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國
教師的“獲得感”應(yīng)從哪里來?如果說源于物質(zhì)上的富足,與其他行業(yè)相比,教師的待遇并不占優(yōu)勢,這是橫向比較;縱向比較,比之從前,教師的薪資雖然有所提升,但提升的幅度仍在社會平均水平之下,在飛漲的物價面前,教師物質(zhì)上的“獲得感”明顯“縮水”。這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個現(xiàn)實。
“上輩子殺豬,這輩子教書?!边@樣一句自嘲,一度在教師群體中像瘟疫般流行。自嘲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教師在物質(zhì)待遇方面遭遇的尷尬,尤其是西部偏遠地區(qū)的教師,不少人興許還掙扎在溫飽線下。如果說“一個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教師還感受不到經(jīng)濟上的壓力,那“上有老,下有小”的“圍城”之中的教師,感受到的則是切切實實的生活重擔。
“貧窮是罪惡之源”,“貧窮本身也是最大的罪惡”。如果我們承認教師職業(yè)的高尚,那么投身其中的教師的高尚又體現(xiàn)在哪里?竊以為,就是面對滑向“罪惡深淵”的危險,仍能以堅韌的品性、博大的愛心和奉獻之精神,從事著“太陽底下最神圣的事業(yè)”,傳承文明,教書育人,蕩滌心靈,支撐民族的脊梁。
要問教師的“獲得感”究竟體現(xiàn)在哪里,那就是精神世界的富足。物質(zhì)上雖然清貧,但人格高標,這是知識賦予的尊嚴。那么多教師之所以矢志不移地堅守三尺講臺,并非因為生活別無選擇,而是對知識的信仰敬畏和忠心摯愛,這是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精神上的圖騰,舍此,又去何處尋求人生的意義?
社會上常有愚人吐槽教師:“嫌待遇低,就別干啊……”殊不知,這侮辱的不僅僅是教師,更是知識,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明白,知識之于教師在精神上的崇高意味。
教師群體的堅守,教師在精神上的“獲得感”,得益于知識,是知識豐盈了那些在“師道尊嚴”漸行漸遠的今天仍能“兩袖清風”“不離不棄”地深耕教育園地的教師們的精神世界。
作為教師群體中的一員,我毫不慚愧地要為教師群體點贊,不為別的,就為這個群體的精神人格,而這種精神人格在當下堪稱“稀缺品”。
家父和家兄都曾是教師;敝人也是教師,雖是陰差陽錯,誤入教育行業(yè),但在起初的彷徨之后,還是靜下心來老老實實把教書育人當作事業(yè)。家父常對人說:“我的兩個兒子都修成正果,這輩子也沒什么放心不下的了……”他也知道教師的清貧,也知道很多人大富大貴,但從沒在我們面前勸說我們改行。
捫心自問,我卻沒有家父這般豁達。很多同行也如我一樣,并不希望子女步自己的“后塵”。孩子們長大了,想從事什么職業(yè)就從事什么職業(yè),只要物質(zhì)無憂生活快樂就行。當然,若是教育的春天真正來臨,教師真正獲得應(yīng)有的尊重,我還是非常希望我的兒子將來能夠從事教師這一職業(yè)。因為這個獨特的群體,在任何時代,都是走在時代的前沿,堅守著內(nèi)心的高貴。這是一筆何等巨大的精神財富,它值得我們一代代人用一輩子的時間去細細地回味。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我在鄉(xiāng)下讀小學,那時鄉(xiāng)村教師的月薪極低,社會上也沒有那么多的辱師毆師弒師事件,人們還是以當教師為榮。那時,教我們自然課的老師,周六免費為同學們補習。他總是第一個到校,最后一個離校。不需要反復叮囑強調(diào),全班幾十人無一人遲到,哪怕家住山旮旯的同學,也不自覺地養(yǎng)成早早到校的習慣。教師講得認真,學生聽得專注;有時也學生講,教師聽。一個學期下來,全班所有人把五本自然課本上的知識爛熟于胸。到了小升初考試,我們的自然課考試成績橫掃全鄉(xiāng)各小學。這樣一位教師,并不高大英武,也從不標榜自己多么崇高,更不極力鼓吹知識多么重要,他只是那樣快快樂樂地帶領(lǐng)我們讀書。課堂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操場,還可以是教室后高高低低的山坡。他熟知很多自然知識,能隨口說出眾多動植物的名稱和構(gòu)造,以及夜空里大小星座的名稱和位置變遷。我們都覺得這位老師極有魅力,甚至是魔力。至于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那時我們也無法說清楚。多年后,當我們中的一些人也踏上教師崗位后,我們才意識到那種人格力量就是知識本身所賜予的。當年,他帶領(lǐng)我們自由自在讀書的情形,至今依舊歷歷在目。
