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 任翠萍 張 嵐 朱海云
骨肉瘤是兒童和青少年最常見的骨原發(fā)惡性腫瘤,好發(fā)于四肢長骨,起病時多無典型的臨床癥狀。不同病理類型的骨肉瘤惡性程度不同[1],腫瘤對周圍組織的侵犯及病變血供的豐富程度也不一樣,直接決定了患者的治療方案及預后[2]。近年來應用磁共振彌散加權(quán)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觀擴散系數(shù)(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鑒別良惡性骨腫瘤及軟組織腫瘤的報道較多,結(jié)論也不盡相同,而且其在臨床中的應用也逐漸被國內(nèi)外放射科醫(yī)師及骨科醫(yī)師所重視。本研究旨在探討DWI圖像和平均ADC值對于原發(fā)性骨肉瘤惡性程度判定的臨床價值。
本組49例,女14例,男35例,年齡7~72歲,中位年齡16歲。最常見首發(fā)癥狀是疼痛,其中4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所有病例行DWI檢查前均未行放療、化療、手術(shù)或病理穿刺等可能造成影像干擾的措施,兩周內(nèi)經(jīng)活檢或手術(shù)病理證實。參照2013年WHO骨腫瘤分類標準,將所有患者分為高度惡性組34例(骨母細胞型骨肉瘤9例、軟骨母細胞型骨肉瘤9例、纖維母細胞型骨肉瘤11例、表面高度惡性骨肉瘤1例、小細胞惡性骨肉瘤4例)和低度惡性組15例(髓內(nèi)高分化骨肉瘤9例、皮質(zhì)旁骨肉瘤5例、骨膜骨肉瘤1例)。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2.1 常規(guī)MRI平掃:使用德國Siemens3.0T超導MRI掃描儀(Magnetom Trio Tim),序列包括冠狀位T1WI (TR/TE=500ms/20ms)、T2WI(TR/TE=4200ms/100ms)、脂肪抑制T2WI和橫軸位脂肪抑制T2WI(TR/TE=4200ms/100ms),必要時加掃矢狀位脂肪抑制T2WI(TR/TE=4000ms/100ms),F(xiàn)OV 360mm×380mm,層厚=4mm,層數(shù)根據(jù)病變大小而定,以病變?yōu)橹行摹?/p>
2.2 DWI:使用單次激勵平面回波擴散加權(quán)成像(SEEPI-DWI)序列,掃描的中心、層厚、層數(shù)及FOV與橫軸位平掃保持一致。TR/TE:3700/85ms,average=4,彌散敏感系數(shù)(b值)分別取0、400、800、1000、1500s/mm2。
由三名5年以上工作經(jīng)驗的MRI診斷醫(yī)師在不知道患者臨床資料和病理結(jié)果的情況下采用盲法,獨立對圖像進行分析、測量,意見不一致時以兩位醫(yī)師同意的意見為準。利用Siemens Syngo工作站的軟件獲得表觀彌散系數(shù)(ADC)圖,選取ROI得到相應的ADC值(10-3mm2/s)。選擇 ROI應結(jié)合MR平掃及ADC圖,盡量選取病變均勻的實質(zhì)區(qū)域,面積約為30~40mm2,避開鈣化、出血、壞死囊變等區(qū)域。同一病灶的不同b值復制相同的ROI各進行3次重復測量取其平均值,分別用ADC0~400、ADC0~800、ADC0~1000和ADC0~1500來表示。選取鄰近正常骨髓的平均ADC值作為對照。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不同b值的平均ADC值不滿足正態(tài)分布,采用四分位數(shù)間距表示。使用兩個獨立樣本秩和檢驗的方法分析骨肉瘤的平均ADC值。采用Medcalc 12.7.0醫(yī)學統(tǒng)計軟件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由ROC曲線確定高、低惡性骨肉瘤的最佳鑒別閾值及靈敏度和特異度。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圖1 男,21歲,軟骨母細胞型骨肉瘤(高度惡性)。A.矢狀位PDWI壓脂序列,肱骨近端干骺端及肱骨干髓腔呈混雜高信號,邊界清晰,周圍見軟組織腫塊;B~E.分別為b=400、800、1000、1500s/mm2的DWI圖,病變呈不同程度彌散受限高信號,隨b值升高信號逐漸降低。
圖2 女,20歲,骨旁骨肉瘤(低度惡性)。A.冠狀位T1WI,左股骨遠端內(nèi)側(cè)皮質(zhì)旁可見片狀不均勻低信號,病灶邊界尚清,內(nèi)部信號不均;B~E.分別為b=400、800、1000、1500s/mm2的DWI圖,病變內(nèi)部可見片狀稍高信號,隨b值升高信號明顯降低,b=1500時,未見明確彌散受限區(qū)域。
圖3 不同b值下的平均ADC值診斷骨肉瘤惡性程度的ROC曲線。
表1 49例不同惡性程度骨肉瘤病變實質(zhì)區(qū)不同b值下所得平均ADC值的比較 (10-3mm2/s)
