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愛默生詩中的自然之美與“超靈”的啟示
      ——以《杜鵑花》為例

      2017-03-12 03:00:39北京師范大學(xué)齊聰聰
      外文研究 2017年4期
      關(guān)鍵詞:愛默生有形杜鵑花

      北京師范大學(xué) 齊聰聰

      一、引言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論自然》(Nature)被譽為“超驗主義的圣經(jīng)”,有關(guān)“自然”的探討在其散文和詩歌中反復(fù)出現(xiàn)。他認(rèn)為自然具有象征性,每一個自然事實都是某種精神事實的象征,自然界的每一種景觀都對應(yīng)著心靈的某種狀態(tài),人們可以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美和承領(lǐng)精神的啟示。他主張擺脫經(jīng)驗和知識的束縛,與自然進行直接的交流,用智性直覺(intellectual intuition)去感悟自然的精神本質(zhì)。愛默生眼中的詩人天生具備這樣的能力,能透過自然的表象揭示真理。作為一名詩人,愛默生自己曾經(jīng)在1862年的日記中寫道:“我之所以是一個詩人,是因為我站在它們(花朵、石頭、樹木等)旁邊,能理解它們的話語,還能聽到我想要說的話?!?Galens 2003: 192)愛默生的詩歌善于從自然中選取意象,借助自然意象折射自己的超驗主義哲學(xué)思想。諾曼·費爾斯特(Foerster 1922: 599)就曾提到愛默生詩歌的“每一個音節(jié)都潛藏著真實的自然”。伊麗莎白·盧瑟·卡里(Cary 1904: 206)指出愛默生的詩歌傳達了自然帶給人的精神愉悅感。筆者認(rèn)為,自然中蘊含著美,而這種美并非僅僅是感性的美,而是精神之美,這正是愛默生思想中的“超靈”,即人類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這在他的一首短詩《杜鵑花》中有著鮮明的表達。

      二、《杜鵑花》的創(chuàng)作及其內(nèi)容

      《杜鵑花》(“The Rhodaora”)(Emerson 1904: 37)創(chuàng)作于1834年5月,1839年首次發(fā)表在期刊《西部信使》(WesternMessenger)上,后收錄于愛默生1847年出版的《詩集》(Poems)中。這首詩共16行,短小精悍,韻律較為規(guī)整,算是愛默生短詩中的上乘之作。愛默生選擇的杜鵑花是一種新英格蘭常見的開花灌木植物,與我國常見的紅色杜鵑不同,它在葉子長出前就已經(jīng)有艷麗的玫瑰樣的紫色花瓣,異常美麗。整首詩圍繞杜鵑花這個核心意象展開,從杜鵑花的生存環(huán)境到杜鵑花的形象、色彩,最后到杜鵑花的源頭。

      詩的副標(biāo)題為一個發(fā)問:“有人問,花從哪里來?”這一問,恰好提示了整首詩的關(guān)鍵,即何為自然的源頭,自然的實質(zhì)。當(dāng)然,詩人并沒有在詩的開頭給予直接的回答,而是對這一美麗的自然物進行了精心的描繪:

      五月,當(dāng)海風(fēng)刺穿我們的孤獨,

      一叢清新的杜鵑讓我在林間停駐。

      無葉的花朵在潮濕的角落里鋪開,

      荒野和遲緩的溪流也感覺到了愛。

      紫色的花瓣,飄墜在池塘里,

      給幽暗的水面增添了幾分明媚,

      紅雀興許會來這里梳理羽翼,

      即使花兒讓心儀的它自慚形穢。

      (1—8行)*該詩譯本由李永毅教授(現(xiàn)任教于重慶大學(xué))本人于2014年提供,尚未見該譯本全文在其他出版物發(fā)表。

      春日的一天,詩人在林中散步時遇到了一叢美麗清新的杜鵑花。那鮮艷的花朵生長在人跡罕至的角落,周邊是荒蕪的田野和遲緩的小溪,花的誕生仿佛讓周邊的一切都有了生命,而那偶然飄落的花瓣也讓灰暗的水面明亮起來。這時,詩人想象著這美麗的花兒若與那搶眼的紅雀在一起,也必會讓它自嘆不如。即使如此,紅雀或許也愿意到這角落來,因為這花兒確實十分吸引它,讓它心動不已,詩人在此也借紅雀表達了自己對杜鵑花的心儀之情。他對杜鵑花的一番直接和間接的描述讓讀者對花兒有了直觀形象的感受,拉近了讀者與杜鵑花的距離。接下來,詩人開始了與杜鵑花的對話,開始了對杜鵑花源頭的探尋:

