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媛
摘 要:人文素養(yǎng)的核心內容主要是指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就是要使學生認識到人生的意義、價值、追求、理想、信念等。高中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將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內在品質。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
國家教育部曾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鑒于高中學生的特性和社會對高中生的要求,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相結合是我們對高中語文教育的一個比較準確的定位。語文教育的“工具性”是著重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生的認識和再認識的學習,這只是揭示了語文的外在作用、外在價值和外在的意義。而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則重視學生精神的培養(yǎng),是學生道德品質和審美情趣的學習,這揭示了語文的內在作用、內在價值和內在的意義。語文的人文性教育,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能力、過程方法,也讓學生實現(xiàn)了自我成長,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生了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
既然這樣,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如何充分去挖掘語文課程的人文化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改進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興趣
新課標的改革已推行了多年并且改革程度不斷深入,課堂教學不再只是單純地傳授枯燥的知識,而是更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在目的上,不再只是讓學生應付考試,而是注重對他們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如何從學生出發(fā),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里的課堂,是新時期老師所面臨的嚴峻的課題。學??梢酝ㄟ^開展讀書活動,營造書香校園來發(fā)展學校的內涵,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方法,也是未來的一種必然被采取的學習模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的最好的辦法,要想讓高中的語文課堂效率提高,單單靠控制課堂紀律、提高學生考試分數(shù)是不能實現(xiàn)的,要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只有學生對自己即將要學的感興趣、充滿了好奇心,才能主動地去接近知識、了解知識、掌握知識,進而學會運用已學到的知識。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使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出彩,一開始上課就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起來。因此在備課的時候,教師應該好好設計自己的課堂導入,只有激起學生的興趣,他們才能以最好的狀態(tài)投入學習中去。課前老師可以結合教學的內容給同學們放一段歌曲、講一個故事或者是放一部電影等,這些都能將學生帶入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去。例如,學習文章《林黛玉進賈府》時,文章中有很多對人物服飾、外貌的描寫,如果是單純的讀課文,學生們可能體會不到這種美,這時候,老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根據(jù)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學生們邊看文字邊看視頻,很快就能將文章中所寫的形成圖片深深地印在腦海中。
2 閱讀文化經典,充實人文知識
文學作品有巨大的魅力,這是許多已經成為文學大師的人所共同認可的。巴金曾說過:“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從文學作品中汲取大量的養(yǎng)料。文學作品用具體的形象打動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較高的境界。優(yōu)秀的作品給了我生活的勇氣,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輝?!苯處熢诮虒W的課余時間要做到與書本做朋友,與大師做朋友,與經典文學作品多交流,這樣可以改變教師陳舊的教學理念,影響教師的教學手段。作家在經典的文學作品中往往透露出一種堅定的對人類未來的美好的信念和對社會的強烈的責任感,大多數(shù)文學作品更傾向于關注弱勢群體。因而,經典作品不但因深刻地反映了時代的矛盾與沖突和創(chuàng)造了真實的形象、完美的藝術形式而具有歷史的認識意義和審美的魅力,還因為作家本身的崇高的理想和情感,使自己筆下的藝術形象,蘊涵一種沖擊讀者心靈的思想力量,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熏陶,也變得崇高起來,內心更加善良和優(yōu)美。這樣的作品產生一種不僅表現(xiàn)民族靈魂,也鑄造民族靈魂的偉大作用。
我們讀屈原的《離騷》,會為詩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面對困難絕不屈服勇敢前進的進取精神所感染。我們讀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縫席上見贈》,會為詩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豁達胸襟所激動,雖然詩人自己屢遭貶謫,但看到新人輩出也令他欣慰。我們讀曹禺的《雷雨》,不僅會對魯侍萍、魯四鳳的悲慘命運產生深深的同情,對周樸園那說不清楚的懺悔也帶有些許的理解。正是在這些偉大的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我們看到了兩種深深的內涵,一種內涵就是他們所要表達的正是他們那個時代所發(fā)生著的,一種則深刻的多,它超越了時代發(fā)展的現(xiàn)狀,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意義,這就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因為它是永遠具鮮活的生命的,可以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進行解釋的。
3 解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時,我們往往會對作品中的人物印象較深刻,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經典文學作品都是小說。僅僅對人物有印象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人物的理解能力,尤其是結合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和自己所處的時代來進行解讀。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是值得任何一個時代的讀者去閱讀的。那些帶著作者感情的人物——比如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許小寒都是民國初年上海病態(tài)社會中極富代表性的人物,他們是特定時期、特定人物的特定心理反映。他們都是有著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的,為我們后人研究那個時代的社會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線索。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萬卷書即使不全部是經典,也會對人們產生較大的影響。我國的現(xiàn)代文學大師如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都是讀了大量世界范圍內的許許多多經典作品的,并將這些經典作品運用于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去,才留下了屬于自己的名篇。對經典作品不但要大致去讀,還要做到細讀精讀。草草瀏覽也會得益,而只有精讀,反復讀多遍,細細體味,才能很好地領會經典作品的精妙所在,特別是要從中學習經典作家的藝術匠心,沒有慢讀細嚼,是很難有所收獲的。當然,讀經典作品的目的不在于模仿,而在從中得到思想與藝術的營養(yǎng),得到創(chuàng)新的啟示。畢竟文學創(chuàng)作的價值不在重復前人,而在超越前人。
語文教材中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有重要作用。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進行提高和塑造,對學生今后和將來的工作、家庭、生活必將會產生極大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