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凡
(東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長春 130024)
貞觀前長孫無忌事功辨析
葉凡
(東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長春 130024)
兩唐書和《資治通鑒》都把長孫無忌在唐太宗即位前的功勞描述得很大,說他是“功第一”。受史書的影響,今人同樣給長孫無忌以極高的評價。其實,長孫無忌在太宗即位前的主要活動中表現(xiàn)并不突出。他沒有顯赫的戰(zhàn)功,在玄武門政變中也只扮演了信使和“定心丸”的角色。史書將其地位描述得如此之高,應(yīng)是受到太宗對他獨特的情感依賴關(guān)系的“蒙蔽”,而實際事功非常有限。
長孫無忌;貞觀前;事功
長孫無忌,唐初一位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不論是贊譽他為“元勛”“良佐”,還是詬病他“貪念權(quán)勢”,自古以來人們對他在唐初政治舞臺中發(fā)揮的作用給了極高的評價。誠然,他的影響不可抹殺,他的地位也不能低估。但揆諸史實,我們發(fā)現(xiàn)長孫無忌在唐初尤其是在唐太宗即位前的作為和功勞,似乎沒有人們夸得那么大。
史書往往把長孫無忌在太宗即位前的地位描述得很高。太宗即位伊始,就對功臣論功行賞?!杜f唐書·長孫無忌傳》:“貞觀元年,(長孫無忌)轉(zhuǎn)吏部尚書,以功第一,進封齊國公,實封千三百戶?!雹賱d等:《舊唐書》卷65《長孫無忌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447頁,第2447頁,第2448頁,第2454頁?!缎绿茣仿酝?。除行文需要,凡所引兩唐書內(nèi)容略同者均只引《舊唐書》。這里雖然是唐太宗即位后的事情,但所論之“功”無疑指的是即位前的。不久,朝中有人言無忌“權(quán)太盛”,太宗對群臣做了一番解釋?!半藿裼凶咏杂?,無忌于朕,實有大功,今者委之,猶如子也。疏間親,新間舊,謂之不順,朕所不取也?!雹趧d等:《舊唐書》卷65《長孫無忌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447頁,第2447頁,第2448頁,第2454頁?!缎绿茣仿酝?。除行文需要,凡所引兩唐書內(nèi)容略同者均只引《舊唐書》。貞觀七年十月,太宗進冊長孫無忌為司空,無忌固辭,太宗又是一番勸解:“昔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齊桓得管仲而為五伯長。朕自居藩邸,公為腹心,遂得廓清宇內(nèi),君臨天下。以公功績才望,允稱具瞻,故授此官,無宜多讓也?!雹蹌d等:《舊唐書》卷65《長孫無忌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447頁,第2447頁,第2448頁,第2454頁?!缎绿茣仿酝?。除行文需要,凡所引兩唐書內(nèi)容略同者均只引《舊唐書》。太宗在臨終前還不忘向旁人表長孫無忌的功勞,他謂褚遂良曰:“無忌盡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爾輔政后,勿令饞毀之徒損害無忌。若如此者,爾則非復(fù)人臣?!雹軇d等:《舊唐書》卷65《長孫無忌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447頁,第2447頁,第2448頁,第2454頁?!缎绿茣仿酝?。除行文需要,凡所引兩唐書內(nèi)容略同者均只引《舊唐書》。另,《資治通鑒》中還提到:“無忌與上為布衣交,加以外戚,有佐命功,上委以腹心,其禮遇群臣莫及,欲用為宰相者數(shù)矣?!雹菟抉R光:《資治通鑒》卷192,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6036頁。顯然,兩唐書和《資治通鑒》給貞觀前長孫無忌的定位是“功第一”、“大功”、“佐命元勛”、“群臣莫及”等等。受史書的影響,今人在評價太宗即位前的長孫無忌時,把他的地位也拔得很高。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第三章第一節(jié)“高祖太宗之治”述及玄武門之變時,在注中經(jīng)過一番比較考察,得出結(jié)論:“要之此役,定謀者以長孫無忌之功為大,而房、杜次之;武將中當(dāng)以尉遲敬德之功為大;故論功時,無忌、敬德各為第一也?!