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華+丁飛
【摘 要】“未來教室”中的新技術、新設備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活力和趣味。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今天,課堂教學需要營造師生、生生互動交流頻繁的氛圍,而多媒體技術的互動性將有助于這一目標的達成。蘇州市草橋?qū)嶒炛袑W的李莜老師在“未來教室”開設的一堂歷史課較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多媒體;互動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1-0059-02
【作者簡介】1.周云華,江蘇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江蘇常熟,215500)教研員,高級教師;2.丁飛,江蘇省常熟市梅李中學(江蘇常熟,215500)教師,中級教師。
近日,筆者觀摩了由蘇州市草橋?qū)嶒炛袑W李莜老師在“未來教室”開設的《〈清明上河圖〉賞析》一課。在新設備、新技術的支持下,李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引入了諸多創(chuàng)新設計和獨特構(gòu)思,成功打造出一個充滿生機活力、趣味盎然的歷史新課堂,讓我們?nèi)骖I略了多媒體技術對于歷史教學的巨大促進作用,令人耳目一新。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展示更多樣
相比傳統(tǒng)的教師“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模式,多媒體展示出來的內(nèi)容無疑更加豐富、多樣。依靠多媒體技術,教師能夠更全面地展示出希望學生了解的信息,也能更方便地展示出希望學生探究的問題,而且信息的展示和切換都非常的快捷,利用好多媒體的展示功能,教師不但省時省力,還能順利達到大容量、高密度、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課堂教學要求,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而“未來教室”在這些優(yōu)勢之外,其在細節(jié)方面也有進一步的提升:在寬敞的教室中,左右兩排六張圓桌讓學生分組圍坐,中間寬敞的走道可以讓教師自由地在學生中穿行,這樣的布局營造了一種利于“學生合作探究、師生互動交流”的環(huán)境。喇叭、麥克風等完善的音響系統(tǒng)的設置,讓所有人都能“聽得清”;取代黑板的兩塊巨大觸屏和各小組邊上的獨立觸屏,以及完善的燈光控制系統(tǒng)的設置,讓所有人都能“看得清”。這些設備為打造歷史新課堂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筆者認為,李莜在這一堂課上最大的亮點是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出教師和學生各自的風采,并促進兩者互動交流。例如,李老師將展示的任務交給了多媒體課件,通過多媒體課件,運用圖片、視頻等來對知識進行呈現(xiàn),而她自己轉(zhuǎn)而承擔起了引導學生探究的任務,“驢隊駝的是什么啊”“開封在什么地方呀”“是為什么呀,這有什么不同啊”;承擔起了調(diào)節(jié)學生情緒的任務,“今天同學們都很神氣啊”“大家和美術老師打個招呼”“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承擔起了控制課堂節(jié)奏的任務,“同學們把頭抬起來”“讓我們一起來看視頻”“請同學們看自己邊上的分屏”。
李老師沒有像傳統(tǒng)的課堂上那樣,從教師嘴里滔滔不絕地冒出許多的歷史知識,也沒有留給學生一個匆忙寫黑板的背影,她只是講著簡短的話語,穿梭在學生之中,留給學生的總是充滿自信的笑容,而學生的目光卻總追逐著她。這時的李老師真正地由一位講述者變成了一位組織者、引導者,以自身的魅力和風采感染著學生,吸引著學生的注意。
借助多媒體,學生也能展示自己的風采:在上課前,學生將自己搜集的材料制作成PPT課件,彰顯個性;不少學生還用視頻編輯工具對自己的采訪視頻進行了加工,使其更加美觀生動。學生的行為及過程還是一種展示、提升的過程。在課堂上,當李老師請學生上去做“小老師”時,上臺的學生因為準備充分,底氣十足,運用多媒體展示課件也不用擔心“忘詞”,輕松地向同學展示自己,在展示中收獲成長。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使評價更全面
對學生的歷史學業(yè)進行評價,是歷史課程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激勵學生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的重要手段。良性的評價活動具有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和評價主體多元化的特征。
李老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機會,學生敢于展示自己,就是給他們進行了積極肯定的評價。另外,李老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tǒng)讓學生在觸屏上進行練習,計算機對每名學生的回答做出及時的評判。這種方式,既節(jié)省了校對答案的時間,又避免了學生被教師當眾指出錯誤的尷尬,會減少學生的抵觸、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借助多媒體技術,學生的展示和練習都具有可視性,這也便于學生之間進行評價,好的部分大家一起學習,不足的部分大家一起來改進。
良性的評價活動還應注意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jié)果的全面評價。李老師的課上有一個合作探究的環(huán)節(jié),讓每一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到各組的觸屏上進行答題,其他同學在邊上進行幫助和補充。借助“未來教室”的設備,每一個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都是可視的,每一名學生的答題過程都是可視的,每一組的答題結(jié)果都是可視的,李老師不但看到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還看到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對整個探究過程中的成果和不足有了一個充分的了解,最后做出的評價必然是非常全面客觀的。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使補充更及時
在歷史新課堂中,學生的課堂活動應是一個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探究新問題、不斷獲得新結(jié)論的過程。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保證這一過程的順暢既有利于保證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又能使學生的獲得體驗不斷累積,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因此,教師必須及時補充新的知識以供學生學習,補充新的信息以供學生探究,補充和修正新的結(jié)論以保證學生獲得知識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由于教材中對《清明上河圖》基本信息的介紹比較簡單,李老師就借助多媒體,利用學生自主演示的機會,將《清明上河圖》的作者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繪畫風格等信息補充進去,緊接著又播放《清明上河圖創(chuàng)作過程》的視頻對學生展示的內(nèi)容做進一步的補充,整個過程既流暢又生動形象地補足了學生缺少的基本知識。
在進行問題探究時,對“村柳周圍”這一個場景,李老師先展示了圖片讓學生進行觀察,緊接著提出了“驢隊駝的是什么”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李老師又引入了一段當時的史料,給學生指明探究的方向,最后學生順利地得出“驢隊駝的是薪柴”的答案。正是利用多媒體技術,李老師才能夠?qū)⒏鞣N信息根據(jù)課堂的生成及時地展示出來,從而順暢地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
借助多媒體,還可以及時地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反饋,比如在上述李老師組織的合作探究活動中,一個小組的代表在觸屏上進行操作,其他同學能夠清晰地看到他的解題過程,從而及時地幫助他發(fā)現(xiàn)和改正錯誤,及時地幫助他補充沒有考慮到的地方,真正地做到了合作探究?;顒咏Y(jié)束以后,李老師也能夠就學生上傳的答案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和補充,使學生獲取完整而正確的結(jié)論。
無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還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都表明在歷史新課堂中不應讓教師或?qū)W生單方面“唱獨角戲”。我們要努力營造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交流頻繁的氛圍,“讓思維在碰撞中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而多媒體技術的互動性將方便我們這一目標的達成,讓我們無限接近心目中最理想的歷史新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