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建峰
(南通市通州區(qū)高新區(qū)小學 江蘇 南通 226300)
關于我國體能訓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研究
□ 劉建峰
(南通市通州區(qū)高新區(qū)小學 江蘇 南通 226300)
在我國,體能訓練已經被大多數人熟知,但是對其的重視程度以及落實到訓練中的科學度還不盡人意。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體能訓練在青少年體能訓練的重視程度、康復性體能訓練的理論依據及運用、體能訓練的科學化、體能訓練專業(yè)化人才缺失等方面存在問題。為提高我國體能訓練的水平以及運動訓練效果,針對體能訓練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
體能訓練 問題 康復體能訓練 科學化
體能訓練是技術訓練和戰(zhàn)術訓練的根本,也是進行較大負荷和高強度的競賽的根本,好的體能還能幫助運動員在訓練和競賽中維持穩(wěn)定的生理和心理狀態(tài),科學系統(tǒng)的體能訓練還能預防傷病。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體能訓練的發(fā)展受到限制,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問題。體能訓練中存在的問題不是一朝一日就能解決的,需要有針對性的逐步解決,望我國體能訓練水平能早日提高。
“體能”一詞最早于20世紀50年代被美國健康教育娛樂協(xié)會使用,其內涵也由此開始不斷發(fā)展。國外學者普遍認為“體能”是指的身體順應生活、環(huán)境、溫度的一種綜合能力,包括健康體能和運動體能兩個大的方面,也有學者認為“體能”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運動素質、健康水平。體能訓練是指施加一定的運動負荷等方法,促使人體的形態(tài)和機能發(fā)生適應性的改變,以此來提升人體體能的訓練。體能訓練的目的是為了讓運動員的各器官系統(tǒng)的功能能夠協(xié)調發(fā)展,使訓練者具有完備的從事專項比賽運動能力。
運用文獻資料法和專家訪談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并對多名高校體能教練進行訪談,發(fā)現(xiàn)體能訓練在訓練中一直廣受教練員和老師的重視,但從青年時期的體能訓練就開始表現(xiàn)出問題了,并且在訓練的科學化、康復性體能訓練、專業(yè)人才、團隊建設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3.1、青少年體能訓練
青少年作為我國競技體育的后備軍,其體能狀態(tài)對我國體育的發(fā)展有著深刻的意義。通過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國內外學者關于青少年體能訓練的研究不多,更多的是將精力傾向于成年運動員身上。對青少年的體能訓練的了解還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切的到運動項目本質規(guī)律中去認清問題,未了解到青少年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在訓練過程中仍留存著偏重技能訓練輕體能訓練的傳統(tǒng)觀點。
3.2、康復性體能訓練
運動損傷會嚴重影響運動員訓練和表現(xiàn)出最佳運動成績,所以損傷的預防以及發(fā)生后的治療尤為關鍵??祻托泽w能訓練能夠使處于亞健康狀況或著處在非最佳狀況的運動員逐漸向好的方向改善,既預防運動損傷的進一步加深,同時也保障運動員能夠繼續(xù)訓練并有助于損傷的康復。
陳博士及其團隊為患有腰部疾病隊員進行檢查并根據實際情況設定了一套康復性體能訓練計劃,實施在隊員的準備活動、整理活動、體能訓練和恢復治療幾個階段,逐漸與專項運動相結合,經過綜合治療和康復性體能訓練,最終在奧運會上取得金牌,見證了體能康復的工作效果。楊時通過對運動員進行損傷評估后,設計了相應的康復體能訓練計劃,發(fā)現(xiàn)這些針對性的康復體能訓練能減短損傷后的恢復周期。白震名等人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康復體能鍛煉能夠時下腰痛的疼痛程度好轉,改善失能狀態(tài)。李勇通過對女子足球運動員膝部損傷的情況進行檢查后進行了包括功能訓練、基礎力量訓練、結合專項的康復體能訓練后,對運動員們的肌力、平衡等方面得到了提升。張鑫華等人則強調康復體能訓練要肌肉力量,強化小肌肉群的鍛煉,提高關節(jié)穩(wěn)定性。閆琪等人通過對女子曲棍球膝關節(jié)損傷運動員進行康復體能訓練計劃的研究與實施后在運動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陳德康對曲棍球骨折運動員采用分階段的康復體能訓練,與傳統(tǒng)體能康復療程相伴,縮短了康復進程。