以鄰近正常肌肉的DWI信號作為參照,表現(xiàn)為低信號(低于正常肌肉)、等信號(與正常肌肉信號一致)和高信號(高于正常肌肉)。選取所有病灶相同層面、不同b值下、ADC值最穩(wěn)定的DWI圖像,可以發(fā)現(xiàn)同一病灶同一層面病變實質(zhì)區(qū)的DWI信號隨著b值的增大而減低;其中30例表現(xiàn)為明顯高信號(圖1),均為高度惡性骨肉瘤;19例低度惡性骨肉瘤均表現(xiàn)為輕、中度高信號(圖2)。
隨著b值的升高骨肉瘤的平均AD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不同b值下高度惡性組的平均ADC值均低于低度惡性組。統(tǒng)計分析可知,高、低度惡性骨肉瘤的ADC0~400、ADC0~800、ADC0~1000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ADC0~1500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b值分別取400、800、1000、1500 s/mm2時,ADC值鑒別高度惡性組與低度惡性組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ROC curve,AUC)分別為0.754、0.737、0.659和0.605(圖3),最佳鑒別閾值分別為1.018×10-3mm2/s、1.089×10-3mm2/s、1.201×10-3mm2/s和0.957×10-3mm2/s,敏感度分別為65.2%、64.8%、66.3%、55.9%,特異度分別為77.2%、64.8%、64.1%、62.8%,其中,當b=400s/mm2時診斷的準確性最高。
DWI是一種能夠體現(xiàn)腫瘤組織內(nèi)水分子運動的高級功能成像技術(shù),可以從微觀分子水平反應腫瘤細胞的含量,早期識別與組織內(nèi)水分含量相關(guān)的生理學和形態(tài)學改變[3]。ADC值與惡性腫瘤的細胞密度有較高的相關(guān)性,腫瘤細胞生長活躍、排列緊密,導致細胞外間隙明顯減小,因此水分子擴散運動明顯受限,ADC圖信號明顯減低[4-5]。
骨肉瘤最重要的影像特征是瘤骨形成,瘤骨因富含鈣等礦物質(zhì)且?guī)缀醪缓肿?,DWI表現(xiàn)為極低信號,ADC值幾乎等于零[6]。骨肉瘤第二常見的征象是骨質(zhì)破壞,表現(xiàn)為正常骨髓組織被腫瘤組織替代,DWI序列上實性部分(生長活躍部分)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高信號。骨肉瘤病變實質(zhì)區(qū)平均ADC值隨著b值的增高而降低。49例骨肉瘤病灶均表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DWI高信號,而且同一病灶同一層面病變實質(zhì)區(qū)的DWI信號隨著b值的增大而減低。b=1500 s/mm2時,高低度骨肉瘤的平均ADC值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這可能是由于b值越大,彌散程度越強,圖像對彌散表現(xiàn)的越敏感,圖像的信噪比降低,無法獲得穩(wěn)定的ADC值。李彩霞等[7]也認為b值越大,DWI圖像質(zhì)量越差,測得的ADC值也越不穩(wěn)定。馬婉玲[8]通過對16例骨肉瘤的DWI研究發(fā)現(xiàn)腫瘤內(nèi)成骨性成分越多,低信號區(qū)域越大;腫瘤內(nèi)溶骨性成分越多,DWI上高信號區(qū)域越大;分別測定16例骨肉瘤的實性區(qū)、壞死區(qū)及腫瘤骨的平均ADC值,并進行兩兩比較,認為將DWI及ADC值與常規(guī)MR圖像結(jié)合,可判斷腫瘤內(nèi)生長活躍部分所占比例及惡性程度,與本研究部分結(jié)果一致。
關(guān)于表觀彌散系數(shù)值方面,近幾年國內(nèi)多個學者做了相關(guān)的研究。齊滋華[9]通過分析35例肌骨腫瘤的DWI、ADC值及EADC值,認為b=400s/mm2時,DWI圖像清晰且得到的ADC值穩(wěn)定,可用來對鑒別骨轉(zhuǎn)移瘤和良性骨腫瘤,而對良惡性骨腫瘤的鑒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李樹金等[10]通過對軟組織腫瘤的DWI及ADC進行Meta分析,認為b值介于500~700s/mm2之間時鑒別良惡性腫瘤更有價值。袁曉霞[11]通過分析20例骨肉瘤、20例其它惡性骨腫瘤及20例良性骨腫瘤及腫瘤樣變在b取400、600、800s/mm2時的DWI圖像及ADC圖,得出b取600s/mm2時作為骨肉瘤DWI成像的合理取值。王紹武等[12]對50例軟組織腫瘤的DWI表現(xiàn)及ADC圖研究,得出b值取600s/mm2時有助于鑒別軟組織腫瘤的良惡性。