǎo)積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過畢方鳥東。
《山海經(jīng)》乃是述圖之書,述圖者所處的朝代,敘述選擇的起始坐標肯定不同,這也就造成昆侖虛位置不確切。通過閱讀以上文字,還可以總結(jié)出以下四個結(jié)論:其一,昆侖虛是“帝之下都”;其二,昆侖山是黃河、印度河、恒河和雅魯藏布江眾河之源;其三,昆侖虛有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高大的城池和眾多的人口;其四,昆侖虛附近有羽民國和畢方鳥兩個國家真實存在。下文對以上四個結(jié)論逐一考證。
(一)昆侖虛是“帝之下都”
《山海經(jīng)》里面所說“帝之下都”,其實可以理解為“眾帝之下都”。翻開《山海經(jīng)》,可以看出描述最多的就是太昊伏羲和他的子孫。為什么《山海經(jīng)》偏偏從太昊伏羲記起,難道伏羲以前沒有歷史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為伏羲開創(chuàng)了新紀元。因此《山海經(jīng)》始記于伏羲。
從《山海經(jīng)》《古本竹書紀年》的記述來看,昆侖虛始建于伏羲,鼎盛于黃帝。這期間的帝鴻、后稷、八世炎帝都在此居住過,因為帝鴻后裔白民國、后稷的姚虛、炎帝的子孫共工及堯、舜、禹、夏啟都記述在《山海經(jīng)》的南經(jīng)、西經(jīng)或北經(jīng)的西部。直到商湯伐夏,還“始居夏社”??梢?,昆侖虛是“眾帝之下都”。
我們現(xiàn)在公認的黃帝紀元是用道歷計算來的,黃帝元年為公元前 2697 年。但筆者認為不可信。按《竹書紀年》推算的黃帝元年是公元前2402年。
按照黃帝襲炎帝,炎帝(八世約520年)、帝鴻(一世約70年)、帝俊伏羲(一世約70年),推算出伏羲離開昆侖虛,來到中原的那年應(yīng)該是公元前3062年。這一年就是《山海經(jīng)》記述起始時間。由于記述《山海經(jīng)》的人都出生于東方,沒有去過故鄉(xiāng)祖地,所以只憑先人的敘述和模糊的記憶,日久年深,竟讓昆侖虛成為了傳說和神話。
哈拉帕古城遺址,據(jù)碳14測定,約存在于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800年,大約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這個“建成”兩字說明哈拉帕古城的始建時間比公元前2600年還要早。結(jié)合相關(guān)資料可知,哈拉帕古城遺址范圍較大,當時修建哈拉帕古城的工程量浩大,就是現(xiàn)在興建,也要幾十年才能完成。在生產(chǎn)力還不發(fā)達的上古,沒有幾百年是不行的。姑且把建設(shè)工期算做500年,那就到公元前3100年了,也就是伏羲還沒離開昆侖虛的年代了。
有人會問,公元前3062年伏羲到東方以后昆侖虛的主人又是誰?筆者認為應(yīng)是少典氏姬姓,也就是書均,后來的炎帝,歷時660年,直至公元前2402年軒轅稱帝。之后昆侖虛還經(jīng)歷800年風雨,至公元前1600年以后才變?yōu)閺U墟。
(二)昆侖山是黃河、印度河、恒河和雅魯藏布江眾河之源
《水經(jīng)注》卷1《河篇》說:“昆侖虛在西北,三成為昆侖丘?!独稣f》曰: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上曰層城,一名天庭。(昆侖虛)是為太帝之居。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
可以看出,昆侖虛與昆侖丘不是一回事,“昆侖丘”可以理解為昆侖山,“三成為昆侖丘”,呈階梯狀。最下面一個梯地“樊桐”可以理解為牧場;第二層梯地“玄圃”可以理解為耕地菜圃和城市,為昆侖虛所在之處;最上面的一層是“天庭”,人類是上不去的?!疤邸本幼≡诶鎏?。
釋氏《西域記》曰:“阿褥達太山,其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焉。山,即昆侖山也?!?/p>
《穆天子傳》曰:“天子升于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豐隆之葬。”豐隆,雷公也。黃帝宮,即阿褥達宮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頭河。
綜上所述,昆侖山是古代印度河(古稱新頭河)的源頭,在古代西域叫作阿褥達太山。昆侖虛在昆侖山腳下,在古代西域叫阿褥達宮,我們叫黃帝宮。至此推測,昆侖虛位于現(xiàn)在的巴基斯坦印度河北岸,也就是哈拉帕古城。而哈拉帕古城背后的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就是《山海經(jīng)》里所說的昆侖山全部范圍。
怎樣確定西藏的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就是《山海經(jīng)》里的昆侖山?根據(jù)古籍記載,相傳遠古昆侖山有五色流水,也就是有五條不同顏色的河流縈繞著。
《河圖括地象》載:“地祗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侖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氣、五色流水,其白水南流入中國,名曰河也。其山中應(yīng)于天,最居中,八十一城布繞之?!?/p>
