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
【摘要】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批注教學,往往流于形式,過于膚淺,缺乏精準指導。批注是重要的閱讀手段,是深度閱讀的重要憑借。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批注實踐,不僅是閱讀展開的需要,也是批注方法的習得,更是語文核心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批注應成為各年段小學生課堂閱讀的經常性閱讀方法,應針對不同年級、課型、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倡導批注式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 核心能力 批注式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睆摹墩n程標準》所定義的語文教學實踐形態(tài)來看,語文課堂應該是以言語實踐和閱讀實踐為根本形式的主要活動載體,它倡導學生在習得言語能力的過程中獲得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涵養(yǎng)。
在言語實踐和閱讀實踐中,批注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其基本手段包括圈、畫、批、注。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在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批注應該被廣泛且深入地運用,應該指向學生的語文核心能力發(fā)展。
語文核心能力是什么?作為一門“以典范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迪并發(fā)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以同化現(xiàn)代化的語言交際規(guī)范和同化現(xiàn)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的基礎學科”,語文教學就是通過語文課程和教材學習,發(fā)展學生的言語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簡言之,語文核心能力包括四個維度的生命力:學習生命力、言語生命力、社會生命力、精神生命力。
當然,指向語文核心能力的批注式教學,針對不同的年級、不同的課型,因為教學任務、內容和目標的不同,其實踐策略也不盡相同。
一、批注手段應用的差異
批注的基本手段包括圈、畫、批、注。“圈”與“畫”是心理機制相對簡單的批注手段,一般在“學習做批注”的初始階段或是相對簡單的感知性學習任務中運用,它指向“學習生命力”這一維度的能力。
就年段而言,在中低年級的閱讀活動中較多單獨運用“圈”“畫”式批注,主要是為了信息的捕獲(收集)、初步感知文本內容等學習任務的完成服務的。比如《四個太陽》《荷葉圓圓》,課文是用典型的重復敘事的手法完成內容表達的,我們可以讓學生圈出“有哪些可愛的小伙伴喜歡荷葉”,畫出“這四個太陽分別是怎樣的”等等,通過這些關鍵信息的“圈”“畫”,感知文本內容,呈現(xiàn)文本典型的語言范式,在語言范式積累、遷移的過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中高年級的語文學習中運用“圈”“畫”式批注,則主要是為信息處理、文本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理解與欣賞服務的。比如,《夸父追日》與《七顆鉆石》是語言風格非常突出的中國神話和西方童話,根據(jù)文本特點,我們可以讓學生圈出“七顆鉆石的神奇變化”,畫出“夸父追日的神奇之處”,在讀讀說說的語言實踐中感受真、善、美。
在“圈”與“畫”的過程中,學生初步實踐最基本的批注手段,這是學習生命力的習得過程。
“批”和“注”的批注手段的運用,牽涉到相對高級的心理活動。“注”是指在文本的相關語句邊上寫下自己的理解或其應有的注釋,“批”是指在文本的相關語句邊上批寫自己對文本內容的感受與評價等。低年級的閱讀活動,教師可以站在“學生學習批注”的角度,在閱讀教學中安排簡單的“批”與“注”,比如,一些重點詞語的理解、釋義、近義詞等。在中高年級,則可引導學生用短語、句子等相對復雜的語言,為重點語句“注”上其本身蘊含著的深刻含義,或者是自己的獨特感受、評價等,這是基于言語實踐來實現(xiàn)他們對文本所表達的內容的價值判斷,以及對其承載的普世價值的感受和理解,是指向言語生命力、社會生命力和精神生命力三個維度的核心能力的。
比如《伯牙絕弦》《刷子李》《少年閏土》,分別是經典古文、小說和散文,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邊上寫上批語:從“必得之”三字,你讀出了什么?在“刷子李看著曹小三發(fā)怔發(fā)傻的模樣”邊上寫上批語:曹小三為什么“發(fā)怔發(fā)傻”?《少年閏土》一文中有兩處“盼望”:“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薄拔矣谑怯趾芘瓮卵?。”這兩處“盼望”,除了盼望的對象不一樣,你還讀出了什么?在不同文體的閱讀實踐和各具特色的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批注,學生能更深刻地感悟這些文本所寄寓的不同的人文情懷。
二、批注時空界限的突破
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在課堂閱讀的過程中采取批注教學,然而,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而言,批注教學也應該突破時空界限,充分運用在課前、課中、課后。
比如,閱讀教學的預習、習作教學的評改以及課內閱讀教學的文本精讀環(huán)節(jié)。
三年級略讀課文《夸父追日》一課,可采用預習單導學的方式進行教學。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根據(jù)課文學習的一般任務和單元學習提示、略讀導語的要求,師生可共同建構“熟讀課文”“詞語分類積累”“故事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這個故事哪些地方特別神奇”“你從故事中想到了什么”等預習任務。其中,第三項主要運用“注”的手段,第四項主要運用“批”的手段,這是需要教師在學生日常的自主學習中進行引導和訓練的。
六年級《窮人》一課的第9~11自然段,是表現(xiàn)桑娜“忐忑不安”的一個人的“心靈獨白劇”。精讀環(huán)節(jié),可以請學生“用心讀讀這三個自然段,關注給了你們第一感覺的這些標點符號、字眼兒和句子,想想桑娜當時的樣子。從她的心理活動中,你讀出了桑娜哪些復雜的心情,在課文旁邊做做批注!”在自讀批注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次聯(lián)系上下文,想象桑娜的神情和樣子,指導誦讀,加深理解,突出每種心情之間的矛盾!