雹迏嗡济悖骸端逄莆宕贰罚ㄉ希虾9偶霭嫔?,2005年版,第70頁。先生將玄武門政變中的第一功臣按照文、武各評一位,長孫無忌以“定謀”獲文臣第一。黃永年則在肯定長孫無忌“策劃”之功的同時強調(diào)其政變現(xiàn)場“指揮者”的角色。先生在《說永徽六年廢立皇后事真相》一文中認(rèn)為,長孫無忌“是玄武門軍事政變主要的策劃者和現(xiàn)場的指揮者,輔佐李世民奪取帝位的首功”。①黃永年:《說永徽六年廢立皇后事真相》,《陜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1981年第3期。后還在《唐史十二講》一書第一講注釋里說到“長孫無忌則為‘九人’之率領(lǐng)者”。②黃永年:《唐史十二講》第一講注釋③,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頁。除了事前策劃、現(xiàn)場指揮外,更有學(xué)者突出長孫無忌在政變謀劃階段聯(lián)絡(luò)內(nèi)外的作用。陶懋炳指出:“由于他們(房、杜)被朝命隔絕府外,府內(nèi)唯長孫無忌可以聯(lián)絡(luò)內(nèi)外。長孫無忌聯(lián)絡(luò)內(nèi)外,是由他的地位所決定,因而做了別人不能做的事。‘佐命之功’,即指此事?!雹厶枕骸对u長孫無忌》,《湖南師院學(xué)報》1979年第1期。后來人們對長孫無忌功勞的評價無外乎以上三個方面,徐泉、李波、喻雅君、王盛恩、彭沛等學(xué)者在相關(guān)文章中各作了不同程度的申說。④詳見徐泉:《長孫無忌述評》,《張掖師專學(xué)報》1991年第2期;李波、喻雅君:《長孫無忌——貪戀權(quán)勢的悲劇人物》,《文史知識》1994年第8期;王盛恩、彭沛:《長孫無忌政治生涯評議》,《南都學(xué)壇》1996年第4期。所以劉敏總結(jié)長孫無忌的功績說:“在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quán)的兵變中,長孫無忌稱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醞釀?wù)儠r,他態(tài)度堅決,竭誠勸諫;在準(zhǔn)備政變時,他日夜奔波,內(nèi)外聯(lián)絡(luò);在政變之時,他不懼危難,親至玄武門內(nèi)?!雹輨⒚簦骸秲沙甲簟L孫無忌》,《國學(xué)》2007年第4期。不難看出,今人認(rèn)定長孫無忌有大功的主要依據(jù)是他在秦王李世民爭奪帝位的玄武門政變中發(fā)揮了別人無法替代和比擬的作用。史實真是像上面認(rèn)為的那樣嗎?
唐太宗即位前,長孫無忌的活動可以分為兩大方面:一是追隨秦王征討,二是參與玄武門政變。
關(guān)于第一方面,兩唐書本傳中都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帶過。《新唐書·長孫無忌傳》:“始,高祖兵渡河,進謁長春宮,授渭北道行軍典簽。從秦王征討有功,累擢比部郎中、上黨縣公?!雹逇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05《長孫無忌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017頁,第4017-4018頁?!杜f唐書·長孫無忌傳》:“少與太宗友善,義軍渡河,無忌至長春宮謁見,授渭北道行軍典簽。常從太宗征討,累除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雹邉d等:《舊唐書》卷65《長孫無忌傳》,第2446頁,第2453頁,第2446頁。就連敘事頗為詳盡的《資治通鑒》在記載這一時期長達(dá)六卷的內(nèi)容里,對長孫無忌的戰(zhàn)績也是鮮有提及。然而同樣是跟隨太宗征討,尉遲敬德、李勣等人的傳中多少都有戰(zhàn)績可言。唯一的解釋就是,在這過程中長孫無忌確實沒有比較拿得出手的功績。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長孫無忌的確沒有什么軍事才能,就連太宗也曾推心置腹地說:“(無忌)善避嫌疑,應(yīng)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dāng)無比;而總兵攻占,非所長也?!雹鄤d等:《舊唐書》卷65《長孫無忌傳》,第2446頁,第2453頁,第2446頁。