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桂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普陀 200062)
淺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增進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價值
陳正桂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普陀 200062)
國家認同是維護國家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的重要基礎,現(xiàn)代國家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公民對自己國家的認同。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國家認同卻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原因之一便是核心價值觀的缺失,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以后,其目標是促進公民包括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為大學生國家認同提供了思想基礎,為處理大學生尤其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提供了行動指南。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國家認同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升,全世界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注視著這個東方大國,不少外國人通過各種途徑到中國學習、工作甚至生活,大部分年輕的大學生們也為國家的發(fā)展感到由衷地驕傲和自豪,似乎一下子揚眉吐氣了。從國內(nèi)歷史的縱向發(fā)展來看,我們改革開放后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精神需求也不斷得到滿足,社會的良好秩序也在日益構建和好轉。中國的發(fā)展在國際國內(nèi)都得到了廣泛認可,在這樣的背景下,卻仍然存在一部分大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不強、信仰缺失的狀況,大學生作為當代青年中的優(yōu)秀群體,是推動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學生的國家認同觀影響到中國的發(fā)展前途,而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現(xiàn)狀并不樂觀,這種現(xiàn)象引起不少專家、學者的思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家的強盛并沒有必然帶來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的直接提升,原因究竟何在?通過何種方式可以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適應時代的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缺位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而今我們已經(jīng)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影響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即是本文探討的主題。
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國際地位也有了大幅提升。人們生活在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度,我們也常常為自己國家取得的卓越成就而驕傲和自豪。與此同時,隨著國門的打開,各種西方思潮不斷涌入,處于轉型發(fā)展時期的社會,各種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貧富差距、貪污腐敗、環(huán)境污染、信仰缺失、民族矛盾等,各種新情況、新現(xiàn)象、新問題的產(chǎn)生,導致了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其中有主流的價值觀,也有非主流的價值觀;有積極的價值觀,也有消極的價值觀;有正確的價值觀,也有錯誤的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之間有交融,但也有矛盾,比較嚴重的情況是價值觀的混亂,如果不加以引導,可能會導致黑白不分,是非不明,善惡不辨。加之西方國家采取的各種方式,使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信奉和推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價值觀,產(chǎn)生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價值觀的認同,這種現(xiàn)象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就價值觀而言,因為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長久的歷史積淀,每一個社會階段都有其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核心價值觀,無論是被古代人們推崇和現(xiàn)代人們繼承的孔孟之道,還是指導國家長久發(fā)展的儒家倫理思想,以及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都具有引領思潮、凝聚共識、團結力量等積極作用。在當今國際國內(nèi)新的形勢下,價值多元,思想多樣,為了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xiàn)中國夢,我們必須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引領各種社會思潮,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安全,增強國家認同。國家認同是國家穩(wěn)定、團結、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任何國家的統(tǒng)治都需要得到本國公民的認同,如果沒有本國公民的廣泛認同,國家就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出現(xiàn)各種危及國家安定團結、和諧發(fā)展的不利因素,甚至是暴力反抗和沖突,最終導致國家統(tǒng)治的失敗。國家認同首先要求國家政治統(tǒng)治的合法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公民對共同體價值觀的認同,這也是國家認同的核心要素。
我國在近幾十年的發(fā)展中,經(jīng)濟發(fā)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但是在價值觀領域,卻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如價值缺失、價值危機、價值錯位、價值真空、價值混亂等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一方面導致人們精神迷茫,思想混亂,無所適從,嚴重影響了社會正常秩序,另一方面也導致人們自我認同和自我歸屬茫然,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從而危及到國家認同和社會穩(wěn)定,所以,在新的社會背景和當前形勢下,社會中很多不良現(xiàn)象和國家認同危機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核心價值觀的危機,為了維護社會穩(wěn)定、強化國家認同就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家認同之間的辯證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和倡導,明確了我國的各項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的制定等國家行為都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原則,從而化解了當今我國價值觀領域的危機,解決了人們思想領域的一些困惑和迷茫,涵蓋了家庭、社會、國家與國際社會等多個層面,能有效處理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政府之間、公民與社會之間,尤其是公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人們有了價值判斷和選擇的標準,能夠更好地使公民認識和了解我國的政治制度、政治體系和社會秩序,在深刻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認同和接受。