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華
【適用話題】親情 孤獨 財富與孝順 回報的方式
1.
早上我開車行駛在路上,車載收音機里傳來這樣一條消息:一位63歲的母親在朋友圈公開征集一名“女兒”,年齡19~24歲,如果陪她去三亞旅游,她不但愿意負擔(dān)全部的旅游費用,并且贈送iPhone7手機一部。
據(jù)這位母親介紹,她的老公喜歡旅游,和團隊遠足出去多天,唯一的女兒在加拿大定居。她想去旅游,沒有伴兒,才發(fā)朋友圈求陪。很快這條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了!
我從這位母親的身上看到了目前一部分老人的生活現(xiàn)狀。他們大都有著良好的工作,經(jīng)濟狀況不錯,有的剛剛退休。子女工作在外地,自己的交際圈不大,或者沒有癡迷的愛好,這時就會感到深深的孤單。
滿目的孤獨似瘋長的野草,只好用金錢來換取短暫的陪伴。這個母親不知有沒有屏蔽親人的朋友圈,否則她遠在加國的女兒看到母親在朋友圈里曬出征女兒的心愿,不知作何感想。
2.
陸姨的姑娘七寶是個勵志妞。出國留學(xué),找的是外籍老公,拿著高薪,定居海外,夫妻倆二人年薪數(shù)百萬之巨,在海外屬于精英階層,開豪車,住別墅。還給父母在武漢的湯遜湖買了別墅……簡直就把身邊那些在家門口混飯吃的同齡人秒成了渣子。
那些年,精英七寶是我們的頭號公敵。我們一個個在她的光環(huán)下黯然失色,我們拼盡一生也無法逾越她。我們不想仰視,也無法直視。她的消息源源不斷地傳回來。
后來,她生了孩子,又到美國定居,女兒小七很漂亮,才四歲,已經(jīng)會說包括漢語、英語、武漢話在內(nèi)的幾種語言。聽說,小小年紀已經(jīng)跑過北歐圈的好多國家。見識甩我家沒出過市的康哥十八條街。說實話,我們對于北歐那些美得像童話的城鎮(zhèn)的認識,都來自于陸姨。
逢年過節(jié),陸姨會把親戚請到她的別墅。一大桌親戚圍坐,吃喝玩。以前的畫風(fēng)是大家集體羨慕陸姨,羨慕大別墅,羨慕爭氣的七寶。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畫風(fēng)一轉(zhuǎn),陸姨開始羨慕她的老姊妹:你們兒孫圍繞身邊,我永遠只能通過sky軟件才聽得到女兒的聲音,通過視頻看到小外甥女的模樣。哪天年老體弱時,誰來攙扶我?
3.
什么時候親情成了一輪仰望卻無法企及的明月光?
什么時候親情成了一只握在手里卻遠到收不了線的紙鳶?
別讓親情成了一盞等不到夜歸人的路燈。
別讓親情成了我們緊緊偎依的舊照片兒。
今天,物質(zhì)豐富了,但不知什么時候,孤獨卻如影隨形。
巴爾扎克說:在各種孤獨中,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生死注定煙消云散,有誰來讀孤獨感?
我,什么都好,就是,你不在身邊。
【素材分析】陸姨住在豪華大別墅里,卻羨慕比不上她富裕但兒孫繞膝的老姊妹。父母最期盼的不是金錢和物質(zhì),而是子女的陪伴、情感的關(guān)懷。不少人以為,只要在物質(zhì)上滿足了父母的需求,便是對老人最大的孝敬了。殊不知,父母最大的心愿是多看看子女,多和他們嘮嘮嗑。作為子女,陪伴父母是對傳統(tǒng)美德的忠實繼承,也是最實在、最真切、最溫暖的孝敬。
【速用名言】
1.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明末清初理學(xué)家、教育家 朱柏廬
2.孝子之養(yǎng)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禮記》
(特約教師 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