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芹
一、“真問題”下的深掘創(chuàng)新
“深度學習”的真課堂離不開“真問題”的引領。所謂“真問題”,不是學生一眼就能從書本內容中找到答案的、停留于知識層面的問題,也不是教者脫離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求,看似“深不可測”的故弄玄虛?!罢鎲栴}”必須直指教學目標達成的方向,引領學生打開思維大門,從關注文字表面深入角色內心世界,自學、自悟、體味深度主題,達到恍然大悟、水到渠成之效。
教學《小鷹學飛》一文,在學完前兩次飛行后,讀到最后一次飛行時,我設置疑問:為什么第三次飛行后,老鷹對小鷹說:“孩子,你往上看!”而不直接像前兩次那樣告訴它“飛得只在白云的下面,還不算會飛”?
這個問題,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
師:“你往上看!”老鷹是想告訴小鷹什么呢?
生:你的飛行還沒有終止,白云上空還有幾只鷹在盤旋呢!
生:是想告訴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師:說得真好,孩子們,你認為藍天有高度嗎?
生:沒有高度,原來鷹媽媽就是想告訴孩子向上飛行是沒有高度的呀。
生:老師,我想到了一個成語——學無止境。
師:孩子們,說得太棒了,學習知識其實就跟小鷹學習本領是一樣的道理??!
(第一層意思學生已經完全領悟,達成教參上設定的教學目標)
師:老鷹除了要告訴小鷹這樣的道理之外,它還想表達什么呢?仔細讀小鷹第三次學飛行的句子。“小鷹鼓起勁,拼命向上飛……小鷹急促地喘著氣……”你覺得小鷹此時是怎樣學飛行的呢?
生:已經竭盡全力了。
生:它筋疲力盡了。
師:是啊,孩子們,如果此時鷹媽媽再和前兩次一樣否定小鷹,會出現怎樣的后果呢?
生:小鷹很可能討厭學飛行了。
生:也許小鷹永遠只能飛到白云下面,沒有進步了。
師:媽媽的一句話:孩子,你往上看!帶給小鷹的是什么呢?
生:是繼續(xù)飛行的力量。
生:是勇氣。它在鼓勵孩子,給它信心。
師:說得太好了,孩子們,老鷹是多么了解孩子的心思啊!在小鷹最需要幫助、鼓勵和關懷的時候,它沒有直接否定,而是點燃了孩子向上努力的信心。
生:相信有這樣的媽媽陪伴,小鷹一定會成為飛行之王的,一定會不斷朝著藍天最高處飛去。
生:永不停歇。
生:學無止境。
…………
如此精彩的深度學習,來源于教師對關鍵問題設置的巧妙,它直接而明晰地指向文本最深處,讓學生學會理性剖析和深度思考。這就需要教師厚實的教研功力和智慧的層層引領,相信在思維的獨辟蹊徑處,一定會收獲孩子們創(chuàng)造的意想不到的驚喜,讓“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
二、“真質疑”下的批判求異
“深度學習”注重學習的批判理解。
《青蛙看海》一課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講述的是小青蛙在伙伴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終于看到大海的故事。教學最后,我總結道:“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實現夢想。”(教參上的答案)同時,我在黑板上板書:有志者事竟成?!昂⒆觽?,結合青蛙實現夢想的經歷,你同意這句名言表達的意思嗎?”“誰能提出比老師更精彩的見解?”
(學生默讀思考后,在小組內展開激烈地辯駁,十幾分鐘后——)
生:我同意。青蛙就是“有志者”,它的志向就是能看見大海,為此它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我認為:只要有夢想,并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會實現。
生:我也同意。有句名言叫作“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生:我不同意。這名言太過強調青蛙自身的作用了,而它如果沒有小松鼠的幫助和陪伴,根本無法登上山頂,實現夢想。所以青蛙能看到大海,是因為小松鼠的指導。
生:說得對,在青蛙失望、難過的時候是小松鼠給了它信心,告訴它要學會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往上跳一小級臺階這樣的方法,使得小青蛙重新獲得了力量和信心。所以它最終成功,我也認為小松鼠的作用大。
生:小松鼠像引領它的老師。
…………
師:同意他觀點的,給予他熱烈的掌聲。再讀課文里的角色,還有質疑者嗎?