五年級人物描寫的習作教學《初識徐老師》,根據(jù)指導環(huán)節(jié)師生共同建構的“抓住特征、有詳有略、幽默風趣、語言得體”等習作要求,學生在互助評改時,可在文章題目、開頭結尾、材料選擇、語言表達這幾個方面,對“圈”“畫”出的精彩語句、典型問題進行批注。只要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和充分的時間,學生會給我們創(chuàng)造驚喜:“寫徐老師幽默的‘男媽媽‘聰明蛋‘眉毛跳舞這些事,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一件寫具體?!薄皩懶炖蠋熣Z言幽默,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徐老師的原話寫下來?!薄伴_頭和結尾都提到了徐老師‘穿越而來,這是首尾呼應?!薄坝谩罕菩稳菪炖蠋煵坏皿w,建議用‘笑星?!?
突破了教學時空的課前、課中、課后的批注實踐,其立足點是學生語文學習生命力的發(fā)展,可以考量的是學生言語生命力的提升,而對學生產生深層次影響的則是和文本內容、內涵的理解感悟密不可分的社會生命力、精神生命力的培養(yǎng)。
三、批注運用的年段差異
批注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其過程也是重要的教學目標。閱讀批注的結果更是學生對文本進行感知、理解、欣賞、評價的極其重要的生成性學習資源。
《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提出了“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的目標,并在實施建議部分指出“第一學段可側重考察對文章內容的初步感知”。如《荷葉圓圓》《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四個太陽》《棉花姑娘》這類富有童趣的小童話,教師應充分注意到文本重復敘事的特點,讓學生自主地圈圈畫畫,再連起來說一說,在感知文本內容的同時完成語言學習和閱讀實踐的基礎性任務,為中高年級進一步通過閱讀獲取文章要點、概括主要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學段處在閱讀方法的構建階段,《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因此,教學類似于《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夸父追日》這樣的寓言及其他淺顯的故事時,應嘗試借助文題和故事線索,圈畫出“為什么”“經過怎么樣”“結果怎么樣”,讓學生自主概括主要內容,逐漸建立起明晰的方法體系。
第三學段的語文學習,主要是建立在一、二學段基礎上的自主學習。因此,借助學習提示和課后練習,通過默讀、瀏覽、圈畫等閱讀形式,學習自主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并在比較不同課文的基礎上,梳理出不同的概括方法,是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比較重要的教學方法,它“側重考察學生對文章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的了解領悟”“重在考察學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而這也為第四學段“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探究內容”等方面的實踐與能力形成打好基礎。
在理解、欣賞、評價等閱讀環(huán)節(jié),批注的運用會因年段而存在差異。中年級側重在“理解”的環(huán)節(jié)運用“批”與“注”,如古詩的詞句理解,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在自己學懂的字句邊上“注”上自己的理解;敘事課文《他是我的朋友》一課,可在小主人公“阮恒”幾次哭泣的詞句邊上“批”上他當時的心理活動;說明文則可在準確表述的詞句邊上“批”上為什么這么寫,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
高年級側重在欣賞與評價環(huán)節(jié)運用“批”與“注”。如《窮人》一課的教學,便是典型的例子。更多的精讀課文,對一些重點句子深刻含義的理解,更是實踐欣賞、評價式“批”“注”的典型學習內容。
在不同學段的文本內容感知和整體把握的過程中,有差異地實踐批注教學,指向的同樣是四個維度生命力的語文核心能力,其實踐的差異性,不過是語文核心能力在不同學段發(fā)展的不同要求的體現(xiàn)而已。
四、批注在不同學習組織形態(tài)下的運用
批注教學是各年段、各種課型教學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生學習語文時不同組織形態(tài)下都需充分運用的手段。不同學習組織形態(tài)下批注教學的實踐,保證了學生語文學習中四維生命力與核心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在課前預習、自主朗讀、默讀、瀏覽等個體性的閱讀活動中,批注是幫助思考、記錄學習痕跡的重要憑借;在任務驅動的合作探究性學習中,批注更是有效交流與分享的前提,也是觀點碰撞、達成共識的思維基礎;在班級群體交流分享中,更需要以每個學生充分基于批注的閱讀思考作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