這一點,今人也是有認(rèn)識的。⑨如王盛恩、彭沛即說他“贏得如此聲譽,并不是他對唐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有什么卓越的貢獻”(《長孫無忌政治生涯評議》,《南都學(xué)壇(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6年第4期);再如劉敏也說:“從李淵父子晉陽起兵叛隋,到建立唐朝,再到統(tǒng)一天下,長孫無忌一直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但卻沒有什么顯赫之功。”(《兩朝良佐——長孫無忌》,《國學(xué)》2007年第4期)
重點在第二方面,玄武門政變。玄武門政變對于太宗的意義不言而喻,誰在玄武門政變中出力最多,誰就是太宗的大功臣。鑒于兩唐書和《資治通鑒》對這一事件的記載詳略各有不同,現(xiàn)將兩唐書敘述始末摘錄于下,由于《資治通鑒》敘事內(nèi)容較多,茲不引錄,詳見卷191。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武德九年,隱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將害太宗,無忌請?zhí)谙劝l(fā)誅之。于是奉旨密詔房玄齡、杜如晦等共為籌略。六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jǐn)、劉師立、公孫武達(dá)、獨孤彥云、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雹鈩d等:《舊唐書》卷65《長孫無忌傳》,第2446頁,第2453頁,第2446頁。
《新唐書·長孫無忌傳》:“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舉府危駭。房玄齡謂無忌曰:‘禍隙已牙,敗不旋踵矣。夫就大計者遺細(xì)行,周公所以絀管、蔡也。’遂俱入白王,請先事誅之,王未許。無忌曰:‘大王以舜何如人?’王曰:‘濬哲文明,為子孝,為君仁,又何議哉?’對曰:‘向使浚井弗出,得為孝乎?涂廩弗下,得為仁乎?大杖避,小杖受,良有以也。’王未決。事益急,乃遣無忌陰召房玄齡、杜如晦定計。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jǐn)、劉師立、公孫武達(dá)、獨孤彥云、杜君綽、鄭仁恭、李孟嘗討難,平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05《長孫無忌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017頁,第4017-4018頁。
綜合三書我們來考察一下長孫無忌在玄武門政變中的作用。第一,長孫無忌在決策過程中只充當(dāng)信使,并不是決策者。首先想到并提出發(fā)動政變的是房玄齡。三書中《新唐書·長孫無忌傳》和《資治通鑒》都明確提到,雖然《舊唐書·長孫無忌傳》沒有提房玄齡和長孫無忌商量一事,但查《舊唐書·房玄齡傳》是有提的。①詳見劉昫等:《舊唐書》卷66《房玄齡傳》,第2460頁。長孫無忌只不過是對房玄齡向他提出的“行周公之事”表示贊同,并且“入白王”。而且每當(dāng)情急之時,秦王總是讓長孫無忌召房玄齡、杜如晦入府商議。長孫無忌不過是溝通秦王府和暫離王府的秦王“腹心”的信差。即便人們認(rèn)識到了長孫無忌“信差”的角色,可人們又都認(rèn)定長孫無忌這個“信差”是“由他的地位決定的”,是他“做了別人不能做的事”,②陶懋炳:《評長孫無忌》,《湖南師院學(xué)報》1979年第1期。功莫大焉。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與其說秦王選定長孫無忌作為聯(lián)絡(luò)王府內(nèi)外的“信差”是“由他的地位決定的”,毋寧說是由當(dāng)時“世民腹心唯長孫無忌尚在府中”(房玄齡與杜如晦已被太子李建成等離間出秦王府)的特殊處境和長孫無忌妻舅這層足以信賴的身份決定的。而且,信差固然重要,但托信差聯(lián)絡(luò)的對象難道不是更重要嗎?信差可以是任何人(當(dāng)然,前提是可信任的),但能商定事情,可資謀劃的卻并非什么人都能勝任。我們可以假設(shè)當(dāng)時被隔絕在王府外的不是房、杜,而是長孫,恐怕李世民就不需要聯(lián)絡(luò)內(nèi)外了,直接就在府中和房、杜二人商定,還需要信差嗎?