      杜鵑?。∪绻钦邌柲?,這樣的景致

      為何要留給不會欣賞的天空與大地,

      告訴他們,若神是為了看而造雙目,

      那么美就是自己存在的緣故:

      (9—12行)

      詩人看著這美麗的花朵,想起智者難免會問:“這樣美麗的花朵為什么要生長在這樣一個無人觀賞的廢棄角落里?”他如友人般告訴杜鵑應(yīng)回應(yīng)智者:美的存在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但詩人的追溯并未到此停止,他在詩的最后四行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你為什么在這里,玫瑰般迷人的花?

      我從未想過問你,也不知曉答案;

      可是,無知的我有一個單純的想法:

      是引我前來的那種力量引你來到世間。

      (13—16行)

      詩人用與智者“經(jīng)驗”相對的“單純”告訴讀者:我和杜鵑花來自同一種力量,而這同一種力量是什么,詩人留給了讀者自己思考。

      從上述可以看出,這首詩的關(guān)鍵在副標(biāo)題的發(fā)問和結(jié)尾的回答。詩歌副標(biāo)題的問題——“有人問,花從哪里來”暗示了這首詩不是一首簡單的詠花詩,而是一場探尋杜鵑花,即自然來源的精神旅程。詩的結(jié)尾點明了整首詩作的關(guān)鍵:人與花同源,這既呼應(yīng)了開篇的提問,更將讀者引向進一步的思考,成為全詩的詩眼,將一首描寫自然物——杜鵑花的詩推向一個哲學(xué)的高度和深度。

      <1),且各件產(chǎn)品是否為不合格品相互獨立.

      三、“花從哪里來”與對“自然”內(nèi)涵的思考

      雖然《杜鵑花》的創(chuàng)作時間(1834年)早于《論自然》的發(fā)表時間(1836年),但早在1831年,愛默生就寫出了《論自然》的初稿。他在《杜鵑花》中對“花從哪里來”的思考同樣出現(xiàn)在了《論自然》中?!盎◤哪睦飦怼奔础白匀粡哪睦飦怼?,這個提問提出了一個哲學(xué)本源的問題,那就是,自然的本源是什么,繼而引出事物的本源是什么,宇宙的本源是什么這一哲學(xué)核心問題。愛默生在《論自然》中指出:“自然把三個問題置于人的心靈面前:事物是什么?它從哪里來?它到哪里去?”(愛默生 2008: 64)對這些問題的探索和回答構(gòu)成了愛默生自然觀的核心。

      愛默生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事物是什么”涉及到對“自然”本身的定義。愛默生提出他在一般意義和哲學(xué)意義上使用“自然”一詞:“哲學(xué)上,宇宙是由自然和靈魂兩部分構(gòu)成。因此嚴(yán)格說來,所有這一切都與我們?nèi)耸欠蛛x的,哲學(xué)家們稱這一切為‘非我’。這就意味著所有其他人及我本人的肉體都應(yīng)劃入‘自然’的范圍。我將在兩種意義上使用‘自然’一詞:既在估量自然本身的價值的意義上,也在描述自然的規(guī)模的意義上,既在它的普通意義上也在它的哲學(xué)意義上?!?愛默生 2008: 34)從自然的本身的價值來看,愛默生認(rèn)為,自然在最初形式上是我們生存的物質(zhì)基礎(chǔ),有它的“物用”價值;然而,自然在更高層次上含有精神成分的美,有其精神性。首先,自然能帶給人愉悅感;其次,自然能與人的意志相結(jié)合,滿足人的審美需求;最后,自然能觸發(fā)人的思考,給人心靈啟示,這是自然精神性的根本所在。從描述自然的規(guī)模的意義上,自然不僅僅指有形的自然,即物質(zhì)世界——未被人改變的天然之物,人工改造過的自然和人的肉體,還包含無形的自然,即世界的根本規(guī)律和精神。

