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建
[摘 要]路程問題是小學數(shù)學中的常見應用題型。教師在教學這方面的內(nèi)容時要思考學生犯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改進思維方式,促進學生全面、深入地分析問題,從而打破思維慣性,提高解題正確率。
[關鍵詞]慣性思維;自信;審題;防錯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2-030
有這樣一道數(shù)學試題:甲乙兩城相距300千米,一輛汽車以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從甲城開往乙城,行了3小時,這時汽車距離甲城多遠?這道題并不難,但學生的錯誤率很高。既然題目不難,為什么多數(shù)學生都不能正確解答呢?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積極思考學生出錯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應對方案。
一、出錯的原因
我和部分學生進行了交談,他們的說法如下:
生1:我沒把題目讀完,想當然地以為題目求的是還剩多少千米。
生2:我本來算對了,后來一想應該沒有那么簡單,于是就把答案改了。
生3:我原先已經(jīng)算出了正確答案,但我發(fā)現(xiàn)答案跟其他同學的不一樣,以為自己的錯了,所以做了修改。
我和部分任課教師也做了交流,他們觀點有:
師1:我?guī)ьI學生系統(tǒng)地復習了行程應用題,練習了難度系數(shù)較大的相遇習題和追擊習題,就是沒練過這么簡單的習題。
師2:遇到較難的問題時學生能正確解答,遇到簡單的題目時反而會弄錯,一定程度上是受定式思維的影響。
師3:學生太不認真了,題目還沒弄明白就下筆,“距離甲城”和“距離乙城”能一樣嗎?
從學生和教師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學生出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思維定式。做題時,有的學生沒看完題目就主觀地以為題目所求跟以前遇到的問題一樣;有的雖然把題目讀完了,卻不在意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按著自己想的去作答。這類錯誤主要是由定式思維的消極作用導致的。
2.缺乏自信。自信心對一個人非常重要,一個人如果缺乏自信就會不由自主地懷疑自己。不難看出,有一部分學生缺乏信心,懷疑問題不可能那么簡單,懷疑自己的答案。
3.審題不實。從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需經(jīng)歷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科學、全面地審題是正確解答問題的根本和保障。
二、防錯的策略
1.善于變化,突破慣性。單一的思維強化訓練過于機械,容易導致學生出現(xiàn)思維慣性。教師應在練習設計上多下工夫,增加變式練習,做到題型多變、一題多變,如變換條件、變換問題、自主編題等,使學生的思維方式不斷變換,在變化中消除思維慣性。
對于上面這道試題,教師可做如下變式:
(1)甲乙兩城相距300千米,一輛汽車以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從甲城開往乙城,行了3小時。這時汽車行了多遠?(2)甲乙兩城相距300千米,一輛汽車以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從甲城開往乙城,行了3小時。這時汽車距離乙城多遠?(3)甲乙兩城相距300千米,一輛汽車以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從甲城開往乙城,行了全程的3/5。這時汽車距離甲城多遠?
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試著對這道題進行改編,然后分小組進行討論,最后再交流成果。
2.讀準讀懂,認真審題。教師要肯花時間培養(yǎng)學生讀題和審題的能力,并作具體要求和正確指導。讀題是審題的基礎,首先要讀準,如讓學生一字一字地讀,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誤讀;其次要讀得懂,如讓學生多讀幾遍,做到讀通、讀順,字字理解、句句明白,知對象、明關系。對此,教師設置了“問題”題目:養(yǎng)殖場養(yǎng)雞5000只,鴨的只數(shù)比鵝多3/5,養(yǎng)鴨多少只?有的學生讀題時就犯了錯誤,但在其他學生的提示下,他們很快就恍然大悟。進行幾次這樣的訓練后,他們自然能體會到審題的重要性,從而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去審讀題目。
3.增強自信,堅持自我。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解題的自信心。如,對于題目“4比5少( )”,學生可能會填上1、1/5或者20%。這時教師不能粗暴地斷言“除1以外的答案都是錯的”,而應讓學生明白當問題涉及“比”和“少”時,我們一般采用減法,這樣得到的答案相對就會簡單許多,如5-4=1,若再進行其他運算,則會使得問題復雜化,費力卻不討好。如此,填1/5或20%的學生也能受到鼓舞,從而增強自信。
對于簡單的題目學生做錯是有原因的,當然也是可以預防的。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做個有心人,全方面分析學生出錯的原因,制定并實施有效的改善方案,幫助學生真正提高解題水平,提高綜合能力。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