第二,他是秦王下定決心的促成者之一。解決問題的辦法找到了并已向秦王提出,但秦王仍然猶豫不決,能否勸服秦王就變得很關(guān)鍵了。兩唐書對這一過程敘述得很簡單,但《資治通鑒》記載頗詳細(xì)。當(dāng)長孫無忌將房玄齡的提議轉(zhuǎn)告秦王后,秦王召房玄齡“謀之”,房玄齡勸說:“大王功蓋天地,當(dāng)承大業(yè);今日憂危,乃天贊也,愿大王勿疑?!雹鬯抉R光:《資治通鑒》卷191,第6005頁,第6005頁,第6006頁,第6006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6009頁。并與府屬杜如晦共勸李世民誅殺李建成、李元吉。④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1,第6005頁,第6005頁,第6006頁,第6006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6009頁。眼見秦王府驍將被太子和齊王逐一離間,程知節(jié)對秦王說:“大王股肱羽翼盡矣,身何能久!知節(jié)以死不去,愿早決計?!雹菟抉R光:《資治通鑒》卷191,第6005頁,第6005頁,第6006頁,第6006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6009頁。房、杜被調(diào)離秦王府后,長孫無忌與高士廉、侯君集及尉遲敬德等,“日夜勸世民誅建成、元吉”。⑥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1,第6005頁,第6005頁,第6006頁,第6006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6009頁。率更丞王晊傳來太子和齊王要構(gòu)害秦王的消息,“無忌等勸世民先事圖之”。接著又是尉遲敬德的一番勸說:“人情誰不愛其死!今眾人以死奉王,乃天授也。禍機垂發(fā),而王猶晏然不以為憂,大王縱自輕,如宗廟社稷何!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將竄身草澤,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⑦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1,第6005頁,第6005頁,第6006頁,第6006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6009頁。這話有點威脅的意思。說完,長孫無忌也跟著說:“不從敬德之言,事今敗矣。敬德等必不為王有,無忌亦當(dāng)相隨而去,不能復(fù)事大王矣!”⑧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1,第6005頁,第6005頁,第6006頁,第6006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6009頁。聽完,秦王有些動心,尉遲敬德趁熱打鐵:“王今處事有疑,非智也;臨難不決,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養(yǎng)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宮,擐甲執(zhí)兵,事勢已成,大王安得已乎!”⑨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1,第6005頁,第6005頁,第6006頁,第6006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6009頁。秦王還是不太放心,問了其他府僚的意思,皆曰:“……以大王之賢,取二人如拾地芥耳,奈何徇匹夫之節(jié),忘社稷之計乎!”⑩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1,第6005頁,第6005頁,第6006頁,第6006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6009頁?!笆烂癃q未決”,于是有了下面這個比喻,眾曰:“大王以舜為何如人?”曰:“圣人也?!北娫唬骸笆顾纯>怀?,則為井中之泥;涂廩不下,則為廩上之灰,安能澤被天下,法施后世乎!是以小杖則受,大杖則走,蓋所存者大故也?!?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1,第6005頁,第6005頁,第6006頁,第6006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頁,第6008-6009頁。聽完這個比喻,秦王應(yīng)該是下定決心了,但為求心理安慰,最后還想卜一卦,不過被張公謹(jǐn)理直氣壯地扔掉龜甲,這才定計。從《資治通鑒》的記述來看,除了長孫無忌,還有好幾撥勸秦王的人,像房玄齡、杜如晦、程知節(jié)、高士廉、侯君集、尉遲敬德、張公謹(jǐn),還包括不知名的“府屬”、“府僚”、“眾”等。而且從勸說的程度與效果來看,尉遲敬德并不比長孫無忌差多少,甚或有過之而無不及。還有一個細(xì)節(jié),最終勸服秦王的以舜作喻的那番話,《新唐書》里說是長孫無忌說的,但到了《資治通鑒》里卻變成了“眾曰”,這是否也能視作減弱長孫無忌在促使秦王下定決心中的作用的證據(jù)呢?如果將最終促使秦王下定決心發(fā)動政變的力量看做一種合力的話,長孫無忌不過是合力中的一股。
第三,長孫無忌親臨玄武門政變的現(xiàn)場,但并無突出表現(xiàn)。長孫無忌參加了政變,這是沒有爭議的。?兩唐書長孫無忌本傳以及《舊唐書·太宗本紀(jì)》和《資治通鑒》有明確記載。另,兩唐書中相關(guān)傳、紀(jì)還提到太宗率“九人”埋伏在玄武門,關(guān)于“九人”具體指的誰,雖然有爭議,但學(xué)者們基本都同意長孫無忌一定參與其中。見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第三章第一節(ji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頁),黃永年:《唐史十二講》第一講注③(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頁)。但我們仔細(xì)閱讀對這一過程記述最為詳盡的《資治通鑒》的相關(guān)描寫,發(fā)現(xiàn)除了提到一句“世民帥長孫無忌等人,伏兵于玄武門”外,①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1,第6010頁,第6006頁。接下來就沒長孫無忌什么事兒了。相比之下,尉遲敬德、張公謹(jǐn)?shù)热藚s有斬將退敵甚至射殺齊王李元吉的作為。顯然,長孫無忌還是“總兵攻戰(zhàn),非所長也”。
從以上分析看來,不論是事前的決策、定計,還是政變過程中,長孫無忌的表現(xiàn)并非出眾,很難說是他“籌略策劃”了這場政變。長孫無忌在太宗即位前的平庸表現(xiàn),從一些側(cè)面也能得到印證。
為了削弱秦王府的實力,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先是“欲誘”秦王府的驍將未果,轉(zhuǎn)而離間謀士。至于離間誰,建成對元吉說:“秦府智略之士,可憚?wù)擢毞啃g、杜如晦耳。”②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1,第6010頁,第6006頁。于是在高祖面前進讒言,將房、杜調(diào)離秦王府。很清楚,在敵人(別人)看來可“憚?wù)摺蔽ㄓ蟹俊⒍?,根本沒把長孫無忌放在眼里。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太宗在一次五品以上官員的宴會上說到:“貞觀之前,從朕經(jīng)營天下,玄齡之功也。貞觀以來,繩愆糾繆,魏征之功也?!雹鬯抉R光:《資治通鑒》卷195,第6137頁。在太宗眼里,貞觀前功勞最大的還是房玄齡。其實,回過頭看玄武門政變的決策、定計過程,秦王屢次召房玄齡商議,可見他在秦王心中的地位,簡直就是主心骨。這些都能透露出長孫無忌的作用或功勞是非常有限的。
但有一個問題:史書中為什么總能見到長孫無忌“功第一”或類似表示他功勞很大的形容呢?