公民對國家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等的認同就是對該國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因為國家的任何法律、制度、政策、措施都是某種價值觀的體現(xiàn)。通過價值判斷而選擇的對國家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的支持和認同,會自覺轉化為政治認同和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危機的出現(xiàn),某種程度就是價值觀危機的政治呈現(xiàn)。比如中國近年來出現(xiàn)的一些貪腐問題,政府誠信的缺失已經(jīng)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大大影響了公民的國家認同。貪腐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很多,有制度問題,有法律問題,但具體到每個官員來說,就是價值觀問題,“當官發(fā)財”“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以廉為恥,以貪為榮”,官員持有這樣的想法,是徹徹底底的價值觀扭曲,是一種個人本位的人生價值觀,是一種享樂主義人生價值觀,是一種權力崇拜的人生價值觀,是一種金錢至上的人生價值觀。價值觀是根植于人的內(nèi)心的,影響人們對人生理想、社會關系、生活目標、價值追求、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所以最可怕的貪污腐敗,就是社會價值觀的腐蝕墮落。缺乏正確的價值觀是貪污腐敗產(chǎn)生的主觀認知因素。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希望廣大公民包括大學生學習、認同、忠誠并踐行這些價值觀,支持社會公義,增強政府誠信,從而提高公民的政治認同度,最終增強公民的國家認同。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傳統(tǒng),“忠”“孝”“節(jié)”“義”曾經(jīng)作為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深深根植于老百姓的思想和行動之中,維護了封建社會幾千年的統(tǒng)治與發(fā)展。隨著西方船堅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社會很快分崩離析,經(jīng)過上百年的浴血奮戰(zhàn),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人民最終站起來了。在滿目瘡痍、一片廢墟上建立起新國家,解決人民的衣、食、住、行需要成了很長時間的主要任務,適合國家新的形勢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核心價值觀”卻未能建立,導致人們價值取向多元,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甚至影響人們對國家的歸屬和認同。因為一個團結的、穩(wěn)定的、有序的、和諧的、發(fā)展的國家,總是與這個國家共同認知的價值趨同,有著共同的價值觀。
就國家認同的內(nèi)在追求而言,本身也包含一種價值觀的認同,它既涵蓋了公民在國家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又包括了國家本身的價值尺度和準則。因為國家認同的內(nèi)容無論有多少種不同維度的劃分,但是都包含有政治認同、歷史認同、文化認同等方面,而這些方面的認同本身就是價值觀念,價值觀的屬性蘊含其中,對國家這個共同體的價值認同是國家認同的核心要義,屬于價值層面的建構范疇。任何國家為了強化公民的國家認同,都會極力建構和培育一種適合本國國情的核心價值觀。在國家認同感培養(yǎng)的過程中,價值觀的指導和支撐是極其重要的。價值觀作為一種隱性的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取向和行為選擇。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都會形成一定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有主流的、也有非主流的,在這些價值觀中處于主導和支配地位的價值觀,引領和統(tǒng)率著其他處于從屬地位的價值觀念,“是一種社會制度和社會公民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則,體現(xiàn)著這個國家或社會所特有的文化精神追求和基本價值理念”[1],這種價值觀就是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作為一個社會各種價值觀中最為普遍性的價值觀念,具有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促進民族團結、強化國家認同的功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當今中國居于核心和統(tǒng)領地位的價值觀,涵蓋了國家建設目標,社會發(fā)展圖景和個人生活理想,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導力。
隨著國際國內(nèi)形勢的變化,隨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變化,中國的社會價值觀不斷在變化,價值觀的不穩(wěn)定性和多元性影響大學生個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國家認同作為大學生的最高集體認同,需要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這種選擇不僅事關大學生個人的發(fā)展,更事關民族和國家的團結、穩(wěn)定和發(fā)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在社會的轉型發(fā)展中,在西方價值觀的沖擊中,大學生的國家認同面臨中新的挑戰(zhàn)甚至是危機。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弘揚主流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復興中國精神,促進公民包括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個人價值觀與集體價值觀,同時也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道德、生態(tài)等方面的內(nèi)容,是一種科學的價值觀,成為社會其他價值觀的引領和航向,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核心意識形態(tài),為大學生國家認同提供了價值旨歸。
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說,大學生對自己國家的身份應該有什么樣大致相似的想象、認識和期待?大學生為什么要認同自己的國家?要認同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如何去建構一個這樣的國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出了很好的答案:從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國家價值標準來講,就是追求日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xiàn)代化國家,強大的國家是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宏觀后盾依托;就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社會價值標準來講,就是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2],團結、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是大學生國家認同的中觀社會支撐;就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個人價值標準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應追求做一個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中國人,良好的公民素質(zhì)是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微觀人際氛圍。