《博物志》卷1:“昆侖地之中也,其外有五色弱水,橫繞三千里,深十三尋?!?/p>
釋氏論佛圖調(diào)列《山海經(jīng)》曰:“鐘山西六百里有昆侖山,所出五水,祖以《佛圖調(diào)傳》也?!?/p>
對照古籍的記述,參考地圖(見圖9),在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周圍尋找一下,看看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是不是眾河之源。
1.(白水)黃河之源:發(fā)源于喀喇昆侖山脈和藏北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說:“河水出(昆侖)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今新疆羅布泊),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dǎo)積石山?!薄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又說:“(昆侖)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于無達?!薄稜栄拧吩唬骸昂映隼鎏?,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黃。”因為河出昆侖色白,又名白水,到下游才叫黃河。
2、(赤水、甘水)印度河之源
印度河發(fā)源于喜馬拉雅山西部中國境內(nèi)的獅泉河,自東南向西北流經(jīng)克什米爾后,轉(zhuǎn)向西南貫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赤水出(昆侖)東南隅,以行其東北。西南流。注南海。厭火東?!薄痘茨献印さ匦巍罚骸俺嗨銎洌ɡ觯〇|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澤之東。”郭義恭《廣志》曰:“甘水也,在西域之東,名曰新陶水,山在天竺國西,水甘,故曰甘水。新頭河又西南流,屈而東南流,徑中天竺國。自河以西,天竺諸國,自是以南,皆為中國,人民殷富。中國者,服食與中國同,故名之為中國也。”
文中的新陶水、新頭河中的新陶、新頭都是印度的諧音?!稄V志》的作者郭義恭,是東晉人。既然他說那時的古印度河流域有服食與中國相同的人,也就是說,在東晉時(317~383),還有伏羲后裔生活在現(xiàn)在的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
3、(洋水、黑水)恒河之源
恒河發(fā)源于西藏西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加姆爾的甘戈特力,注入孟加拉灣。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洋水、黑水出(昆侖)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羽民南。”這里的“羽民”就是羽民國,也就是“二八神”為帝司夜之野。康泰《扶南傳》曰:“恒水之源,乃極西北,出昆侖山中,有五大源,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西北流,東南注大海。枝扈黎,即恒水也?!贬屖稀段饔蛴洝氛f:“恒水東流入東海。蓋二水所注,兩海所納,自為東西也。”文中的“二水”當指恒河和印度河,恒河流入孟加拉灣,印度河注入阿拉伯海,即“兩海所納”。釋氏《西域記》又說:“新頭河經(jīng)罽賓、犍越、摩訶刺諸國,而入南海是也。阿耨達山西南有水,名遙奴;山西南小東有水,名薩罕;小東有水,名薩罕。此三水同出一山,俱入恒水?!?/p>
此文說恒河上游有遙奴、薩罕、薩罕三條支流,“俱入恒水”。在《山海經(jīng)》里面只記述了洋水、黑水兩條支流。與現(xiàn)在恒河源頭,支流眾多吻合。
4.(青水、弱水)雅魯藏布江之源:
發(fā)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北麓的杰馬央宗冰川,上游稱為馬泉河,由西向東橫貫西藏南部,繞過喜馬拉雅山脈最東端的南迦巴瓦峰轉(zhuǎn)向南流,經(jīng)巴昔卡出中國境,入印度叫布拉馬普特拉河,與恒河匯流,注入孟加拉灣。
《淮南子·地形》說:“赤水之東,弱水出窮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絕流沙,南至南海?!薄渡胶=?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記:“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記載:“羽民國在其(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頰。有神人二八,連臂,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東。其為人小頰赤肩,盡十六人。畢方鳥在其東,青水西,其為鳥人面一腳,一曰在二八神東?!?/p>
按上文所述:羽民國是毗鄰畢方鳥國的,都在海外西南角。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赤水之東,弱水出窮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絕流沙,南至南海?!?