我們能看到太宗在述及長孫無忌的功勞時,常用“功第一”、“有大功”等量化的說法或是“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朕得公,遂定天下”等因果的說法,都意在表明貞觀前長孫無忌功勞最大或非常大。并且在晉封功臣或是有事提及眾人時(如果長孫無忌在列),史書往往將長孫無忌名列第一,也能看出這種意思。如果上面的分析符合歷史的實際——貞觀前長孫無忌的事功有限,太宗何以會對一位實際功勞不是最大或非常大的人物如此看重呢?我們認(rèn)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太宗對長孫無忌獨特的情感依賴。
長孫無忌少年時就是太宗的玩伴?!杜f唐書》說他與太宗“少相友”,《新唐書》也說他“少與太宗友善”。自從在長春宮謁見高祖后,被授以行軍典簽一職,就“常從秦王征討”,幾乎形影不離。就連房玄齡、杜如晦等被調(diào)離秦王府了,長孫無忌仍然留在府中陪伴秦王左右,朝夕相處。再加上妻舅這一層親戚關(guān)系,太宗怎么可能不寵幸、看重長孫無忌呢?細(xì)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太宗在嘉賞長孫無忌時,往往就會捎帶述及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或許這是情感的自然流露?!缎绿茣らL孫無忌傳》:“帝以無忌皇后兄,又少相友,眷倚日厚,常出入臥內(nèi)。進尚書右仆射。”④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05《長孫無忌傳》,第4018頁?!杜f唐書·長孫無忌傳》:“太宗以無忌佐命元勛,地兼外戚,禮遇尤重,常令出入臥內(nèi)。其年,拜尚書右仆射。”⑤劉昫等:《舊唐書》卷65《長孫無忌傳》,第2447頁?!顿Y治通鑒》:“無忌與上為布衣交,加以外戚,有佐命功,上委以腹心,其禮遇群臣莫及,欲用為宰相者數(shù)矣?!雹匏抉R光:《資治通鑒》卷192,第6036頁?!俺A畛鋈肱P內(nèi)”、“眷倚”足以說明太宗對長孫無忌不一般的超越君臣的情感。太宗甚至把長孫無忌看做自己的兒子,他曾普示群臣說:“朕子幼,無忌于我有大功,視之猶子也。疏間親、新間舊之謂不順,朕無取焉?!雹邭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05《長孫無忌傳》,第4018頁,第4020頁?!杜f唐書》、《資治通鑒》略同。正因太宗對長孫無忌的封賞太濫,以至于史書中多次提到朝臣有言長孫無忌“權(quán)太盛”、“權(quán)寵過盛”、“私后家”等,⑧參見《新唐書》卷105《長孫無忌傳》、《舊唐書》卷65《長孫無忌傳》、《資治通鑒》卷192。以至于面對封賞時長孫無忌往往不得不“固辭”、“切讓”,甚至就連自稱“豈敢豫聞?wù)隆钡拈L孫皇后都三番兩次勸太宗不要讓長孫無忌為“宰執(zhí)”處“權(quán)要”。⑨詳見兩唐書長孫皇后傳。固然這種做法是為了謙遜自保,但恐怕也能反映長孫無忌的權(quán)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太宗與他之間特殊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直至太宗臨終前還表露無余。太宗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我有天下,無忌力也,爾(褚遂良)輔政,勿令饞毀者害之。”⑩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05《長孫無忌傳》,第4018頁,第4020頁。《舊唐書》、《資治通鑒》略同。彌留之際,太宗交代完國事,最讓他掛念的竟是長孫無忌的安危!這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他們的關(guān)系太不一般了;第二,太宗心虛了。后者正是因為前者,太宗知道自己對長孫無忌是“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他走了,長孫無忌就失去了保護傘。
