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婦女的地位有了較大改善,但仍處于弱勢地位。我國離婚率逐年上升的同時,離婚訴訟中婦女權益的保護成為一個重要的法律問題。論文在借鑒國外做法和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對離婚訴訟中婦女權益保護的措施。
關鍵詞:離婚婦女;訴訟中;權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168-02
作者簡介:李琳琳(1977-),女,湖北人,法律碩士研究生,福建均融律師事務所,四級律師。
離婚訴訟中,婦女面臨的困境往往源自訴訟程序性問題,諸如婚姻案件取證困難、離婚損害賠償舉證困難等。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在結合國情并借鑒外國婚姻法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完善離婚訴訟中婦女權益保護制度的建議。
一、逐步建立家庭法院
家庭法院審理的主要案件應包括:結婚的資格、婚姻的效力、宣布婚姻無效、法定分居、非婚生子女的地位、推定父親、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的配偶及子女撫養(yǎng)、親權、收養(yǎng)、離婚、離婚后的配偶撫養(yǎng)、子女的監(jiān)護權、探望權,家庭暴力等一系列的問題。筆者建議設立家庭法院主要是發(fā)揮其在離婚訴訟中的相關作用。筆者建議在區(qū)一級的行政管轄區(qū)域內設置家庭法院或者在各地中級人民法院內部設立家庭法院,專門審理婚姻訴訟案件。這樣可以做到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同時也能更好的維護司法的權威。另外主審法官的選任除了具有較深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審判實踐經驗之外,還應當盡量讓有婚姻經驗的和有一定心理知識的法官來充任專門的法官。①
二、制定婚姻案件取證的程序性規(guī)定
離婚案件屬于民事訴訟,適用民事訴訟證據規(guī)則,因此舉證責任是重中之重,在司法實踐中也屬于較為復雜的一個問題。司法實踐中,離婚案件的無過錯方往往也是弱勢的一方,因為缺乏有力的證據,明明是受害方,卻得不到相應的賠償,或合法財產被對方轉移,導致訴訟結果不利,無法合法維權。由于無過錯方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屬于民事訴訟的范疇,適用的是“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為了維護無過錯方的合法權益,伸張正義,在法律許可范圍內,可減輕受害配偶一方的舉證責任,實行舉證責任倒置;或者受害配偶提供線索,申請人民法院取證;②還可以借鑒美國的一些做法,降低對證據采納的門檻。一些離婚婦女在收集對于自己有力的證據時往往會侵犯他人的權益,反過來又導致自己的訴訟證據可靠性削弱。對此,可以嘗試制定訴訟婚姻取證的程序,以此來界定私自取證的范圍,從而保證離婚婦女在取證過程中的行為準則。在離婚案件中,作為弱勢群體的婦女,應適當減輕她們的舉證責任,當證據的證明力達到相當的程度時,就可視為其舉證責任已完成,接下來以否定的形式,將證明責任轉化給男方。
三、健全離婚損害賠償的舉證和標準
根據《婚姻法》及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無過錯方可以請求損害賠償,即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在司法實踐中,因法律常識的欠缺和無力聘請律師等客觀因素,無過錯的女方通常會對離婚損害賠償進行片面理解,認為離婚損害賠償僅僅是精神損害賠償,從而導致在訴訟中放棄了人身、財產等物質損害賠償請求的提出,進而影響到無過錯的女方所受的損害無法獲得全面有效的保護。因此筆者建議據實增加相應法律條款,將現有的四種兜底行為進行擴展,對有權提起離婚損害賠償的行為進行細化、具體化,增強可操作性。
請求離婚損害賠償的四種法定的情形因其發(fā)生在特定家庭內部,在取證時很難實現充分取證,這往往是導致無過錯的女方訴求不獲支持的重要原因。因此,筆者建議一方面女方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配偶的侵害應及時報警取證,另一方面法律應當放寬認定標準,例如在認定家庭暴力時,如果對受害方持續(xù)實施暴力達三次時就應當予以認定。
對于離婚損害賠償,法定的四種很難計算具體的物質損害的賠償數額,也即沒有定量規(guī)則,故而難以計算。比如重婚、同居的情況下,給無過錯方造成的物質損害的賠償數額就很難確定。結合我國國情,女性作為無過錯方時,在離婚訴訟中,精神損害賠償獲得支持不僅僅能對其進行一定的物質補償,更重要的是使其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從而達到平息紛爭,共建和諧的社會效益。因此,筆者建議,精神賠償數額的確定可以參考撫養(yǎng)費的確定方式,以過錯方的收入為基數,確定一個或數個支付比例。此外,也可以參照過錯方因第三者等原因破壞婚姻過程中支付給第三者金錢等的數額作為懲罰標準。
筆者建議建立婚內侵權制度,用來確定夫妻之間發(fā)生人身或者財產方面的糾紛時過錯方的責任認定以及賠償依據。我國《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據此,只有在雙方離婚的前提下,無過錯方才有權要求損害賠償,這顯然無法充分保護無過錯方的婚內合法權益。筆者認為,應當在正確認識夫妻關系的特殊性的基礎上,對夫妻之間的權利義務進行明確,如有違反,即便是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無過錯方仍有權提出損害賠償,同時對過錯方進行相應懲罰。此外,該規(guī)定僅僅列舉了四種婚內侵權形式,這種列舉的方式不能詳盡現實婚姻生活中侵權行為的種類,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婚內侵權行為的范圍,應當予以完善。
四、建立婚姻別居制度
我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第(四)項規(guī)定,夫妻因感情不和分居滿兩年的,應視為夫妻感情確已徹底破裂。但在司法實踐中,對這一條款進行準確的應用卻相當有難度。分居的情況在現實中十分普遍,但分居的原因很難取證,有時甚至連證明分居的存在都是問題。這不僅困擾法官的辦案,也嚴重損害了離婚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筆者建議建立別居制度。別居是與分居不同的有法律意義的民事行為。我國婚姻法規(guī)定的分居制度只是離婚的前奏,并沒有實際的法律意義。而別居是一種婚姻雙方當事人解除共同居住義務但仍保持婚姻關系的制度,別居在國外已經早有適用且已產生相當好的法律制約作用。因此,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制定別居制度,并對別居制度下夫妻雙方的權利義務進行明確規(guī)定,在宣布別居時由夫妻雙方履行一定手續(xù)方能生效。而關于別居的條件,筆者認為可由當事人雙方協(xié)商確定,也可以參照《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的規(guī)定確定,即:(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五、提高離婚婦女的訴訟能力
很多婦女一旦婚姻遇到危機時,往往手忙腳亂,如果離婚更是“病急亂投醫(yī)”。所以加強婦女自身權益保護的宣傳教育勢在必行,應當利用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宣傳講解《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與婦女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提高離婚婦女的法律水平,使她們在婚姻權利受到侵害時,能從容地用法律武器來捍衛(wèi)自己的合法權益。另外,法官在辦案的過程中應主動提醒當事人享有的某些權益,明確列舉出針對離婚案件應做好哪些證據的收集,以及證據收集過程中應注意的方式方法。對于有些缺乏法律知識,又無錢聘請律師的離婚婦女,應當建議其聯(lián)系當地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法律援助。
[注釋]
①江必新,何東寧,肖芳.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裁判規(guī)則理解與適用·婚姻家庭卷[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117-118.
②王琪.經濟學視閾的離婚婦女財產權益[J].求索,2006(0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