      雖然我們常常與自然相對,但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無形的自然。這就涉及愛默生提出的第二和第三個問題——它從哪里來?它到哪里去?愛默生認(rèn)為“人只有從塵世的喧囂中脫身出來而與有形的自然獨對時,才能看到或聽到無形的自然,即感受到它在有形的自然上的顯現(xiàn)(revelation),亦即承領(lǐng)‘啟示’” (愛默生 2008: 15)。愛默生說:“晝與夜,河流與風(fēng)暴,走獸與飛禽,酸與堿都預(yù)先存在于上帝心中的必然性理念中。它們先在精神的世界里生長,然后才成為它們現(xiàn)在的樣子。任何一個物質(zhì)事實都是精神的結(jié)局或最終形態(tài)。有形的世界是無形的世界的目的和歸宿。一個法國的哲學(xué)家說:‘物質(zhì)性客體必然是造物主的本體性思想的種種衍生物,它們必須與它們的本源保持極為明確的關(guān)系;換句話說,有形的自然必須有其精神和道德的血緣。’”(愛默生 2008: 48-49)與自然相對并感受無形的自然,就要從有形的自然開始,去追溯 “其精神和道德的血緣”。所以從源頭和目的來看,有形的自然源于無形的自然,無形的自然歸于有形的自然。人要通過與有形自然的交流去探尋無形的自然,即探尋事物的精神意義。這也就是由“花從哪里來”引發(fā)的對自然內(nèi)涵的思考。那么在詩歌中如何完成從有形的自然到無形的自然的轉(zhuǎn)換呢?

      在愛默生的詩歌中,對有形自然與無形自然關(guān)系的探尋主要體現(xiàn)在他詩歌中的自然意象及其象征內(nèi)涵上。愛默生認(rèn)為事物本身比任何一個意象都內(nèi)涵豐富,但它必須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我們的詞語最早都是從事物的物質(zhì)性狀態(tài)轉(zhuǎn)借來的,如“正確”來自“直的”,“錯誤”來自“歪的”等。漸漸地,人們會用物質(zhì)性的狀態(tài)指代精神性的意義,如羊羔指“溫順”,蛇指“惡毒”,玫瑰指“愛情”等。后來,時間掩埋了物質(zhì)性到精神性的轉(zhuǎn)化,讓本應(yīng)生動的詞語變得僵硬。意象恰恰能把事物的物質(zhì)性和詞語的精神性合二為一,這也是為什么意象能連接有形自然與無形自然。我們最熟悉的事物被激情和思想觸發(fā)后變成了“意象”,反過來,“意象”再折射出事物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詩人從廣泛的自然事物中選取意象,用智性直覺去捕捉意象背后的象征意義。在愛默生的詩中,他用流動的河流象征著永不停息的生命力;用大海的涌動來訴說靈魂的啟示,用四季呼應(yīng)人生命的各個階段?;ǘ涫菒勰姼柚袝r常出現(xiàn)的意象,從玫瑰、水仙到百合、紫羅蘭,花朵的種類變化多樣,人們常常將這位愛花者稱為美國詩歌界的首位植物學(xué)家,他用不同的花朵表達不同的寓意。在《杜鵑花》中,詩人在森林潮濕的角落里發(fā)現(xiàn)了一叢杜鵑花,那盛開的明艷動人的花朵展示出的獨特的美與感染力令他驚詫不已。這時的杜鵑花不單單是一朵花,而且成了連接實物花朵與自然內(nèi)涵的最重要的意象。這個意象引發(fā)了詩人對自然內(nèi)涵的感悟,進而促使詩人去追溯杜鵑花的源頭,即自然的源頭。

