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君 吳洋
中關村二小霸凌事件再次將校園暴力話題推上輿論高峰。專家指出,校園暴力、低齡未成年人惡性刑事案件增多,簡單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做法并不可取,應建立專業(yè)少年司法隊伍、引入社工組織、加強心理輔導等多管齊下。
2016年12月中旬以來,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在網上廣泛傳播。文章作者稱,自己是一位母親,兒子是中關村二小的學生,剛剛滿10周歲,在學校遭遇校園欺凌。
近年來,中小學生圍毆、虐待同齡同學,甚至毆打老師的新聞屢見報端,引起社會對校園暴力問題的關注和討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對校園暴力頻發(fā)作出重要批示: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園暴力頻發(fā),不僅傷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
面對不時出現的校園暴力事件,我們不禁要問:用什么遏制校園暴力?
能否調整刑事責任年齡
“怎么會有學生6分鐘被扇了38個耳光?為什么有那么多女孩子對同學施暴,而且去網絡上‘炫暴?校園暴力頻發(fā),我們需要更多的大學,還是更多的監(jiān)獄?”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主任何兵在2016年6月的一次校園暴力研討會上提出這樣的問題。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在發(fā)生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中,14歲至16歲年齡段所占比重逐年提升,至2013年已突破50%,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齡化趨勢。
我國刑法規(guī)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也就是說,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用負刑事責任。
“刑法中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guī)定30多年沒有變化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研究所所長郭開元認為,有的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實施的行為已存在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我原本也堅決反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但調研2015年發(fā)生的湖南邵東縣殺師案時發(fā)現,幾個孩子的作案手法表現出很強的反偵查能力,連偵查人員都誤以為是老手作案?!?/p>
郭開元說,這幾個孩子最后只是被送到工讀學校,沒有其他的手段進行懲罰。
他認為,立法機關應該啟動是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調查。即使不降低,也可以通過其他措施彌補,比如規(guī)定“惡意補足年齡”等例外條款,“對未成年人犯罪要寬容但不縱容”。
何兵不贊同這種做法。他介紹說,美國的未成年人犯罪從9歲起就可以被送進教養(yǎng)所,甚至1997年曾有10多萬名青少年被收容,但這種做法的效果并不好。美國被教養(yǎng)所收容的青少年,出來后5年內重新犯罪率高達77%,“這些孩子基本上終生就在監(jiān)獄里來回”。
何兵在瑞典時了解到,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不會被關進監(jiān)獄。瑞典的監(jiān)獄長告訴他:“孩子需要家庭和社會監(jiān)護,他們犯錯是家庭和社會失職,怎么能懲罰孩子呢?看守所不可能把孩子教好,將來還可能犯更嚴重的罪?!?/p>
何兵認為,是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必須慎重,這不僅是保護未成年人,更是保護社會。
在2016年6月初舉行的“少年司法改革與法律體系完整”研討會上,不少從事未成年人司法研究的專家反對因校園暴力頻發(fā)而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刑事責任年齡的認定不是社會群眾對于極端個案的情緒發(fā)泄窗口,14周歲這一年齡的界定是經過歷史檢驗,符合我國國情的”。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楊興培表示:“目前我國并沒有對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情況作系統(tǒng)統(tǒng)計,只是看到幾個極端案例,不能單純地以偏概全,以此作為修改刑事責任年齡的依據?!?/p>
同時,楊興培提出,刑事責任年齡的修改還涉及刑法的立法技術問題,刑法以14周歲作為未成年人和具有獨立意志成年人的分水嶺?!胺彩菦]有達到14周歲的,我國刑法都認為其沒有獨立意志,作為一種特殊對象保護起來。成年人對他們的侵犯,不管同意與否,都可以判為強奸罪、拐騙兒童罪、猥褻兒童罪等?!?/p>
在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院長、上海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研究會會長姚建龍看來,從社會防衛(wèi)的角度來說,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也是不理性的。“過早讓孩子接受刑法處罰,貼上罪犯的標簽,這種孩子日后更有可能犯更嚴重的罪?!?/p>
但姚建龍認為,對待孩子犯錯誤要有一個底線。“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兩個極端,第一是一罰了之,第二是一放了之,缺乏中間的過渡措施,要用教育性的措施去替代刑罰。簡單地說,就是孩子生的病要用孩子的藥物去治療,不能用成年人的藥物去治療。”
成人社會影響青少年暴力觀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青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藝軍多年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他認為,治理校園暴力首先要在校園內部“依規(guī)治理”,讓學生參與規(guī)則的制定,引入雙方家長交流、懇談會等沖突解決方式;或者讓施害者在學校進行社區(qū)服務,而不是簡單地懲罰,否則,“處理完了,孩子基本上也就沒法兒待下去了”。