當大學生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認可和接受了國家主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國家認同就由物質(zhì)、條件、環(huán)境等外在認同轉向了具有普遍性的心理層面的價值認同,從情感認同上升到理性認同,這種認同也包含了大學生對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諸方面的認同,凝聚了人們的共同信念,體現(xiàn)了社會的共同理想。從這個意義上說,價值認同決定國家認同。所以,提升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必須把它放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野中加以解讀和把握,不可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念和思想基礎。
國家認同作為價值層面建構范疇,要真正對公民與國家發(fā)揮應有的指導與凝聚作用,國家認同就不能只是一種口號,也不能只是一種觀念,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它最終應是一種行為選擇。把大學生國家認同落實到行動之中,是國家認同的最終落腳點,體現(xiàn)對國家共同體認同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力量。國家認同從理論走向實踐,實際上是從價值認識到價值判斷,再到價值選擇,最后做出行為選擇,而這種價值選擇,是在正確價值觀指導下實現(xiàn)的。對于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國家認同來說,就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實現(xiàn)的?!爱攤€人深信習俗、規(guī)則和法律是正當?shù)臅r候,他們也會服從于它們”[3]??梢娫趪艺J同方面,核心價值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當今中國,大學生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是學者們一直關心和探討的問題,就是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問題。在單一的民族國家里,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是一致的,而我們是多民族國家,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存在著不一致的地方。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習俗、語言、宗教,民族認同正是基于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習俗、語言、宗教等自我特征的認同[4],這種認同的核心是民族價值觀的認同,凝聚為本民族的一種內(nèi)聚力,當本民族的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會竭力捍衛(wèi)本民族的利益,一旦強化民族認同,就會弱化國家認同,而一旦強化國家認同,可能會弱化民族認同,兩者之間存在矛盾和斗爭的一面。在當今中國,由于各個地區(qū)之間社會發(fā)展不平衡,各民族之間資源分配也不均衡,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從而導致不同民族的大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和追求也不相同,加之各種干擾勢力的存在,各個民族本來存在的一些差異被過分夸大,似乎民族的發(fā)展和國家的發(fā)展是對立的、敵對的,出現(xiàn)了一些破壞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從而削弱了大學生國家認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大學生是少數(shù)民族中文化素質(zhì)最高的一個群體,他們對國家認同與否,能否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不僅僅關系到他們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也關系到他們所處民族的發(fā)展與繁榮,更關系到國家的安定與團結。什么樣的價值觀能統(tǒng)領各個民族的思想并成為行動指南,是黨和國家一直思考的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超越各民族個別利益的共同價值觀,所凝練的國家建設目標、社會理想圖景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期盼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為了各民族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各民族大學生認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會超越各民族地域、語言、習俗、宗教等方面的差異,消除彼此的隔閡,達成共識,共同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統(tǒng)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國家、民族和個人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是各族人民實現(xiàn)共同奮斗目標的指南針,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建設,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高層次,統(tǒng)領著其他兩個層次的價值觀,全國各民族人民對這一價值標準的認同,也是國家認同的最高價值目標。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社會,一致的社會理想、生活愿景和奮斗目標是各民族團結、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各民族人民就會自然想到一起,走到一起,從而實現(xiàn)民族大團結。大學生在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礎上,各民族大學生不僅會有民族認同,也自然會進一步產(chǎn)生對政治的認同,對各族人民的認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對國家的認同。
[1]韓振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nèi)涵與重大意義[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2).
[2]侯惠鑌.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性研究[D].燕山大學,2015.
[3][美]道格拉斯·C·諾思.經(jīng)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陳郁,羅華平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12.
[4]肖承罡.論增強中華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現(xiàn)實意義[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2).
(責任編輯:許 燁)
10.3969/j.issn.1009-2293.2017.04.022
G412
A
1009-2293(2017)04-0077-04
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香港地區(qū)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影響因素及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6YJA710003)的階段性成果。
陳正桂,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