      四、“杜鵑花”及其環(huán)境與對自然之“美”的探尋

      愛默生在《論自然》中從三個層面討論了自然之美。首先,對自然中各種形式的簡單感知,可以使人產(chǎn)生愉悅感(delight)。在愛默生眼里這是最低層次的美。這種美是人用感官直接感知的,是轉(zhuǎn)瞬即逝的。其次,對人類來講還有一種更高級的、精神的成分,是必不可少的,這樣的美與人的意志結(jié)合在一起,讓人們產(chǎn)生純凈的愛,我們可以稱之為道德美(moral beauty)。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思想改造自然,但人們的一切活動都要順應(yīng)自然的規(guī)律,遵從德行(virtue),這樣自然之美才可以顯現(xiàn)。一個擁有真理和美德的人,自然會和他珠聯(lián)璧合,顯示出一種偉大的美。最后,最高層次的美是指自然界成為人類心智的一個對象時,自然之美在人的頭腦中進行的轉(zhuǎn)換,不為無價值的沉思,而為不斷的創(chuàng)造。這種創(chuàng)造可能表現(xiàn)為美的“趣味”,也可能體現(xiàn)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這樣的美是一種“心智美或智性美”(intellectual beauty)。雖然自然本身的美,和人們創(chuàng)造出的美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他們都具備美的本質(zhì)——完滿與和諧(愛默生 2008: 43)。這三個層面的美是由低到高遞進上升的,后兩個層面是美的實質(zhì)。

      詩人對“美”的探尋與《論自然》中自然之美的三層次基本吻合——愉悅感、道德美和心智美。

      詩的開篇詩人用兩組對比詞匯來展現(xiàn)杜鵑花的出現(xiàn)帶給周邊的環(huán)境和詩人感知的改變。“五月,當(dāng)海風(fēng)刺穿我們的孤獨,/一叢清新的杜鵑讓我在林間停駐。/無葉的花朵在潮濕的角落里鋪開,/荒野和遲緩的溪流也感覺到了愛?!o幽暗的水面增添了幾分明媚?!?一組“孤獨”“潮濕”“遲緩”“幽暗”“角落”營造出一種孤寂灰暗、毫無生氣的氛圍,可見這個地方少有人踏足,未被開發(fā),這是杜鵑花尚未出現(xiàn)前的景象;另外一組“刺穿”“清新”“花朵”“愛”和“明媚”勾勒出一幅杜鵑花帶來的鮮活明亮積極向上的圖景,與前面形成強烈的對比。

      五月的紐頓,春意萌發(fā),乍暖還寒,這兩組詞語形成的前后反差恰好反映了杜鵑花對人的感知帶來的改變,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杜鵑花的出現(xiàn)都使人仿佛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它帶領(lǐng)詩人與讀者一起從漫長的灰色冬季走出,步入清新的早春。而這種改變是從詩人邁出居室走入自然開始的。正如愛默生曾經(jīng)在《論自然》中寫道的:“一個人要想達到真正的隱逸,他就得既從社會中退隱,又從他的居室退隱。如果他想走向真正的獨處,那么他應(yīng)該凝望群星。”(愛默生 2008: 34)愛默生認(rèn)為,只有從居室和社會中走出去直接擁抱自然,才能享受真正的精神獨處。第一詩行的“solitudes”恰恰隱含此意,“solitudes”一語雙關(guān),一方面它有“孤獨”之意,指“我們”整個冬季在屋里無聊度日,十分孤寂;另一方面,它有“獨處”之意,指春天的海風(fēng)一下子把“我們”帶入到大自然的世界,“我們”能在其中享受精神的“獨處”?!按檀边@個動詞十分形象地把美國五月冷冷的春風(fēng)帶給人的刺激和打破冬日的沉寂和孤獨的感覺描繪出來。正是在這樣的季節(jié),詩人去向荒野的樹林漫步,樹林中一叢清新的杜鵑花突然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喚起了他對自然之“美”的感知。

      對自然各種形式的簡單感知,可以使人產(chǎn)生愉悅感,在愛默生眼里這是最低層次的美。一開始杜鵑花帶給詩人的“清新”感覺是一種視覺的喚醒和新奇的快樂。進而他駐足凝望,細(xì)細(xì)觀察杜鵑花的環(huán)境,對杜鵑花之美的感受由花朵這一點慢慢蔓延擴散到整個外部環(huán)境,個體美轉(zhuǎn)換為一種整體美。潮濕的角落,人跡罕至的荒野因為這無葉的紫色花朵突然煥發(fā)了生命的活力,原本遲緩不動的河流和暗黑的水面也光彩熠熠,羽衣華貴的紅雀也前來梳妝打扮,但在杜鵑花面前它已退為背景圖。詩人借助海風(fēng)、荒野、紅雀、潮濕的樹林、荒蕪的土地、懶散的溪水和幽暗的池水等具體的自然物傳達了對美的感受。在這樣的美景面前,他感受到了“愛”和“明媚”。與此呼應(yīng),詩人在形式上采用了頭韻/p/,如pierced、 please、purple、petal和pool,使詩歌的前幾句讀起來輕松歡快,極富樂感。這番愉悅的場景與華茲華斯的《水仙》中綿延千里、隨風(fēng)起舞的水仙帶給詩人的快樂有異曲同工之妙。