康復性體能訓練在引入國內后已有部分學者憑借國內外的相關經驗以及一定的理論知識的支撐在實踐上取得成效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康復性體能訓練的重視程度依舊很低,且無標準化的科學體系以及執(zhí)行方案。在監(jiān)測評價方面、康復性體能訓練的具體內容、訓練時長、評價指標等方面都含糊不清,使用康復性體能訓練的案例多為嘗試性,缺乏完整理論支撐。從事康復體能訓練的人員既要擁有多方面的常識,且具備訓練學的底子以及運動經驗,同時對運動項目有相當的了解并掌握其項目特點和訓練規(guī)律。故具備如此基礎的復合型從業(yè)者培養(yǎng)周期長,難度大。
3.3、訓練的科學性
系統(tǒng)性的體能訓練是得到預期的訓練效果的前提條件,然而我國的訓練經驗化嚴重。體能訓練教練員大都根據自身的運動經歷安排相關體能訓練活動,缺乏具有針對性地體能訓練方法,并且訓練方式過于老套,訓練方法單調,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訓練的內容與方式與專項的肌肉工作特點甚至不相符,違反了人體的正常的生理發(fā)育規(guī)律,違反了訓練的系統(tǒng)性原則,導致訓練效果不佳。由于缺少在體能方面的知識,有很多教練員只知道要加大一般體能訓練在整個訓練中的比例,而忽視了專項體能訓練。更有甚者都不知道該如何去發(fā)展專項體能。針對不同體能水平的運動員的不同階段,應該結合專項的特點針對性的安排一般體能訓練和專項體能訓練所占的比重。
此外,我國體能訓練中還有注重專項訓練的外在形式卻輕視內容的情況。教練員偏向于選擇與專項臨近的訓練方法,但對于某一個專項訓練負荷,特別是有一些負荷強度的安排上缺乏科學性的設置,在練習的次數、組數、次數與組的間距等這些訓練強度和負荷的主要成分上,無法體現(xiàn)并突出專項的特征,使那些主要由負荷強度確定的機體能力得不到有效刺激,故無法產生相應的適應。
3.4、訓練團隊
一個訓練隊應該配備的人員應該包括:體能教練員、專項教練員、體能康復師、隊醫(yī)、科研人員、營養(yǎng)師、心理咨詢師等。團隊間應該是相互影響、彼此促進的關系,由此來組成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共同協(xié)作的為運動員訓練和比賽努力。體能訓練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其他的專項技能訓練、康復訓練、營養(yǎng)、心理等若出現(xiàn)問題也會影響體能訓練的效果。以我國籃球體能訓練為例,籃球隊通常都是由1-2名專項教練員來負責運動員的包含體能、技能、戰(zhàn)術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全方面的訓練,缺少專門的體能教練員、康復訓練師、科研人員,這種團隊構成訓練現(xiàn)狀必然會削弱體能訓練的目標以及效果。
3.5、體能訓練人才
現(xiàn)階段,伴隨著體育的快速發(fā)展,國內體育院校在體能訓練人才培養(yǎng)體系和規(guī)劃方面還十分落后,缺少體能訓練專業(yè)的學生、教師、相應的體能訓練課本,在理論體系和實操方面也比較匱乏,專業(yè)的體能訓練人才嚴重缺乏。以籃球為例,有調查顯示在從事少年籃球訓練的教練員約有90.2%是動員出身。國內大多數的體能訓練員是田徑教練員,由于是運動員科班出身,從小未接受完整的生理、解剖、心理等方面的學習,導致他們對體能方面的知識和訓練的理念認識不夠清晰。體能知識應該不僅涉及人體的心肺功能方面的常識,還涉及到力量方面的常識,所以體能訓練不僅僅是鍛煉心肺功能的長時間耐力跑練習,還涉及到與專項技術相關的力量訓練,這種知識和意識方面的缺失就會間接的影響訓練的效果。
4.1、從國家的角度考慮
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能訓練,提高對體能訓練的重視程度,提高對康復性體能訓練的重視程度。完善訓練隊所需的人員配置,如康復性體能訓練師、專項體能訓練師,且須由專業(yè)的人員從事,避免因為人員配備問題耽擱運動員的體能訓練。
4.2、從康復性體能訓練方面考慮