最后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太宗賜給長孫無忌的《威鳳賦》。那么多與太宗共事的功臣,他獨獨把這篇賦賜給長孫無忌,恐怕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賦中太宗以鳳自況,就在自己因功而被猜忌、非議、嫉妒,“期畢命于一死,本無情于再飛”之時,“幸賴君子,以依以恃”,才得以“臨九天而高峙”,“是以徘徊感德,顧慕懷賢”,太宗對“王業(yè)艱難”的追思和功臣佐命之力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①詳見劉昫等:《舊唐書》卷65《長孫無忌傳》,第2448-2449頁。賦中“幸賴”“感德”的“君子”,固然包括追隨秦王左右的死命之士,鑒于這篇賦是單獨賜給長孫無忌的,何嘗又不能把“君子”理解為長孫無忌呢?詩文是寄托情感的絕佳載體,太宗賜賦以言情明志,可見他對長孫無忌那份非比尋常的情感。
這一點,學(xué)界并非完全沒有認(rèn)識。劉敏教授在承認(rèn)長孫無忌是玄武門政變的“首功之人”的同時,也敏銳地察覺到太宗倚重長孫無忌或許是出于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而不全是因為長孫無忌的才能與功績。在前揭《兩朝良佐——長孫無忌》一文中劉教授這樣說:“不過,就才能而論,他在謀臣猛將、良宰賢相中絕對算不上突出,但從與唐太宗的關(guān)系看,卻是太宗的心腹。”進而提出:“他在貞觀朝權(quán)重?zé)o比,恩寵無匹的特殊地位,是否與他是唐太宗的妻兄有關(guān),對此歷史學(xué)家紛說不一??梢钥隙ǖ挠袃牲c:一是在唐太宗內(nèi)心深處,長孫無忌最可信賴,在這一點上,不但被提拔于仇敵手下的魏征不能與之相比,就是秦府舊人、名相房玄齡也稍有遜色;二是長孫無忌身兼外戚和元勛的雙重身份,比較注意避嫌,與歷史上的某些驕橫外戚絕不相同。”②劉敏:《兩朝良佐——長孫無忌》,《國學(xué)》2007年第4期??芍^精到之論,只可惜作者囿于傳統(tǒng)的看法,只是往前邁出了一只腳。
兒時的玩伴,創(chuàng)業(yè)的追隨者,加之妻舅的身份,長孫無忌經(jīng)年陪伴侍奉李世民左右,這樣的關(guān)系衍生出的特殊情感是任何其他人無法替代的。感情漸深,依賴漸強,再者長孫無忌也的確參與了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太宗也就自然對長孫無忌“禮遇尤重”,說他是“功第一”也在情理之中。就這樣,長孫無忌這位在太宗眼里、心里因情感依賴而放大的第一功臣的形象,由太宗繼而群臣最后影響及于后人乃至后世史家,他就理所當(dāng)然地成為貞觀前的功臣之首了。
唐太宗在言語間經(jīng)常表露他對某位功臣的功績與地位的評判和認(rèn)可。這樣的推重,常見的表述方式有兩種。一是將某人直呼為“腹心”或“心腹”,另一種是將自己的成就主要歸功于一個或幾個人。
關(guān)于第一種表述方式,粗略檢視就可以發(fā)現(xiàn),史書中明確被太宗視為“心腹”的就有長孫無忌、王珪、溫彥博、李靖、薛收、房玄齡和杜如晦等。太宗“心腹”何其多也!
至于第二種表述方式,根據(jù)史書,在太宗眼里對他奪得天下貢獻最多的,也能列出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裴寂等人。誰的功勞最大?
這些表明太宗本人對這個問題的判斷也是因時因人而異的,他所認(rèn)定的“心腹”或功勞很大之人,有些甚至出乎我們的意料。這也很好地證明僅從太宗評論性的語言是無法確定所評論對象的功勞的絕對大小的。
(責(zé)任編輯:李孝遷)
葉凡,東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