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朱光潛先生在其《詩論》中云:詩和畫同屬藝術。基于詩歌和繪畫之間不可隔離的緊密聯(lián)系,在詩歌教學中,我們的教師會在無意間將繪畫藝術與詩歌的解讀相結合,甚至有時會給詩歌配上相關的繪畫作品,從而既有助于學生對詩歌的全面解讀,又在無意間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與聯(lián)想思維。在現(xiàn)在語文課本中已經(jīng)選入了許多詩畫結合、意境悠遠的古詩,其中王維的詩歌堪稱詩畫結合的經(jīng)典。本文則以王維的詩歌為例,從由畫解意、由畫悟情、由畫入境、由畫審美四個方面來論述繪畫藝術與語文詩歌教學的融合之處,從而提高繪畫在語文詩歌教學中審美的空間。
關鍵詞:詩歌教學 由畫解意 由畫悟情 由畫入境 由畫審美
一、由畫解意
由畫解意即借助繪畫來解釋重點字詞和詩句,當只有直觀而靜態(tài)的生硬字詞句擺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會太高。繪畫是一種能夠將色彩、錯覺、線條結合起來的視覺藝術,在解讀詩意的過程中如果能將繪畫引入,既能調動學生的新鮮感,又能夠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其面前的詩歌畫面化,呈現(xiàn)出直觀、真實的效果。例如在教學《竹里館》時,在學生初讀此詩后,學生可以根據(jù)詩意口述出下圖:一位席地而坐的詩人,面前有一把古琴相伴,在詩人的四周長有茂密的竹子,詩人一邊撫琴一邊仰頭在持續(xù)不斷地吹口哨。此時學生自然而然能知道詩歌前兩句的意象,并且理解了“幽篁”與“長嘯”的意思,由這些意象學生自然能體會到一種安適靜謐的境界。當學生讀完后兩句,教師問學生應該給以上圖畫添點兒什么時,學生此時萌發(fā)濃厚的興趣,展開豐富的想象力,這幅畫中一輪明月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此時再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xiàn)出與此畫相關的有權威的繪畫作品,學生自然能夠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后兩句詩的意思。此時再讓學生感受詩人的不論“彈琴”還是“長嘯”的活動狀態(tài),體會詩人在月夜幽林,把傾灑光輝的明月當成知己朋友的心境,內(nèi)心澄凈清幽的思想狀態(tài)則顯得尤其容易了。借竹林、明月寓情,再加上古琴的悠揚以宣泄郁悶之情,所以“長嘯”一聲,由此王維道出了一個隱者的孤寂悲憤。這種運用繪畫來解讀詩歌意義的方式,更能將詩歌所描寫的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使?jié)撛诘囊曈X形象更加清晰,形成強烈的畫面感。這種教學方式更能引導學生在“靜”境中產(chǎn)生“如在目前”的即視感,使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二、由畫悟情
宋代詩人蘇軾曾有言:“善詩者,詩中有畫;善畫者,畫中有詩。然則繪事之寄興,與詩人相表里焉?!边@里的“寄興”即表明了詩與畫在表情達意方面的相通之處。因而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繪畫傳情的作用,在進行詩歌教學時,適當?shù)嘏湟詧D畫,以使得學生身臨其境多層次地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歌時,學生初讀此詩,教師可以根據(jù)詩歌的前兩句由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出這樣的繪畫作品:“首先是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驛道的旁邊是一間青磚青瓦客舍,在客舍周圍、驛道兩旁是嫩綠青翠的垂柳。再加上青藍色的天空以及客舍外舉杯對飲的兩位故人。”這些在平常極普通的眼前的景物,此時卻如畫如景。這樣,繪畫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就是一幅清新明朗的圖景,其中“輕塵”“青青”“新”這些明快輕柔的詞語,帶給學生的是一種富于希望而節(jié)奏輕快的背景的描寫。學生從這種明麗的畫面與典型的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中體會到的是畫面所傳達的“樂”景中的“樂”情。而當學生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畫中對飲的兩位故人身上,再加上“朝雨”與“柳色”“客舍”等送別之意的象征性詞語時,學生不難感受出其中所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的離別之情。學生再次品味詩歌最后兩句中脫口而出的勸君再飲一杯的勸酒辭,這酒杯就斟滿了詩人對即將遠行的友人處境的深切擔憂,也浸透了慢慢前路一路珍重的衷心祝愿,從而更集中而又鮮明地表達了真摯的依依惜別之情。教師通過這種繪畫與詩歌鑒賞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貫穿始終,從而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了詩的內(nèi)容,感悟到了詩中所展示的離別之景的妙處,進而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由畫入境