      愛默生相信花朵之美引起的直接感官刺激帶給我們的快樂,但他追求一種更高級的神性的美。第9—14詩行愛默生提出自己面對杜鵑花時對“美”的思考:“杜鵑??!如果智者問你,這樣的景致/為何要留給不會欣賞的天空與大地/告訴他們,若神是為了看而造雙目/那么美就是自己存在的緣故:你為什么在這里,玫瑰般迷人的花?/我從未想過問你,也不知曉答案。”“智者”們尊崇經(jīng)驗和感性,他們認(rèn)為美與人的意志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實際是智者對道德美的追求。在他們眼中,美麗的花朵應(yīng)該供人觀賞,順應(yīng)人的意志,成為人的侍從,而不應(yīng)將自己的美麗浪費在一個廢棄的荒野中。

      但愛默生的觀點不同?!拔覐奈聪脒^問你,也不知曉答案”,這兩句詩告訴我們,對事物的認(rèn)識不是只能從經(jīng)驗中獲得,也可以從與自然的直接交流中得到。在《論自然》的開篇,愛默生就曾提出,要摒除對先輩的依賴,擁抱自然,與宇宙進行直接交流。他特意把杜鵑花的背景設(shè)在未開發(fā)的樹林中,這種美與修理整齊的人工花園之美截然不同,只有在未被破壞的自然環(huán)境中,人才能與自然進行更好的精神交流,更深刻地思考美的含義。此外,愛默生認(rèn)為最高層次的美是指自然界成為人類心智的一個對象時,自然之美在人的頭腦中轉(zhuǎn)換為不斷的創(chuàng)造。當(dāng)杜鵑花成為詩人心智的一個對象時,它引發(fā)了詩人一系列的思考,讓詩人對美的內(nèi)涵有了深刻的理解?!爱?dāng)心智處在上帝的心靈中的時候,它搜尋著事物的絕對秩序……”(愛默生 2008: 42-43),他認(rèn)為美源于事物的外在輪廓、色彩、運動和組合。除了它自己的存在,不需要外在的目的。愛默生寫道:“為什么靈魂要尋求美? 這是不可問也不可答的。美,在最廣大最深邃的意義上,是一種對于宇宙的表達?!?愛默生 2008: 43)因此美本身是無法用人的意志去衡量和定義的,美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秩序。最終,詩人又把這種美轉(zhuǎn)化為詩歌傳遞給了讀者。

      五、“引你我前來的力量”與“超靈”的啟示

      在愛默生看來,自然的真、善、美是永恒的“全然”(all-fair)的不同側(cè)面,但自然中的美不能作為自然的終極原因的最后的或最高的表達,它只能作為永恒的內(nèi)在的一部分而存在。(愛默生 2008: 43)所以杜鵑花的意義絕不止于自然之美,那到底花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呢?詩歌的最后兩行為我們做了解答。

      “可是,無知的我有一個單純的想法:/是引我前來的那種力量引你來到世間?!?這兩個詩行隱含了三層意思。第一,“我”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不是通過經(jīng)驗、感覺和知識,而只是一個“無知”“單純”的想法。這里的“無知”(ignorance)顯然是與第9詩行中智者的智慧相對,“單純”是與豐富的經(jīng)驗相對。表面上看,這兩個詞都是貶義詞,實際上,詩人恰恰用反諷的手法通過這兩個詞傳達了一種更好的認(rèn)知世界的方式。這種方式愛默生曾在《詩人》(“The Poet”)一文中提到,他稱之為詩人的“智性直覺”或“智性感受力”。智性直覺既包含感知事物形式的感性因素,也包含把握事物規(guī)律的理性因素。詩人能憑借直覺感受到隱藏在事物下面的統(tǒng)一性,可以“透過男人、女人、大海和星辰”等自然界萬物看到萬物的轉(zhuǎn)化變形,看到上帝、人和自然的相互關(guān)系,看見自然的本質(zhì),可以“透過期限、時代、世界和種族”,跨越時空的界限,“看見音樂般的秩序、珠聯(lián)璧合的節(jié)奏”,把握宇宙的規(guī)律。所以“單純”和“無知”并非指“我”缺乏知識和經(jīng)驗,實際是“我”依靠詩人天生的直覺去認(rèn)知世界的模式,“單純的想法”傳達的是事物之間真正的聯(lián)系或?qū)κ挛锏谋举|(zhì)的認(rèn)識。