加大對康復性體能訓練的研究力度和研究進度,利于盡早提出科學的、系統(tǒng)的康復性體能訓練理論。需要一定量的隨機對照測試來確定最佳的運動頻率、強度及持續(xù)時長來不斷完善現(xiàn)有的康復性體能訓練知識體系。同時,也需要注重培養(yǎng)康復性體能訓練方面的人才。
4.3、從教練員的角度考慮
教練員需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知識與技能儲備,學會站在在運動員的角度去考慮相關問題,根據訓練的實際情況不斷創(chuàng)新訓練方法與手段,激勵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由于體能訓練需長久持續(xù)地訓練才能看出顯著效果,所以教練員要圍繞不同的受訓對象和訓練項目,合理安排訓練內容、一般體能訓練、專項體能訓練,進而提升專業(yè)運動水平。
4.4、從科學化體能訓練的角度考慮
制訂合理和規(guī)劃完整的訓練計劃,科學的計劃每個階段的訓練內容,有計劃的系統(tǒng)性的實施整年或多年體能訓練。教練員聯(lián)系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合理制訂和完善相關體能訓練方法及體系。同時,體能訓練的一般體能訓練與專項體能訓練要合理安排,重視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并要結合項目的特點,重點發(fā)展專項所需的素質。
4.5、從體能訓練人才方面考慮
希望能夠改善現(xiàn)有的體育科研體制,建議有條件的高等體育院校開設體能訓練專業(yè)、康復體能訓練專業(yè),可以定向的培養(yǎng)競技體育方面和大眾健身方面缺乏的體能訓練專業(yè)人才及康復體能訓練人才,彌補我國體能訓練方面人才的空缺。
[1]譚成清,李巖翎.體能訓練[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
[2]崔愛博,王凱,秦曉金.花樣滑冰跳躍動作角速度的分析[J].冰雪運動,2007,27(2).
[3]李筍南,齊光濤.體能訓練原理與實踐[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3.
[4]孫懷志.對青少年體能訓練的探討[J].品牌,2014,12.
[5]李光軍,趙煥彬,許杰.青少年體能訓練研究現(xiàn)狀[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03.
[6]常莉偉.康復性體能訓練的理念和方法[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2.
[7]楊時.功能性訓練在康復體能訓練中的應用[J].體育科研,2012.
[8]閆琪,陳德康,任燁,羅小兵.優(yōu)秀女子曲棍球運動員膝關節(jié)前十字韌帶手術后14-20周個性化體能康復方法的研究[A].中國運動生物力學學會(CSSB).第12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中國運動生物力學學會(CSSB),2008,2.
[9]陳德康,高志,黃俊,華英匯,周棟,封旭華.對中國女曲隊員崔秋霞髕骨骨折后激進型康復體能訓練療效的觀察[J].體育科研,2014.
[10]賴亞新.體能訓練的系統(tǒng)分析及問題探討[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4,15.
[11]范麗萍.關于體能訓練的發(fā)展趨勢與我國競技體育體能訓練中存在的問題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4.
[12]張中喜.青少年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及其所存在的問題分析[J].科技信息,2009,24.
[13]崔曉蘭.體能訓練在籃球運動中的作用與存在問題的探討[J].銅仁學院學報,2012,04.
[14]張良力,袁運平.對體能訓練的發(fā)展趨勢與我國競技體育體能訓練中存在問題的探討[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04.
[15]孫玉龍,趙煥彬.我國少兒籃球隊體能訓練弊端及解決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10,08.
G808
A
1006-8902-(2017)-10-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