這說明“洋水、黑水、弱水、青水”,最后都在同一個地方
“南入?!?,這與恒河和雅魯藏布江匯流入海的地理位置一致,最后都流入孟加拉灣。
筆者把《山海經(jīng)》和古籍上河流名稱與現(xiàn)在河流名稱列成對照表。
0
圖9就是哈拉帕古城遺址的地理位置。它和《河圖括地象》里記述的一模一樣:昆侖山出五色水。盡管筆者只列出四條河流,但因為恒河的源頭是有兩條河流,即洋水、黑水,算起來也正好是五條河流。
(三)昆侖虛有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高大的城池和眾多的人口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記述得極其詳細:農(nóng)業(yè)之發(fā)達,土地之廣袤,“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建筑規(guī)模之浩大,樓臺庭宇之奢華,“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人口之眾,“百神之所在”。解釋一下“百神”,并不是幾百個神仙。上古的神不是《封神榜》里的會上天入地的神,而是帝加封的掌管農(nóng)業(yè)、牧業(yè)、山川、海河、子民、巫史、工巧、軍事等的各種官員,如“王、公、侯、伯、子”以及“巫、祝、史、山神、風神、海神、河伯、雨師”等。每一個神都掌管很多人,“百神”是肯定掌管很多人。
昆侖虛的繁盛景象,結(jié)合圖10哈拉帕古城遺址的照片,可以看出和《山海經(jīng)》中描述的一樣壯觀。
(四)昆侖虛附近有羽民國和畢方鳥兩個國家真實存在
《山海經(jīng)》里還記載了一件與羽民國有關(guān)的事情,讀者可以回頭看圖8里面的最后一枚印章。參照《海外南經(jīng)》:“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頰。有神人二八,連臂,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東。其為人小頰赤肩,盡十六人。畢方鳥在其東,青水西,其為鳥人面一腳,一曰在二八神東?!?/p>
文中所說的羽民國就在畢方鳥國的西面,是《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里面從西南角向東南角排列的第三個國家,畢方鳥排列第四。上面的這枚印章出自于哈拉帕文明,這不能不讓人與《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的“二八神”聯(lián)想到一起。
印章上面共有九人:一人立于禮臺之上,明顯是帝,印章上的文字也如前面所考證的一樣,為“帝某印”。另一人好像是頭領(lǐng),跪于帝前,其余七人皆“連臂”,印章的背景是牧場,也就是“野”,這八人的裝束皆頭戴鳥羽,這與《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羽民國“二八神”的描述,除了人數(shù)少了一半,場景一模一樣。
筆者認為,所謂“二八神”應(yīng)有其事,應(yīng)該解釋為兩個八人一組的神,是帝的兩個南方衛(wèi)隊,臨南海(孟加拉灣)為帝司夜。這枚印章只是其中一個衛(wèi)隊,這樣的印章應(yīng)有兩枚,可能是另一枚印章遺失了,或還未出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