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州市梅縣區(qū)實驗幼兒園 夏嫦珠
為了弘揚和發(fā)展客家傳統(tǒng)文化,為了讓客家文化代代相傳,為了讓客家山歌、客家童謠廣泛傳唱,所以培養(yǎng)客家山歌人才迫在眉睫。我們作為站在教育第一線上的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勇于挑起傳承客家文化的重擔。依據(jù)"振興梅州文化"的社會背景,圍繞傳承客家文化藝術的目標,我園開展了相關的教育教研。
客家山歌、客家童謠作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祖國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然而,隨著社會的高度繁榮和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人們的娛樂方式、審美觀念、欣賞習慣等都發(fā)生了變化,客家山歌似乎從家家放歌到逐漸“式微”?,F(xiàn)階段該如何傳承和發(fā)展客家山歌這一傳統(tǒng)民間藝術?我們應當重視客家山歌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積極將客家山歌“新唱”,使之由文化遺產(chǎn)轉變?yōu)槲幕Y源。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繼承了《詩經(jīng)》中的傳統(tǒng)風格,受到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重大影響,同時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yōu)秀成分,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久唱不衰。
童謠是一種流傳于客家地區(qū)的一種兒童歌謠,是口頭文學之一,是一種兒童的啟蒙教師,也是我國民族遺產(chǎn)中一束絢麗的花朵。它輕松生動、活潑、順口、有趣,特別為兒童所喜愛。
客家是一個善于歌唱的民系,童謠甚多。這些童謠與客家山歌一樣語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韻字,所以朗誦起來,異常順口,只要小時念熟,到了老年,仍牢牢不忘??图以挼穆曊{(diào)有六個,頗富音樂性,朗誦起來,頗有歌唱之風韻。成年客家人出口成山歌,一定與小時候念童謠打下基礎有關。
客家人從孩兒時,就由阿公、阿婆、阿爸、阿媽口授給兒孫們。比如“月光光”“排排坐來唱山歌”等,就幾乎成為客家兒女自幼從長輩口授的共同的一科“客家文藝”科目?!八乃姆椒揭粡埮_,年年讀書厓(我)也來,你讀三年唔識字,厓讀三年中秀才”??图胰酥匾暯逃?,從小就教育小孩,教念童謠就是最初的啟蒙方式。起初,是家長以身作則,“人客來到,細聲商量。鴨蛋炒粉,酸菜煮湯。若有酒肉,讓客先償。熱情款待,面上有光”,教育女孩要成為能勝任‘家頭教尾、田頭地尾、灶頭鍋尾、針頭線尾’的客家婦娘,男孩長大后也要以娶這樣的姑娘為榮。“鴨嫲咖咖,揩(挑)水做夜(做晚飯)”教育小孩要幫忙做家務,做一個勤勞聽話的好孩子。學會唱山歌、童謠后,這些都是孩子們最喜愛的娛樂,在農(nóng)閑甚至是農(nóng)忙的時候,孩童或在瓜棚下,或在庭院里,娛樂游玩,追逐尋樂,口中往往吟哦唱誦,以配合動作。認識的事物多了,常常觸景生情引發(fā)他們的靈感,于是自己慢慢地譜出了山歌和童謠,童謠成了孩子們的詩。山歌童謠既有趣又可以引領他們進入無限幻想世界,這里有草木蟲魚鳥獸的名稱,它們的習性與特征,更有無窮的諧趣與歡樂。山川、作物、習俗也是山歌和童謠的題材,都跟眼前景象分不開。這時,童謠則更多表現(xiàn)出了兒童的天真或頑皮??此麄冊鯓雍逦灮鹣x下來:“陽火仔來來,撈(和)厓拁侅(撓癢),陽火高高,撈厓食糖膠,陽火矮矮,撈厓食老蟹”。還有很多,如“白花地膽頭,拍三下,香黃瓜”“先生教厓讀書,厓教先生打山豬,山豬跌落河,先生轉去打老婆”“缺牙耙,耙豬屎,耙到伯公下,偷食人家豬油渣,被人捉去做阿爸?!薄袄坠?,厓好笑,落大水,厓有嬲”……它們就像其他文學一樣,對客家人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那么,在幼兒園開展客家山歌、客家童謠時,應如何在幼兒教育中潛移默化呢?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實施的: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教師必須善于調(diào)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寓山歌、童謠于游戲之中。童謠長期以來在勞動人民口頭流傳,它借助于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從兒童的喜愛出發(fā),用游戲娛樂情趣娛樂性的歌兒來培養(yǎng)兒童對生活和勞動的樂趣,比如,學習童謠《羊角咩咩》時,先通過以游戲的形式吸引幼兒,激發(fā)幼兒學習童謠的濃厚興趣。
根據(jù)幼兒的生理、知識水平、注意力等特點,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能專門集中注意于山歌或童謠。為了讓幼兒感到這是最有趣的課,上了還想上,所以從這個角度考慮,教師盡可能從實際出發(fā),積極創(chuàng)設相關的環(huán)境,布置相關色彩鮮艷的圖片,讓幼兒在自由活動時充分感受濃厚的客家山歌、童謠的文化氛圍,并讓其在欣賞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視課堂教學實際情況,編排即興游戲,彌補教學上的某些不足。讓幼兒根據(jù)內(nèi)容創(chuàng)編游戲,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和對客家山歌、童謠的感受力。一些深奧難懂、枯燥乏味的山歌童謠用游戲進行滲透教學,作為一種輔助的學習方式貫穿于教學中。比如:通過制作生動的課件,枯燥乏味的山歌、童謠變得生動有趣,讓幼兒更容易接受。
客家人自古以來以講文明、講禮貌著稱。比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到來之際,我們通過山歌《過新年》《鬧年宵》《排排坐來唱山歌》等,童謠《八月半》《月光光》《月光華華》等,通過山歌、童謠不斷地強化了幼兒的禮貌言行,讓幼兒在歌唱和童謠中感受溫馨幸福的氣氛。
創(chuàng)造條件,讓每一個幼兒都有表演客家山歌的機會。同時充分利用課前課后,或飯前飯后,鼓勵每一個幼兒在眾人前大膽表演山歌童謠。并爭取讓每個幼兒在幼兒園舉辦的各種文藝演出中上臺展現(xiàn)才藝,如“六一”節(jié),元旦等。
山歌和童謠是孩子們的詩,孩子們在娛樂、游戲、追逐、游戲時,往往口中 吟哦唱誦,以配合動作,慢慢譜出了山歌和童謠。唱山歌和童謠是孩子們生活上的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也是從前長輩們教育下一代的最好的教科書。
為了讓客家文化代代相傳,為了讓客家山歌、客家童謠廣泛傳唱,所以培養(yǎng)客家山歌人才迫在眉睫。作為幼兒園的一名教師,更應該勇于挑起傳承客家文化的重擔。要弘揚客家文化,傳唱客家山歌、童謠,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對幼兒進行山歌、童謠的教育教學顯得更加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