由畫入境即利用繪畫,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美。譚朝炎曾言:“詩畫原本相通,相通之處在于追求意境。”由此可見,探求詩歌的意境是可以從繪畫中獲得直接體驗與情感啟迪的。因而教師在教學中對詩歌的意境解讀可以借助繪畫作為輔助手段。中國古典詩歌講求言簡義豐,因而學生在寥寥幾句詩句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則較為困難,而當教師使詩歌以繪畫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的時候,圖畫的直觀沖擊感則更能使得學生理解詩意、領悟詩境。而王維詩中所表現(xiàn)的“靜”境與中國繪畫所不斷追求的意境是相通的。因而以王維的《鳥鳴澗》為例,在學生認真朗誦此詩——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并且理解了每句詩句的意義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后描繪出所看到的詩歌景色,然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名家為詩歌所做的配圖:“在遠處有高低不平、巍峨的數(shù)重隔山,在遠處的隔山之間有水流從高處流下來,數(shù)棵亭亭的桂花樹長在山間,樹上的桂花從樹上輕輕地飄落下來,山澗的頂峰上一輪明月升起,桂花樹附近有幾只鳥兒在飛翔著?!贝藭r展示在學生面前的儼然是一幅春山夜色圖,這幅流動著的畫面更襯托出夜晚的靜謐。當教師引導學生再把詩中的“閑人”置身畫中時,無疑將“人閑”的靜態(tài)意趣與“花落”這一動態(tài)情景巧妙地結合起來,此時躍然紙上的是如詩如畫的春山之夜,學生仿佛能親身體驗到春山的美景。此時的詩人察覺到的竟是原本可忽略的細小的桂花花瓣落下的聲音、花瓣飄落時的芬芳、花落在衣襟上的觸覺。這不僅僅源自于詩人內(nèi)心的嫻靜,更為重要的是夜晚的靜謐和空寂,而這樣的意境學生是很容易從畫中體會到的。再入畫中,雖然畫中的月是靜態(tài)的,但是極不明顯的月亮的光亮變化卻驚動了棲息的鳥兒。畫面中的鳥兒呈現(xiàn)給學生的并不是被打破的寧靜,反而使人感到空曠的山谷更加幽寂恬靜了。結合“月出”這一動態(tài)詞語以及山間時不時傳來鳥鳴的聲音,這種詩畫結合所營造出來的“動”境將春山夜的靜謐空靈境界推向了極致。這種由詩畫結合的分析方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與詩歌鑒賞能力,更能使得學生深入地體會詩歌的獨特意境,引起學生的共鳴。
四、由畫賞美
古詩作為一種特殊的審美載體,本身就富有極高的形象美和意境美,因此,我們的古詩教學應在學生釋詞解句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繪畫同樣作為一種集流暢的線條、鮮明的色彩、和諧的組合于一體的審美形式,在教學中,繪畫能夠將含蓄抽象的意境形象直觀形象化,使學生從另一層面感受詩歌的美。而在教學《使至塞上》時,其中的頸聯(lián)“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極具構圖感的詩句將繪畫在詩歌審美的過程中發(fā)揮到極致。教師在講解這兩句時只需勾出這樣一幅圖:“一片大漠,一條直上的孤煙,一片遼遠的河灘,一輪滾圓的落日?!碑攲W生聚焦在這樣的一幅圖景時,畫面的闊大的空間、豐富的畫面層次、大小的轉換空間、對比鮮明的色彩是極容易吸引刺激到學生敏感的五官的。寥寥幾筆,已經(jīng)把廣闊無垠的荒漠上所呈現(xiàn)的橫的黃河、縱的烽煙與圓的落日勾勒出來,使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畫面的線條美。又通過從上到下與從近到遠的空間轉換,將無邊黃色的“大漠”、天邊紅色的“落日”、空中白色的烽煙、地上渾黃的“長河”,以極具構圖美與色彩美的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清楚地感知雄渾寥廓的邊塞美麗風光。而學生在細細品味這首詩歌語言時會發(fā)現(xiàn),詩歌語言中別出心裁地用“直”來描繪“孤煙”,這種語言的“直”與畫面的“孤煙”相結合,其中蘊含的力量應運而生,但是在浩瀚大漠的襯托下,卻呈現(xiàn)出一種悲壯美。再加上運用完滿的圖形“圓”來形容“落日”所帶來的感傷之感,通過形態(tài)與視覺感受上的強烈對比,更將這種悲壯美推向高峰,從而給學生帶來鮮明獨特的審美感受。
五、結語
正所謂“畫者,天地無聲之詩;詩者,天地無色之畫”,既然“聲”和“色”都無法通過詩歌或者繪畫單獨地表現(xiàn)出來,那么我們可以在詩歌解讀教學中與繪畫藝術相結合。而王維的詩歌正是恰到好處地向我們呈現(xiàn)了詩畫相互借鑒的藝術美,同時也表明了繪畫藝術在詩歌教學中運用的無限可能性。如今詩畫結合已漸漸成為圖像時代學生詩歌審美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們的教師可以多收集以詩歌為題材,或與詩歌意境相似的繪畫作品,在課堂上以掛圖或多媒體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共融性的熏陶,既可以在圖像世界中感悟詩美,又在無形中拉近了詩歌與學生的距離,從而為學生解讀詩歌留下了足夠的審美空間。
參考文獻:
[1] 朱光潛.詩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2] 劉建瓊.語文境界與追求[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
[3] 林茨.中國繪畫藝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4] 張洪忠.王維“詩中有畫”中的詩與畫[J].美術研究,2000(3).
[5] 馮惠敏.繪畫與語文教學[J].考試周刊,2009(10).
[6] 陸麗珍.運用繪畫創(chuàng)設情境 提高語文教學效率[J].新課程學習,2009(4).
[7] 羅勇鐵.繪畫在語文教學中的獨特作用[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03(4).
[8] 倪云虎.語文教學中的“繪畫藝術”[J].成才之路,2008(18).
作 者:常文娟,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課程與教學論(語文)專業(yè)2015級研究生。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