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課堂改革帶來了學生成績和學校名次的提升,但有沒有在關注知識的同時也關注知識帶給學生的人文影響?家長為了保證孩子盡可能多的學習時間,有沒有在大包大攬的過程中使孩子遠離了本應熟悉的生活世界?
很多時候我們抱怨孩子生活能力太差,過于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諒他人,缺乏責任感……殊不知,這些問題的癥結(jié)主要在于孩子缺少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人的成長離不開各類活動,通過參與,個體從中才能體驗到各種情感,培養(yǎng)出意志力,學會與人相處。
在高考競爭壓力的驅(qū)使下,學習的壓力正在逐級下移。家長們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開始便花盡心思提升孩子的學業(yè)能力。本應由孩子自己完成的各項日常生活事務,如小時候的系鞋帶、穿衣服,大些時候的洗衣做飯等家務,都由父母代辦了,家里諸多事件的處理更由大人來完成。一切都是為了提高效率,為了給孩子更多的時間用來學習。但其實,在這樣的包辦代替中,孩子會慢慢失去生活能力,遇事不懂思考,遇人不懂得交際。孩子的生活空間變得異常狹窄,生活能力發(fā)展受到抑制,便經(jīng)常以自我為中心,以滿足自我需要為前提。
家長應該給孩子松松綁,還他一個完整的家庭生活,在家務勞動和家庭建設中讓孩子充分體驗自身的責任擔當,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也有助于增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引領學生去體驗創(chuàng)新思維的方式和樂趣,感受克服困難的艱辛與成就感,感悟人類的智慧和知識進步對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意義。這些對養(yǎng)成孩子的人文關懷意識,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與意志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遠比知識內(nèi)容本身更重要。因此,不要代替學生去思考,不要給予學生現(xiàn)成的、由教師總結(jié)出的“智慧”。要讓學生們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養(yǎng)成持之以恒的動力;在親自體驗中感受“我有能力”的喜悅;在探索知識的價值中養(yǎng)成對社會、對自然的責任感。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尊重孩子的體驗與感悟,還孩子一個完整的生活,給予孩子一個多彩的世界,已經(jīng)迫在眉睫。
【作者系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