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什么?是點橫撇捺,是寶蓋頭下一個“子”字。從表面上看,這兩個字就是筆畫、偏旁的組合。可是,往深處看,遠不止這些?!拔摹弊畛跏且粋€胸口有紋身的人的樣子,其本義是紋身,是指在身上刺花紋圖案,后來表示花紋,再引申為文字的“文”,因為最初的文字——象形字就是一幅畫?!白帧笔菍毶w頭下一個“子”,表示在房子里面生孩子。在房子里面生孩子與文字的“字”有何聯(lián)系呢?原來,“文”是一幅畫,當畫一幅畫不足以表達意思時,古人就將兩幅畫、三幅畫乃至多幅畫組合在一起,來表達更為豐富的意思,比如“人”是一幅人形的畫,“從”就是兩個“人”合在一起的畫,“眾”是三個“人”合在一起的畫?!昂隙娜哪酥炼鄶?shù)文為字”,“字”就是這樣像生孩子似的繁衍出來。由此可見,“字”是通過形象和形象的疊加組合形成的,在形象的疊加組合中抽象、符號化,從而生發(fā)出無窮的意思。
像這樣通過形象和形象的疊加組合來表情達意,就是漢字、也是漢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獨特方式,字與字的疊加組合構成詞,詞與詞的疊加組合構成句,“字”如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里的“一”。倘真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自覺守護好“識字寫字”在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中的這塊“第一礎石”,真正落實《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的“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從而徹底摒棄視識字寫字為“那只是低年級的事”“語文教學的小兒科”等錯誤認識。
漢字識寫,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生長來講,不僅是起點和基礎,而且具有根性價值。這種根性價值的彰顯,有待于識字教學超越工具性、走向育人性,引導學生在識字中喜愛識字、學會識字和主動識字;能因從識字中品嘗到的語文學習“第一口甜甜的味道”,形成從學習漢字到學習語文的多元正向遷移。而實現(xiàn)這種超越的識字教學,必不是那種習以為常的以機械物理的方式,帶領學生僅僅止步于掌握考試所需的漢字的音形義;而應是善于循著每一個文字音韻、構形和表義的特點和機理,以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帶領他們在掌握漢字音形義的過程中,適時、適度、適切地感知和體悟漢字蘊含著的文化價值、審美意趣和思維方式等。
近年來,南京小語同行們在倡導“像斯霞老師那樣教語文”,聚焦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識字教學改革研究,就是想在傳承“隨課文識字”經(jīng)驗中,以回歸的方式實現(xiàn)我們期待的超越。我們欣喜地看到,一些教師正在創(chuàng)生著那種抵達漢字深處的教學;我們清晰地發(fā)現(xiàn),那樣的教學,需要教師不僅懂得怎么教,而且必須具備關于漢字和兒童的良好素養(yǎng);我們也深切地感到,面對著在漢字深處的迷惘與渴望,不少語文教師在專業(yè)責任驅動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一場關于漢字的“集體補課”。的確,遵循字理、基于兒童的識字特點和規(guī)律,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學的教育性。
今天,我們在小語教改的語境中共同守望漢字,就是要堅持并夯實識字寫字教學這個“第一基礎”,就是要堅守并弘揚漢字育人的“第一價值”,就是要加快并有效地補齊語文教師漢字素養(yǎng)這個“第一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