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河南師范大學 新聯(lián)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4)
《游酆都胡母迪吟詩》與《神曲》比較研究
王 軍
(河南師范大學 新聯(lián)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4)
但丁,意大利詩人,被恩格斯稱為“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世紀的最初一位詩人”。他的代表作《神曲》被認為是“文藝復興”的開山之作,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無獨有偶,在17世紀初的中國明代,話本小說集“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中的短篇小說《游酆都胡母迪吟詩》,與《神曲》擁有較強的可比性。通過《游酆都胡母迪吟詩》與《神曲》的比較研究,在總結、概括相同與相異的基礎上,可以窺探中西方文學、文化在共通的文學內在規(guī)律上的異同。
《神曲》;《游酆都胡母迪吟詩》;異同
《神曲》是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于1307年至1321年創(chuàng)作的長詩。作者在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指引下,成功穿越了黑森林,游歷了地獄、煉獄,在青梅竹馬的戀人貝阿特麗采的代表下見到了上帝。這部作品通過但丁與地獄、煉獄及天堂中各種著名人物的對話,從中可隱約窺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队污憾己傅弦髟姟肥敲髂┬≌f家馮夢龍《喻世明言》中的短篇小說,講述了元末文人胡母迪在閱讀古書時,為奸佞得志而忠良末路的憤懣和感慨而作詩觸動上帝,由此得以游歷地獄和煉獄,看到了善惡因果、報應不爽而再次感慨作詩的故事。
《神曲》和《游酆都胡母迪吟詩》,這兩部作品雖時代不同、地域不同、作者身份不同,但在諸多方面又具有較強的可比性。因此,筆者將從寫作背景、寫作手法體例、地獄形象以及作品中心思想等方面對這兩部作品進行比較以探析中西文化的異同關系。
(一)寫作背景: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
但丁生活在中世紀即將謝幕之際,此時意大利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條件,港口眾多,海上貿(mào)易發(fā)達,新興的經(jīng)濟成分逐漸強大,開始出現(xiàn)資本主義并日益發(fā)展。特別是出現(xiàn)了威尼斯和佛羅倫薩這樣商業(yè)經(jīng)濟繁榮,資本主義發(fā)展比較充分的城市。因此,人們的理性觀念比較成熟,要求沖破封建神學對于思想的束縛,突破神對人的束縛,呼吁人格獨立、人文主義,強調人的主體意識,這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下人的思想觀念,《神曲》順應時代潮流應運而生,并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代表作。
同樣,在16、17世紀的中國,由于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城市經(jīng)濟的繁榮,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促進了眾多商業(yè)城市的發(fā)展,市民階級大量形成,開始要求市民文學,此時出現(xiàn)的通俗小說(即市井小說),順應了市民階層的要求,繼承了唐傳奇、宋話本等小說形式,供說書之人在市井中講述。而生活在此時代的馮夢龍作為當時中國的士階層,敏銳地注意到這種文學形式的變化和潛力,在總結市井小說和改變加工話本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三言”。
(二)作者:愛國者
《游酆都胡母迪吟詩》的作者馮夢龍,五十七歲時才補為貢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訓導,后升任福建壽寧知縣。在天下動蕩的局勢中,馮夢龍還是一位愛國者。在崇禎年間任壽寧知縣時,曾上疏陳述國家衰敗之因。清兵南下,他以七十高齡,奔走反清,進行抗清宣傳,刊行《中興偉略》諸書。清順治三年憂憤而死(一說被清兵所殺)。
但丁所處的意大利當時在政治上陷于分裂狀態(tài),封建割據(jù),戰(zhàn)亂頻繁。尤其在后來但丁被流放期間,他親眼看到祖國壯麗的山河,開闊了視野,加深了愛國思想。他對億利達面臨的社會政治問題,對自己肩負的揭露黑暗、喚醒人心、復興意大利的歷史使命,有了更深切的認識。因此,但丁代表作《神曲》雖然其寓意和象征在解釋上常常引發(fā)頗多爭議,但它的思想內容則是異常明確的,即映照現(xiàn)實,啟迪人心,讓世人經(jīng)歷考驗,擺脫迷誤,臻于善和真,撥亂反正,尋求政治上、道德上復興的道路。