如今,社會已步入信息化時代,人們只需要敲敲鍵盤或是點點鼠標,海量的信息瞬間就會涌現(xiàn),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一些極端的聲音甚至說,教師已經(jīng)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必將退出歷史舞臺。這種觀點貌似有理,其實經(jīng)不起邏輯的推敲。
退一萬步講,面對海量信息,人們肯定不是全盤吸納,需要比較、篩選、歸納、整合,而學生作為不成熟的學習者,要做到這些,必須要具備專門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這些知識從哪里來?靠學生自己在知識的汪洋里摸索,絕對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于是,教師就有了“用武之地”。在受過專業(yè)訓練的教師的輔助和引導下,學生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獲取有用的信息。不管是從認知論的角度,還是從傳播學的角度,教師的存在價值都無可否定。正是因為有了職業(yè)本身的存在價值,才會進而令教師產(chǎn)生“獲得感”。而究其根源,知識仍是最根本的因素。
無法想象,一個不具備廣博深厚的知識素養(yǎng)的教師,要如何保有職業(yè)的尊嚴,哪怕有再高尚的道德品行。在道德上被人尊崇,和在學識上被人敬仰,并不是同一性質(zhì)同一概念上的比較。擁有了淵博的知識,才可能擁有知識分子應(yīng)有的風骨,面對自然、人生、社會和歷史,才能不媚俗,不趨時,才能保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才能擔負起知識分子應(yīng)有的責任。這就是為什么教師又有“知識分子”這一稱謂的重要原因。
能被稱為“知識分子”,從精神的角度講,是對教師最高的敬意和最大的褒獎。“中國不缺讀書人,缺的是知識分子?!背诌@一看法的人不在少數(shù)。人民公仆沒有被稱為“知識分子”,藝術(shù)家沒有被稱為“知識分子”,作家也沒有被稱為“知識分子”,大紅大紫的明星更沒有被稱為“知識分子”,歷史和社會不約而同地將“知識分子”這頂桂冠戴在教師頭頂。因為,在近百年的啟蒙和開放的曲折歷程里,教師傳承著文明,啟蒙著大眾,創(chuàng)造著歷史,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樣熠熠閃光的名字很多,李大釗、胡適、聞一多、魯迅……無不輝映在中華文明的史冊里,并且矗立成一座座知識和精神的豐碑,成為后代知識分子效法的楷模。
故而,我說,教師最大的“獲得感”源于知識。有了這種“獲得感”,我們的教師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職業(yè)的尊嚴和幸福。這種效用是淺表的物質(zhì)刺激所不能比擬的。
然而,任何一種感受都很難持久,教師的“獲得感”亦是如此,即便是學養(yǎng)豐厚的名師也不例外。漫長的職業(yè)生涯,工作的重復性和單調(diào)性,極易使教師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感。而倦怠感一旦產(chǎn)生,“獲得感”便會煙消云散。這就是為什么年輕教師的工作激情往往要強過年長教師的重要原因。
我們該怎么辦?學習。在我們的職業(yè)生涯中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須知,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既然教師的“獲得感”從根本上源于知識,那么,教師也應(yīng)當不斷地吐故納新,吸納新知識,內(nèi)化為自身的學養(yǎng),“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要自覺自為地走在求知的旅途上,自可祛除庸常所帶來的職業(yè)倦怠感,而“獲得感”也必將如地底的噴泉,長流不息。
如今,我亦步入中年,在教育上揮灑了全部的青春熱血,在經(jīng)歷了激情、倦怠、茫然、覺悟的坎坎坷坷之后,才有了如今的平靜和充實。這一切得益于閱讀。廣泛地閱讀,深入地閱讀,閱讀基本成為我生命中與觀影、書法并列的又一愛好。十余年時間,雖身居斗室,但家中藏書漸豐,“購書”滿架,亦可“偃仰嘯歌”,自得其樂。書讀得多了,工作上就有了專業(yè)的底氣和縱橫捭闔的勇氣;生活上,就有了精神的富足和自在悠游的和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又豈是一個“獲得感”能夠概言之!
(作者單位:安陸市安陸二中)
(責任編輯 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