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臨汾市第一小學 郭燕燕
舞蹈是以音樂為背景,以人體的動作作為主要表現方式的一種藝術形式,人們通常運用舞蹈來進行形象的塑造,抒發(fā)情感。舞蹈律動,就是人們根據聽到的音樂節(jié)奏而進行的肢體的運動,是一種有規(guī)律的運動。這種規(guī)律,包含了情感運動規(guī)律和審美規(guī)律。
對于小學生來說,音樂、美術等科目有很大的吸引力,但由于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條件有限等,使部分小學生對這些科目失去了信趣,教師難以在小學音樂課堂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活力。所以,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急需對小學音樂教學方式進行改變以及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探索能夠利用的資源來豐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而舞蹈律動就是其中一種簡便的方式。我們可以有效利用同樣作為表現手段的舞蹈律動,跟音樂相輔相成,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實現音樂教學的拓展和升華,豐富學習音樂課堂教學。
舞蹈律動有助于表現音樂內容。將舞蹈律動融入小學音樂教學之中,在歌聲中舞蹈,在舞蹈中歌唱,形成一個聲音與肢體協同配合、情感表達由內而外、立體完整的“唱”與“演”結合模式。舞蹈律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生在演唱方面的小欠缺,讓學生通過體驗音樂的內涵,把握發(fā)音位置,提高聲樂水平,幫助學生在演唱中找到自信,從而真正實現新課改倡導的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讓學生真正能夠在融洽的氛圍中理解、欣賞和體驗音樂。例如,在湘教版一年級音樂上冊《牽?;ó斃取返慕虒W中,讓學生了解農村兒童的生活樂趣,拓寬學生的認知能力,了解牽?;ǖ男螤詈蜕L特點,根據歌詞內容,引導他們用動作來模仿表現。在音樂旋律中,進行歡快的舞蹈律動,課堂氛圍也變得活躍起來。如此,就在輕松的舞蹈律動中,降低了歌曲的理解和學習難度,促進了學生對音樂語言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自由的,心情舒暢的學習音樂,實現了“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
舞蹈律動有助于表現音樂內容。音樂和舞蹈是人類思想情感表現的產物,一種通過聲音、旋律、節(jié)奏來表現情緒,另一種通過有節(jié)奏的肢體動作來表現情感。學習音樂教學中,有意識的將舞蹈融入音樂中,讓學生通過動作變換,自然的投入情感。促使他們更直接地切身體會作品的意境和內涵,進一步準確的表現作品。不同的音樂所表達出來的情緒是有所不同的,如小學音樂課本中《老師呀,請你別生氣》是一首歌詞緊緊貼近學生校園生活,小調式旋律加上附點和切分等節(jié)奏型,使歌曲活潑天真又不失風趣詼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肢體語言刻畫一個個活潑可愛、調皮天真的孩子與老師之間的和諧關系。
音樂旋律下的舞蹈律動,能夠幫助學生對音樂產生積極的認識,有助于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以及思想品德的提高。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把握好音樂的這種德育功能,抓住對學生品德教育的時機。另外,小學生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較短,舞蹈律動避免了由于長時間的連續(xù)學習產生的心理倦怠現象。在歡快優(yōu)美、節(jié)奏輕快的音樂聲中,舞蹈律動幫助學生緩解了疲勞,減輕了學習壓力,愉悅了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舞蹈律動”教學是一種學習的工具,而不是學習的目的,在實踐過程中,因為課堂氣氛活躍和小學生跳躍性的思維模式,教師容易受到影響,忘記“律動”教學只是對音樂課的輔助作用,而不是音樂課本身。摻雜過多的“律動”教學易喧賓奪主,忽視教學目的,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只有分清主次,把握好“律動”教學的使用規(guī)律,才能真正發(fā)揮其優(yōu)勢,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是“律動”與舞蹈分不清楚。教師要強調律動不是舞蹈,以免誤導學生。體態(tài)律動的本質是對音樂的反應,而舞蹈是音樂的語言,另一種音樂形式。兩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最后要加強師生互動。新課改雖然要求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但教師要時刻記住自己在課堂上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要有規(guī)劃、有目的地進行教學活動。應用“舞蹈律動”教學模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生生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小學音樂課堂中,舞蹈律動是新課改背景下的有效探索和嘗試,新課改的相關理念在舞蹈律動中也得到了有效的貫徹,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造,不斷地實踐多種教學形式,在教會學生唱歌的同時,更要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鑒賞和表達能力,將新課改中的要求落實到音樂教學中,讓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更加鮮活生動,結果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