(三)形式:夢幻文學,充滿想象力
《游酆都胡母迪吟詩》富于聯(lián)想和想象,將歷史人物的命運借因果串聯(lián)成整體,如吳越王錢繆轉世為宋高宗來報奪土之仇,岳飛乃是張飛的二次轉世等。其夸張的想象將地獄內對歷代奸佞之輩的懲罰寫的真實,如地獄中的“風雷之獄” “火車之獄”“金剛之獄”“溟冷之獄”。
《神曲》采用中世紀文學特有的幻游形式,但丁以自己為主人公,假想他作為一名活人對冥府——死人的王國進行了一次游歷。全詩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學、哲學修養(yǎng)和新穎的構思,為三個境界設計了嚴密的結構、清晰的層次。
(四)主題:鮮明的政治性
《游酆都胡母迪吟詩》以秦檜陷害岳飛開篇,但其一家“兄弟姊妹皆列土”,其子女襁褓之中就富貴,女兒更被封為崇國夫人,接著又列舉了文天祥抗元義死而其兄降元卻父子俱貴。以此兩個故事引出正文,元末秀才胡母迪讀史見此悲憤,感嘆天道不公作詩諷諫而被邀游歷地獄。
但丁生活在社會變革的歷史時期,作為一位“有強烈傾向的詩人”,他一心想革新政治,實現(xiàn)他的理想與抱負。面對自己的故鄉(xiāng)佛羅倫薩四分五裂的現(xiàn)狀,但丁迫切地希望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因此在《神曲》中但丁深刻地描繪了意大利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現(xiàn)實。
(五)細節(jié):地獄意象
《神曲》中地獄、煉獄作為人死后的監(jiān)牢,不管是教皇還是世俗權貴,死后都要來到地獄和煉獄里接受懲罰,為他生前的罪過承擔酷刑,以此來彌補和償還對人世的傷害,接受的刑罰有火刑、鞭刑等。在《游酆都胡母迪吟詩》中,地獄也是作為對前世惡人懲罰的地方存在的。前文所提到的“四獄”,即是對奸佞之輩,對魚肉百姓的民族罪人做出的嚴苛懲罰,如秦檜、其妻王氏、蔡京父子等皆“披發(fā)裸體,以巨釘釘其手足于鐵床之上”,又風雷襲身,身如塵粉,倏忽又復。由此可見,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人們的文化意識中都存在著“地獄”這一虛擬世界。其存在目的都是對生前那些罪惡滔天之人進行嚴厲的懲罰。這是人們的無奈,也寄托著文人們的希望,通過地獄磨煉,方能消除罪孽,得到救贖,達到天人和諧。
(一)批判的深刻性
但丁作為意大利著名的民族詩人,還短暫擔任過意大利六大執(zhí)政官之一,其對意大利進行了系列的政治、社會改革。后因為黑、白黨爭和羅馬教皇的排擠而出離祖國,最終抱著對國家和民族的熱忱而逝。但丁是進入過政治中心的人,他的創(chuàng)作是懷著滿腔的悲憤與希望來寫的,目的是呼吁民族覺醒,從而沖破束縛和黑暗,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和現(xiàn)實性。
同時期的中國(處于明熹宗天啟皇帝時期)資本主義萌芽雖然開始出現(xiàn),但力量弱小,分布不平衡。而作為地主階級(封建士大夫)出身的馮夢龍是不可能去觸及封建統(tǒng)治的,他的創(chuàng)作是在收集了城市繁榮的市井小說基礎上加工創(chuàng)作而成的,反映了17世紀中國城市生活的面貌。
(二)內容的豐富性
《神曲》對中世紀政治、哲學、科學、神學、詩歌、繪畫、文化,作出了藝術性的闡述和總結。它是一部反映社會生活狀況、傳授知識的百科全書式的鴻篇巨制。詩人激烈反對和諷刺了現(xiàn)世的黑暗、教皇的無恥、黨爭對于整個民族的罪孽以及自己對于理想信念的堅持,對于奮斗的崇拜,對于民族和人格意識的覺醒的呼喚。詩人在作品中肯定了堅持和奮斗的力量,向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宣揚要克服苦難、勇往直前、不忘初心、追求真理,即使過程是痛苦的、黑暗的,但終會云開霧散,步入天堂,見到“上帝”,實現(xiàn)生命的蛻變和靈魂的升華。
而《游酆都胡母迪吟詩》內容上則略顯單薄。它運用了較為魔幻和傳奇的手法,將生前死后境遇的不同進行了鮮明的對比,秦檜、蔡京等奸佞生前風光,死后遭遇刮骨斷筋、剖心挖腹之慘烈,終淪為畜生遭人屠宰五十余世,岳飛、文天祥等生前不幸,卻在輪回中世代富貴。借助宗教信仰,佛教輪回之說,宣揚道德倫理,以恐怖的來生給人以枷鎖,使其行之有度,為善至美。用恐怖、因果和天道來維護封建道德,雖為人行事做出底線,以“舉頭三尺有神明”來勸世喻人,教人向善,終足以看到作者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一番苦心。
(三)宗教信仰和文化體系不同
《神曲》中地獄是一個大的倒覆漏斗,且在地面之下。煉獄七級,象征著七大罪,是通往人間的。但丁借《神曲》表明他的地獄觀,即地獄和煉獄都是人的自我修正和磨礪,人在地獄中接受懲罰,反省過錯,在煉獄中凈化自身,完善自我,就能進入天堂。所以他的地獄是指人間的苦難和加諸于生活之上的諸多坎坷,是人生的考驗,更是指他的理性和信仰,在追求真理之中所受到的責難和心靈的煎熬,其內涵更為深刻而形式單一。