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處處長楊新娥從事了10年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她在辦理案件中發(fā)現,那些參與校園暴力的孩子的父母有兩種極端,一種是工作非常好,社會地位很高,但是太忙,沒有時間與自己的孩子交流;另一種就是社會底層的,沒時間或者不知道怎樣與孩子溝通。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這樣的家庭并沒有教會孩子怎樣與別人交往,甚至沒有教會他們正常做人做事的規(guī)則和是非觀,這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包括校園暴力的重要原因。
“校園暴力中,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也占較大比例。”郭開元在調研邵東殺師案時發(fā)現,3個未成年嫌疑人長期在網吧玩《穿越火線》《英雄聯盟》等網絡暴力游戲,案發(fā)當天因沒有錢,在殺人并搶走被害人手機和現金后,又返回網吧接著玩游戲。
在郭開元看來,未成年人判斷力比較弱、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加之缺乏社會經驗,在現實生活中出現沖突時,容易模仿虛擬游戲中的攻擊行為,用暴力解決問題。
山東成思律師事務所律師李金星認為,校園暴力的發(fā)生其實是成人社會出現了問題,因為兒童最重要的心理是模仿,如果他們生活在一個有愛的世界,他就會有愛,而生活在一個叢林規(guī)則的世界,他表現出來的就可能是施暴,欺負弱者。
皮藝軍提出,“社會本身對于暴力的理念存在普遍誤解,成人世界崇尚暴力、容忍暴力,這種觀念的扭曲一定影響到孩子?!?/p>
社工進學校可發(fā)揮更大作用
對于如何防范校園暴力,首都師范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席小華認為可以借鑒香港的做法。香港每個學校都有一名駐校社工,在和孩子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上,甄別孩子的需求,做深度介入。“我建議通過駐校社工制度的設計和服務體系的搭建,解決校園欺凌問題?!?/p>
“社工已經助我們幫教了1200多名未成年人及其家庭,他們可以進駐學校,發(fā)揮更大作用?!睏钚露鹛岢?,社工與學校心理老師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心理老師是被動的,只有求助才能獲得幫助,而社工是主動地參與學生生活。
席小華說,目前需要搭建青少年社工服務體系,對施暴者和受害者進行系統(tǒng)的干預。但是,我國尚沒有獨立的少年司法制度,社工服務的介入沒有法律依據,經常面臨尷尬。
她建議,應該設立獨立的少年司法制度,在現有制度上也進行職能轉型,讓公職人員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席小華提出借鑒香港的警司警誡制度,“警司警誡制度是孩子侵犯行為發(fā)生后,警司會對孩子進行訓誡,第一次訓誡后會告訴孩子還有一次訓誡機會,第三次就會被送上法庭,經訓誡后,會有軟性的社工服務介入?!?/p>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認為,校園暴力案件中不僅有校內學生,也有校外閑散青少年,公安機關應依法處理校外青少年的違法犯罪行為,還要對經常欺凌其他人的校內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教育。
此外,他提出,檢察院和法院也要有效參與校園欺凌問題的解決,司法機關可根據父母或者學校的申請來決定是否送孩子進入哪類專門學校接受教育。
“建立分層級專門學校制度,能有效解決未成年人出了問題沒人管、沒地方去的問題?!敝袊淌略V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少年司法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宋英輝認為,對于有嚴重不良行為的學生,如殺人、重傷害、強奸等,但沒有到追究刑事責任的年齡,應該采取較為嚴格的管束,配備專業(yè)心理人員、社工,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行為干預。
在此次鬧得沸沸揚揚的中關村二小霸凌事件中,微博上的一項調查結果讓劍橋大學心理學博士、優(yōu)兒學堂創(chuàng)始人蘇德中非常擔憂。
在“孩子在學校受欺負,應該打回去嗎”的調查中,約有1萬人參與投票,其中6成人贊成?!斑@么多人支持‘打回去,作為心理學家,我是堅決反對的?!蚧厝Ыo孩子的,除了批著‘強大外衣的‘以暴制暴的錯誤觀念,更是深層次的心理傷害?!痹陬}為《打回去,霸凌就會少嗎?》一文中,他如此寫道。
蘇德中認為,從心理學角度看,發(fā)展孩子的社交技能,培養(yǎng)他們應對“不公平待遇”及情緒管理的能力,才是預防霸凌的根本。而第一步,是細心了解小孩的變化。
“2010年美國教育發(fā)展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64%的孩子被欺凌后,并沒有告訴其他人,只有36%的孩子,在事后選擇尋求幫助。所以,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變化。比如,一向外向的孩子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一直成績優(yōu)異的孩子成績突然無緣由地大幅度下降,一向不亂花錢的孩子突然向你要額外的零花錢等等,對于這些反常的信號家長們要警覺?!?/p>
如果欺凌已經發(fā)生,家長該如何應對?“要從孩子心智能力入手,讓孩子站起來,學會處理沖突,建立自信。”蘇德中認為,“在第一時間,家長保持冷靜情緒非常重要。接著,你要感謝孩子說出來的勇氣和對你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共情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反應?!?/p>
“總之,傳達給孩子‘你是不能被欺負的‘父母永遠在你身后支持你‘我們一起想辦法,是比教孩子‘打回去或者質問孩子為何不還擊,更有益的解決方式?!碧K德中這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