      第二,對于指引“你我”到來的力量,詩人并未明確指明是什么,這就留給讀者無限的思考空間。有人把它解讀為上帝的力量,這種闡釋符合西方傳統(tǒng)的基督教思想,但愛默生并不是傳統(tǒng)的基督教徒,比起外在的客觀的上帝,他更堅信內(nèi)在的上帝或者說自我的靈魂。哈羅德·布魯姆(2010: 32)在《讀詩的藝術(shù)》(《最佳英語詩歌:從喬叟到弗羅斯特》(TheBestPoemsoftheEnglishLanguage:FromChaucerthroughRobertFrost)序言中談到,“《杜鵑花》最后一行里的‘力量’不能被認(rèn)作是一位仁慈的、外在的上帝,因為愛默生心目中唯一的上帝是自我內(nèi)部的上帝”。但筆者認(rèn)為,如果僅僅把這種力量完全歸為內(nèi)在的“自我”的靈魂,難免會偏重人本身而忽略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因此,把這種力量歸為一種統(tǒng)攝人與萬物的靈魂更貼切。愛默生把這種靈魂定義為“超靈”或“精神”。 他在《論自然》中提到在每個人生命的內(nèi)部和背后都有“一個統(tǒng)攝一切的靈魂” (愛默生 2008: 45),這個普遍的靈魂,“當(dāng)我們從心智方面考慮它時,我們稱之為‘理性’,當(dāng)我們從它與自然的關(guān)系方面考慮時,我們稱之為‘精神’”(愛默生 2008: 45)。 這“精神”就是“超靈”。所以在“超靈”的統(tǒng)攝中,人和自然是始終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第三,從詩人把引我前來的和引你前來的力量定義為同一種力量這一論斷中可以看出,杜鵑花被提到和人一樣的高度,或者說杜鵑花和人是同源的。這種同源暗含著人與萬物在某些方面的平等,這種平等很難在物質(zhì)方面實現(xiàn),所以愛默生把這種平等的源頭定義為一個抽象的非質(zhì)性的概念——超靈。關(guān)于超靈的含義,錢滿素(1960: 55-56)在《愛默生與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中曾做過闡釋:“‘超靈’是統(tǒng)轄宇宙的唯一心靈,唯一意志,萬物從中產(chǎn)生并相互配合?!`’指的是世界的精神本質(zhì)?!笔澜缡窍笳餍缘?,它不過是靈魂的鏡子?!啊磉_的是靈魂的超驗性質(zhì),它高于物質(zhì),高于感官,超越時空?!€有遍及和普遍的意思,指的是靈魂滲透彌漫的性質(zhì)。當(dāng)‘靈’冠之于‘超’時,那永恒的‘一’便得以完成?!边@個“一”也就是說當(dāng)人和物完全合為一體,人的靈魂擺脫肉體超脫成為“超靈”的一部分。“于是便有了自然與人的結(jié)合,有了宇宙靈魂的整體性?!弊匀皇恰俺`”的象征,“自然中的每一種景觀都對應(yīng)于心靈的某種狀態(tài),而心靈的狀態(tài)也只能通過把自然的這一景觀當(dāng)作一幅圖畫呈現(xiàn)出來而加以描述”(愛默生 2008: 44)?!俺`”這個無形的存在必須借助于自然這個有形的存在才能顯示,無形的自然是“超靈”的一種體現(xiàn)。人的肉體包含在有形的自然中,人的靈魂統(tǒng)攝于超靈,所以人既存在于有形的自然中,又因其具有靈魂而能感受到無形的自然。自然也因其象征性成為人與“超靈”交流的媒介,正如羅伯特·理查德森(Robert Richardson)在《文學(xué)傳記詞典》(DictionaryofLiteraryBiography)中提到,愛默生深信一個人不應(yīng)該“轉(zhuǎn)向上帝,國家,社會或者歷史,而是從大自然中去理解精神”(Prebilic 2003: 198)。