而在《游酆都胡母迪吟詩》中,地獄虛無縹緲,難覓蹤跡,只有鬼吏使者帶領方能進入,觀其整體形態(tài),就是人間政治的模擬和再現(xiàn),亭臺樓閣,凄厲牢獄,哀嚎遍野,是連接人間輪回和因果的地方,與人間不通。并且中國的“酆都”(也就是地獄),則是人們參照現(xiàn)世而虛擬出的一個虛幻世界,這個世界體系復雜,掌控著人間的生死輪回,因果報應。
如果說《神曲》中的地獄是西方文藝復興的前奏,是資本主義下人們追求理性的體現(xiàn),那么《游酆都胡母迪吟詩》中的地獄,則更為貼切地表現(xiàn)出中國古代的道德倫理和佛教的信仰,以恐怖的來生來約束今世的作為,“善惡有報,天道昭昭”,帶著既虛無又威嚇、恫嚇的意味。它的體系是復雜的,一個人的富貴和不幸都是因前世所造之業(yè)來決定的。輪回是永無休止的,父子相連,個人與家族相連,簡直是人間連坐法的再現(xiàn)。人的救贖在于約束自身,不斷地行善,來世才能有好的命運。
《神曲》和《游酆都胡母迪吟詩》兩者在精神上,一者傳達近代理性和人文,一者強調封建禮教與道德倫理;一者獲得人格覺醒,反抗黑暗,追求獨立,一者以主人公醉抒憤懣到最后寫詩贊揚,終是妥協(xié),這些既是時代的反映又是作者個人思想的寫照。
通過二者對比發(fā)現(xiàn),盡管中西方的社會形式、生活方式、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有所差異,但人類對于生死的命題,對于理想、真理的求索和追尋,對于感情的體驗和抒發(fā)是相同的。即使細節(jié)和表現(xiàn)不一,但只要理念相同,人們抒發(fā)感情的需要相同,就會找到文學乃至文化的共同之處,為中外古今的文化交流和研究找到著力點和落腳點。
[1]陳兵.中世紀文學作品的思想分析——以《神曲》為例[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3,(5).
[2]孟小玲.談但丁與《神曲》[J].劍南文學(經(jīng)典閱讀),2013,(3).
[3]錢海飛.赤子難歸翡冷翠——但丁與佛羅倫薩[J].世界知識畫報,2014,(6).
[4]陳晶晶.《神曲》中數(shù)字的象征意義[J].劍南文學,2010,(5).
[5]曲成艷.三言的教化藝術——馮夢龍對民間信仰的利用[D].東北師范大學,2006.
[6]王和勛.淺析“三言”中因果報應故事的類型與思想成因[D].中國海洋大學,2009.
[7]楊如月.寓新思想于舊形式:比較視野中的《神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
[8]張嘉琦,等.從“三言”中蘇州民俗描寫看吳文化的精神特質[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4)
責任編輯:張 慶
Comparison of “The Tour of Fengdu Mother Hu Di Poetry”and “Divine Comedy”
WANG Ju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1464,China)
Dante,a famous Italian poet,was termed as “the last medieval poet and meanwhile the first poet in the new century” by Engels. His masterpiece “Divine Comedy” is taken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Renaissance” and therefore takes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short story “The Tour of Fengdu Mother Hu Di Poetry” in “Three Volumes of Stories” (in the early 17thcentury) can be compared with “Divine Comedy”. By summari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the common literary rul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an be discovered.
“Divine Comedy”;“The Tour of Fengdu Mother Hu Di Poetry”;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2016-08-13
河南省教育廳2017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17-ZZJH-285。
王 軍(1986-),男,河南南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研究。
1004—5856(2017)06—0078—03
I04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