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光明 郝桂林
為了驗證新美洲星增產增效作用,為在小麥生產上推廣應用推廣科學依據。潁州區(qū)開展了新美洲星試驗工作,現把試驗示范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位于程集鎮(zhèn)張營村一種糧大戶的承包田內,面積0.67 hm2;大區(qū)示范地塊選擇程集鎮(zhèn)程集居委會一種糧大戶的承包田內,面積3.33 hm2。
1.2 試驗設計
1.2.1 小區(qū)試驗。供試小麥品種為周麥22。共設3個處理,處理1、2面積各0.13 hm2,對照面積為0.07 hm2。處理 1:用新美洲星270 mL加水300 mL拌種子27 kg。播量202.5 kg/hm2,比對照減少10%,基肥施45%小麥配方肥(25-12-8)900 kg/hm2;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120 kg/hm2;分別于拔節(jié)期和揚花期各葉面噴施1次,每次用新美洲星1 800 mL/hm2加水900 kg/hm2噴霧。處理2:基肥施45%小麥配方肥(25-12-8)810 kg/hm2(比對照減少10%),其他同處理1。對照(CK):不拌種,播量225 kg/hm2,施肥同處理1;在處理1、2葉面噴施新美洲星時噴施清水450 kg/hm2。
1.2.2 大區(qū)示范。示范田小麥品種為洛麥23。示范面積3.33 hm2。處理1:用新美洲星50 mL加水50~100 mL拌5 kg種子。播量202.5 kg/hm2(比對照減少10%),基肥施45%小麥配方肥(25-12-8)810 kg/hm2(比對照減少10%);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120 kg/hm2;分別于拔節(jié)期和揚花期各葉面噴施1次,每次用新美洲星1 800 mL/hm2加水900 kg/hm2噴霧。對照(CK):播量225 kg/hm2,基肥施45%小麥配方肥(25-12-8)900 kg/hm2;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120 kg/hm2;在示范田葉面噴施新美洲星時噴施清水450 kg/hm2。收獲時實割測產,統(tǒng)計實際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分別于2012年11月20日、12月20日和2013年4月10日調查小麥出苗率、分蘗與生根、凍害情況(表1)。通過試驗示范各處理同對照的比較可知:試驗示范各處理較對照在出苗率、莖蘗數、次生根數、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過比較可知,試驗處理1小區(qū)出苗率較對照高7.74個百分點,處理2小區(qū)出苗率較對照高3.44個百分點;示范處理比對照高7.61個百分點。
試驗田和示范田的測產和實產調查于小麥收獲前1 d (5月30日)進行。測產時每處理選擇3個有代表性的樣段,每樣段1 m雙行,調查小麥穗數,從根部隨機抓取20個左右麥穗,調查粒數、穗粒數、千粒重(按實際田間取樣烘干折算成13%的水分計算)(表2)。通過調查和考種,試驗田處理1平均實產6 786.75 k/hm2,比對照增產650.4 kg/hm2,增幅達10.60%,產量結構為處理1有效穗數619.95萬穗/hm2,穗粒數30.30粒,千粒重42.5 g,分別比對照增加22.05萬穗/hm2、1.21粒和1 g;試驗處理2平均實產6 703.35 kg/hm2,比對照增產567 kg/hm2,增幅達9.24%,產量結構為有效穗數615.30萬穗/hm2,穗粒數30.16粒,千粒重42.4 g,分別比對照增加17.4萬穗/hm2萬穗、1.07粒和0.9 g;示范處理平均實產7301.25 kg/hm2,比對照增加757.05 kg/hm2,增幅達11.57%,產量結構為有效穗數635.40萬穗/hm2,穗粒數31.66粒,千粒重42.7 g,分別比對照增加26.1萬穗/hm2、1.29粒和1.1 g。
3 結論與討論
從試驗示范效果來看,新美洲星在小麥上的拌種能夠促進出苗,提高出苗率;能夠促進分蘗,增加總莖蘗數;能夠促進次生根的生長,增加次生根數;能夠減輕凍害危害程度;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分別比對照有明顯的提高,產量比對照有大幅度的提高,試驗示范有明顯的效果,可以大面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