(3分鐘左右,有學生舉手——)
生:我不同意,他們說得還不完全正確,大家忽略了“蒼鷹”的作用,雖然文中描述它的字數不多,但是它非常重要。
師:大家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小組討論一下,要求說清楚觀點和理由。
生:我認為他說得對,因為是蒼鷹告訴小青蛙:“要想看到大海,必須登上前面那座山?!彼嬖V了青蛙大海的位置。
…………
師:孩子們,說得太好了!一個人沒有目標的指引,沒有方向,只會盲目用力,像只無頭蒼蠅,就算再怎么努力也不一定會實現夢想的。所以,小青蛙看到大海,蒼鷹的作用也必不可少呢!
“讓兒童站在課堂的正中央。”就是要鼓勵學生敢于挑戰(zhàn)教科書上的“標準答案”,敢于質疑“千古名言”,用自己獨特的視角領悟文本意蘊?!吧疃葘W習”就是一種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展為目的的學習,要求學習者在理解事物的基礎上善于質疑辨析,在質疑辨析中加深對深層知識和復雜概念的理解。在此片段中,學生通過不斷地“真質疑”,“疑”出個性獨特的閱讀感受,在“真辯駁”中,“辯”出創(chuàng)造性的真知灼見。如此,深度學習已悄然發(fā)生。
三、“真活動”下的課程統(tǒng)整
“深度學習”強調學習內容的有機整合。學習內容的整合包括內容本身的整合和學習過程的整合。其中內容本身的整合是指多種知識和信息間的連接,包括多學科知識融合及新舊知識聯系。深度學習提倡將新概念與已知概念和原理聯系起來,整合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引起對新知識信息的理解、長期保持及遷移應用。
深度學習可以以同一主題為背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強調跨學科的整合、教師之間的協(xié)同教學,讓學生用整個身體來學習,讓學習和生活發(fā)生鏈接,這就是“全課程”理念。筆者有幸在學校國標課程校本化的前提下,作了以下嘗試。
我在教學《春筍》一文時就設置了名為“小春筍·大樂趣”的系列實踐活動。
1.看春筍:觀察、探究春筍的形態(tài)、特征和習性。2.摸春筍:每人帶一個春筍,用手觸摸深褐色的外衣,再試著剝一剝筍衣,一層一層揭開并感受筍肉的白嫩細滑。3.吃春筍:與家長一起制作“春筍美食”。4.畫春筍:孩子和家長一起創(chuàng)作《春筍寶寶生長記》的繪本。4.唱春筍:“叮咚叮咚,春雨彈起了豎琴,琴聲中春筍破土而出……”班級里開展了學唱《春筍》的活動,孩子們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感受春筍的活潑,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以上教學實踐就圍繞“春筍”這一主題,融合了語文、科學、美術、美食、音樂等多學科,給孩子生活化、游戲化的學習體驗。學生在與春筍的親密接觸中,體會到了春筍的精神品格,這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所無法企及的。在鮮活靈動的實踐活動中,學生與生活發(fā)生鏈接,讓“深度學習”在課程統(tǒng)整中真正發(fā)生,從而逐步實現“全課程”的“全人”教育。
“深度學習”需要“真實的課堂”:設置“真問題”,引領學生思維走向文本深處;激發(fā)“真質疑”,學會批判,敢于挑戰(zhàn),鼓勵獨特與個性創(chuàng)新;開展“真活動”,通過研發(fā)課程整合體系,開展系列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習變成豐富多彩的游戲化生活。讓教學從兒童出發(fā),再回到兒童本身。如此,真正的“深度學習”,才可以讓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得以旺盛地、蓬勃地、自由地四處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