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劉清泉,徐崇松
(漯河市中心醫(yī)院普外二科,河南 漯河 462000)
結腸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及病死率,相關數據統(tǒng)計,在我國,結腸癌死亡患者女性占惡性腫瘤死亡的第6位,男性居第5位,加之近年受社會環(huán)境、生活方式改變等影響,結腸癌發(fā)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已對國民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引起臨床足夠重視[1-2]。目前,外科手術仍是臨床根治結腸癌的首選方案,但結腸癌根治術切除范圍廣,傳統(tǒng)開腹手術對機體損傷相對較大,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fā)癥多,不利于患者術后早期康復。隨微創(chuàng)外科理念普及與腔鏡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因具手術創(chuàng)傷輕、術后并發(fā)癥少等顯著優(yōu)勢,逐漸成為結腸癌治療的重要術式之一[3]。本研究采用對照研究的方法,探討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對結腸癌患者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機體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4例結腸癌患者,其中男41例,女33例,年齡31~72(48.69±14.82)歲。選取標準:1)均符合結腸癌相關診斷標準[4];2)臨床分期均為期Ⅰ~Ⅲa期;3)知曉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排除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不全或無法耐受手術者。根據不同術式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37例。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協(xié)會審核同意。
1.2 方法 1)觀察組行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行氣管插管全麻,于左、右上腹部穿刺分別置入5 mm Trocar,再于臍下兩側腹部穿刺置入10 mm Trocar,常規(guī)建立CO2氣腹,置入手術操作器械;確認回結腸動脈投影位置,并于此處將腸系膜切開,腫瘤位置確認后將病變腸段對應腸系膜組織予以分離,清掃動脈走行淋巴結,結扎血管;對腸系膜前、后葉進行分離,并清掃中間組淋巴結;確認腸系膜上靜脈,并將結腸中動脈向上游離,對相應的中央淋巴結進行清掃;最后對腸段對應韌帶進行分離并將其切斷,切除腸段,使用吻合器行腸段端端吻合術;術畢清洗術腔,依次關閉手術操作孔,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處理;2)對照組行開腹結腸癌根治術:行氣管插管全麻,于腹正中作一切口,逐層切開腹壁皮膚、皮下組織進入腹腔;直視下對腹腔進行詳細探查,其余手術操作方法同觀察組;術畢以生理鹽水清理術腔,逐層縫合創(chuàng)口,術后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處理。
1.3 觀察指標 1)統(tǒng)計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目等手術一般情況;2)分別于手術前后抽取患者靜脈血3 mL,離心后送檢,丙二醇(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均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3)統(tǒng)計2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2.1 2組手術一般情況比較 2組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目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一般情況比較
2.2 2組手術前、后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 手術前,2組MDA、SOD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手術后,2組MDA均有所上升、SOD均有所下降,但觀察組變化幅度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前、后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
注:手術前,觀察組與對照組MDA水平比較,t=0.643,P>0.05;SOD水平比較,t=0.586,P>0.05;手術后,觀察組與對照組MDA水平比較,t=9.090,P<0.05;SOD水平比較,t=4.922,P<0.05
2.3 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41%(2/37),低于對照組的21.62%(8/3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n(%)
結腸癌是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的常見惡性腫瘤疾病,男性患者居多,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腹痛、腹部不適、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近年受多種因素影響,該病發(fā)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且發(fā)病年齡日趨年輕化,對國民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的同時,亦致使其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加重家庭、社會經濟負擔,其防治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5]。
目前,手術仍是惟一能夠使結腸癌患者獲得痊愈的根治方法,其中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因具創(chuàng)傷輕、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微創(chuàng)優(yōu)勢,逐漸成為臨床治療根治結腸癌的標準術式,并取得顯著效果,得到廣泛認可與支持[6]。白洪祥等[7]提出,給予結腸癌患者腹腔鏡下根治術治療,有利于提高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效率、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較高安全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及淋巴結清掃數目與對照組相當,但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采用4孔操作法,在腹腔鏡輔助下進行手術操作,使手術切口最大程度縮小,避免了開腹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嚴重創(chuàng)傷,進而有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不僅確保了手術順利進行,對減少術后感染等并發(fā)癥亦具有重要意義,充分佐證了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治療結腸癌的有效性與可行性。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觀察組MDA、SOD水平較術前變化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MDA、SOD是反映機體氧化應激反應程度的重要指標,MDA是脂質過氧化的重要產物之一,其水平高低可對體內活性氧濃度及脂質過氧化損傷進行敏感與準確反映,該物質可引起核酸、脂質與各種蛋白發(fā)生交聯(lián),進一步致使細胞發(fā)生突變死亡;SOD是源于生命體的一種活性物質,廣泛存在于生物體各組織中,能夠有效消除生物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害物質,是氧自由基的自然天敵,其對氧自由基造成的細胞損害具有阻斷與對抗作用,并能及時修復受損細胞。研究[8]發(fā)現,氧化應激是體內氧化與抗氧化作用失衡的一種表現,多在機體遭受損傷或各種有害刺激時產生。本研究中,2組患者術后MDA、SOD水平較術前均有所改變,但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任何手術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性應激源,均會使患者處于氧化應激反應狀態(tài),但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對患者造成的損傷相對較小,故所致機體氧化應激反應較輕。
綜上所述,給予結腸癌患者腹腔鏡下根治術治療,淋巴結清掃數目與開腹手術相當,但有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機體氧化應激反應,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
[1] 李敏捷,黃靖豪,林健清.瑞芬太尼對老年結腸癌根治術患者細胞角蛋白20 mRNA、γ-干擾素、白細胞介素-10及T淋巴亞群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9):4845-4844.
[2] 董文靜,宮滿成,蕭劍軍,等.低劑量氟尿嘧啶犬期持續(xù)靜脈滴注治療晚期結腸癌48例[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6,29(6):483-485.
[3] 莫波,馬娟,郝志楠,等.結腸癌應用腹腔鏡以及開腹手術治療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比較[J].中國內鏡雜志,2016,22(6):24-26.
[4] 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402-406.
[5] 閆軍,李亮,陳曦.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與開腹手術近期療效及對機體免疫的影響[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6,19(8):592-595.
[6] 李亞軍,郭強,宋海良,等.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對老年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及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6,19(5):403-404.
[7] 白洪祥,劉現立.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安全性及對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4):4039-4040.
[8] 朱興.開腹與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前后患者ET、NO、IL-6和CRP的變化[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4,20(4):49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