李彩霞等[7]通過對61例骨腫瘤及腫瘤樣變進行DWI分析,b值分別取400、800、1000和1500s/mm2,在ADC圖上多次選取ROI獲得不同b值下的平均ADC值,結(jié)果顯示良惡性骨腫瘤及腫瘤樣變的ADC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也有很大重疊,認為b=800s/mm2適合用來鑒別良惡性骨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的準確性最高,ADC可作為鑒別診斷的參考值。莊勛慧[13]對61例肌骨腫瘤進行DWI分析,b值分別取300、600和900s/mm2,結(jié)果顯示b=900s/mm2時診斷效能最大,鑒別良惡性腫瘤的最佳ADC閾值為1.26×10-3mm2/s,其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3.33%和86.67%。本組病例中,以b=400s/mm2時診斷的準確性最高,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65.2%和77.2%。造成不同的學者研究結(jié)果不同的原因可能與選用設(shè)備的廠家、場強和成像序列不同、b值的數(shù)目及數(shù)值不同、研究樣本的差異、ROI的選擇方式不同等因素有關(guān)。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病例樣本量不夠大,而且低度惡性骨肉瘤的例數(shù)相對較少,因此在做統(tǒng)計學分析時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②起初選擇b值時,考慮骨肉瘤屬惡性腫瘤,高b值時也可表現(xiàn)一定程度的彌散受限,因此b值的選擇間隔較大,造成低度惡性骨肉瘤在高b值上的DWI表現(xiàn)差異太小,后續(xù)的研究可以將b值選擇控制在400~800之間小間隔多b值取值。③本組骨肉瘤病理類型較多且特點各不一樣,也不能保證病理取材的部位與DWI觀察的部位一致,因此無法將病理與影像一一對應。因此需擴大樣本量,繼續(xù)探尋最佳b值,對骨肉瘤進行細化、量化和個性化研究,提高DWI對骨肉瘤惡性程度的診斷率。
[1]周寨文,張延偉,韓偉強,等. 不同病理類型骨肉瘤的影像學表現(xiàn)初探. 放射學實踐,2013,28:1160-1163.
[2]朱忠勝,張春林. 骨肉瘤保肢與截肢. 國際骨科學雜志,2012,33:124-125.
[3]Zhang CY, Rong R, Wang XY. Age-related changes of bone marrow of normal adult man 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Chin Med Sci, 2008,23: 162-165.
[4]Koh DM, Collins DJ. Diffusion-weighted MRI in the body: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in oncology. AJR, 2007, 188: 1622-1635.
[5]Baur A, Dietrich O, Reiser M, et al.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of bone marrow: current status. Eur Radiol, 2003, 13: 1699-1708.
[6]Hayashida Y, Yakushiji T, Awai K, et al. Monitoring therapeutic responses of primary bone tumors by diffusion-weighted image: initial results. Eur Radiol, 2006, 16: 2637-2643.
[7]李彩霞,任 仙,任翠萍,等. MR擴散加權(quán)成像鑒別良惡性骨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的價值. 放射學實踐,2012,28:1087-1091.
[8]馬婉玲. 3.0 T磁共振DWI在惡性腫瘤中的應用研究. 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學位論文,2008.
[9]齊滋華. 3T磁共振功能成像對肌骨腫瘤中的應用研究. 山東:山東大學學位論文,2006.
[10]李樹金,吳曉冰,張紹偉,等. 表觀擴散系數(shù)鑒別良惡性軟組織腫瘤價值的Meta分析. 磁共振成像,2012,3:255-259.
[11]袁曉霞. DWI對骨肉瘤診斷價值的初步研究. 山西:山西醫(yī)科大學學位論文,2012.
[12]王紹武,賈飛鴿,張麗娜,等. 軟組織腫瘤MR擴散成像與灌注成像的比較研究.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9,43:136-140.
[13]莊勛慧. 肌骨腫瘤磁共振彌散加權(quán)成像應用研究. 山東:青島大學學位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