      六、結(jié)語

      19世紀(jì),在工業(yè)化、城市化和移民潮的推動下,美國社會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發(fā)生了劇變。整個社會以物質(zhì)利益為中心,人們的物質(zhì)追求已經(jīng)遠(yuǎn)遠(yuǎn)地超過了精神追求,信仰危機已然出現(xiàn)。如果說過去的時代,人們曾遭受戰(zhàn)爭、饑荒和內(nèi)亂等不幸,曾因?qū)υ锏目謶謶?zhàn)戰(zhàn)兢兢,那“如今人們所受的折磨是信仰虛無,即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懷疑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價值,并且不相信事情的必要性是合理有益的”(Yoder 1978: 4)。 簡言之,整個美國社會處于價值的空白期。愛默生對“自然之美”和“超靈”啟示的探尋正是應(yīng)對當(dāng)時美國社會價值空白的一味精神良藥。從“花從哪兒來”引發(fā)的對自然內(nèi)涵的思考,到杜鵑花生存環(huán)境和花朵本身蘊含的自然之美的三個層次,再到“是引我前來的那種力量引你來到世間” ——人與花同源的“超靈”啟示,《杜鵑花》一詩折射了愛默生對自然以及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深層思考與探索,這種思考把一首看似簡單的詠花詩提升到了哲學(xué)的高度和深度。作為自然的代表,詩中的杜鵑花已化身為“自然之美”和“超靈”啟示的象征。愛默生希望人們能與自然直接交流,感受自然之美,尤其是精神之美。同時,他也期望能喚醒人們重新定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以及人自身的價值,讓人們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找到精神的歸宿?;谶@樣的時代思考和人性關(guān)懷,愛默生的這首詩無論在當(dāng)時還是當(dāng)代都值得我們重讀和探討。

      Cary, E. L. 1904.Emerson,PoetandThinker[M].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Emerson, R. W. 1904.TheCompleteWorksofRalphWaldoEmerson(CentenaryEdition) [M] // E. W. Emerson (ed.). Boston &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and Company.

      Foerster, N. 1922. Emerson as poet of nature [J].PMLA37 (3): 599-614.

      Galens, D. A. 2003. Overview: “The Rhodora” [J].PoetryforStudents17: 190-193.

      Prebilic, M. 2003. Critical essays on “The Rhodora” [J].PoetryforStudents17: 198-200.

      Yoder, R. A. 1978.EmersonandtheOrphicPoetinAmerica[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愛默生. 2008. 愛默生集 [C]. 范圣宇, 主編. 廣州: 花城出版社.

      愛默生. 2009. 自然沉思錄——愛默生自主自助集 [M]. 博凡, 譯.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哈羅德·布魯姆. 2010. 讀詩的藝術(shù) [M]. 王敖, 譯. 南京: 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

      李永毅. 2014. 比較之維: 詩歌與詩學(xué)論稿 [M]. 重慶: 重慶大學(xué)出版社.

      錢滿素. 1960. 愛默生與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 [M].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猜你喜歡
      愛默生有形杜鵑花
      從無形到有形 化復(fù)雜為簡單
      從“有形覆蓋”邁向“有效覆蓋” 不斷提升基層黨的建設(shè)質(zhì)量
      杜鵑花開
      微言大義
      由《美國學(xué)者》看愛默生的教育思想
      待到杜鵑花開時
      心聲歌刊(2020年4期)2020-09-07 06:37:14
      未定義
      杜鵑花
      哦,杜鵑花!
      愛默生的“尊嚴(yán)”
      五指山市| 张家界市| 东山县| 抚宁县| 延边| 芒康县| 延川县| 绩溪县| 贡觉县| 荣昌县| 徐水县| 巨野县| 百色市| 大关县| 乐亭县| 涟源市| 察雅县| 青冈县| 铜川市| 吉安县| 康乐县| 乌拉特前旗| 太谷县| 清镇市| 英超| 磐安县| 通海县| 怀仁县| 昭平县| 临桂县| 武隆县| 会宁县| 垣曲县| 南陵县| 夏邑县| 湖北省| 孝感市| 汝南县| 鸡东县| 响水县| 余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