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qū)南川東路小學 謝 靜
應用題在小學數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涉及的面也很廣。解答應用題既要綜合運用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還要具有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能力。所以,應用題教學不僅可以鞏固基礎知識,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怎樣培養(yǎng)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呢?下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當然不能消極等待別人來解決。要把新課程的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并落實到課堂教學中,需要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倡導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覺得我們在教學中不妨做如下的嘗試。
事件里的數學信息經常是無序地單獨呈現的,讓學生學習并掌握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體會整理信息的意義和作用,內化成自覺、靈活地整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個策略。
新教材的圖畫應用題有相當一部分具有開放性,一幅圖畫里往往蘊含著好幾個數學問題。這類題學生常易出錯,原因在于數不清圖中的物。有的圖畫應用題中所畫的物體比較多比較小,給學生搜集信息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困難。老師提供給學生的生活情境圖應盡可能地簡明、清晰,不花哨,不搞形式化,更要防止過大過泛,而應靈活地處理教材,尤其是低段,可適當降低難度,以提高學生學習應用題的興趣。教師要用數學的眼光,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選用現實的、學生感興趣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內容。
要鼓勵學生在現實情景中提出問題,重視問題的價值,在激勵學生的同時進行正確引導。有人將老師僅把第一情境作為“導入”手段或“敲門磚”的現象稱之為“購物現象”。在具體教學中要重新審視這個問題,處理好這個問題。一要正確認識“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的聯系和區(qū)別。既要避免因為過于“理性”,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變得索然無味,又要防止囿于“生活化”的圈圈,使學生受“非數學因素”干擾,導致其學習活動與“數學”產生距離。二要及時引導學生將“生活原型”和“數學問題”進行溝通,通過梳理、對比,發(fā)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啟發(fā)學生從生活經驗逐步提升到用數學的思考方法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
我們需要回憶傳統(tǒng)應用題教學中的精華而加以傳承,需要反思解決問題過程中還應該讓學生得到什么?我們應積極地去從事進一步的研究:一是從基本的知識要求看,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難有易,那么本節(jié)課研究的重點是哪一類問題?二是關于某一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哪些數學信息?怎樣從提供的數學材料中去識別?是否有必要選擇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知道什么?你打算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掌握好圖畫情境題向文字應用題的恰當過渡。一年級多學一些圖畫情境題,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身臨其境地進入角色,從而理解題意;進入二年級就應該逐步出現半文半圖的,或直接用文字敘述的應用題,以培養(yǎng)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應該這樣看,文字應用題也是富有情境的,但是這個情境與形象的圖畫相比是概括的、理性的,它是經過篩選、經過提煉而成的。解答這種言簡意賅的數學問題是數學的本質所在,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會讀題,讀懂題,然后再去解題。
第二,把兩步應用題的解答作為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轉折?!皟刹健迸c“一步”之差不僅僅只是多了一步 ,而是起了質的變化。兩步應用題的條件與問題之間存在著形式上的分離現象。其中涉及到的數量關系也比較復雜,學生要有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才能解答。老師們創(chuàng)造的“連續(xù)兩問改一問”“改變條件或問題”等方法,在幫助學生為尋找中間問題中起到了“腳手架”的作用,這些都值得借鑒和繼承。
第三,加強數量關系的訓練,突出數量關系的分析。在應用題教學中,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在矛盾沖突中激活思維,加強數量關系的分析和理解,不斷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析應用題的核心是分析數量關系。我們經常發(fā)現有些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當他們讀完一道應用題后,就能立即看到題目的“骨架”,這個“骨架”就是數量關系。例如,電影院樓下有420個座位,樓上比下少165個座位。這個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個座位?
樓下座位數+樓上座位數=總座位數
根據這一數量關系式,發(fā)現必須先求出未知的樓上座位數,該題便迎刃而解了。
又如“相遇問題”是“速度×時間=路程”這一數量關系的直接體現,只不過再加上“兩物體所行路程之和等于總路程”這一特征而已。上述速度、時間與路程這類常見數量關系是今后變速運動的基礎,在微積分中也常要用著,如果把它看作是數學模型也不可為過。
第四,重視方法策略的形成,為學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題方法。要充分關注解決問題的過程,幫助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方法進行反思,想一想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幫助學生回顧解題策略的產生;想一想我為了驗證這題解答得是否正確,采用了什么方法?——如計算題可采用加減互逆運算、乘除互逆運算的方法進行驗算;——應用題的解答則可采用條件問題互換的方法進行檢驗。培養(yǎng)學生的檢驗意識并養(yǎng)成習慣,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就解決問題而言,我們應更多地關注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擁有更清晰的思維方向和解題計劃。我們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題方法,如操作或模擬,畫示意圖或線段圖,列表或摘錄條件,分析綜合法,假設法,轉化法等,這些解題方法能使隱蔽關系明朗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