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殷恒嬋+黃凱+郭卓+毛麗華
摘 要: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和訪談調查以及邏輯推理等方法,研究了影響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健康教育開展的因素,研究認為,影響《體育與健康》課程健康教育的因素包括體育與健康課程融合后的相關教學理論研究不足,相關文件規(guī)定模糊,不利于健康教育的實施。健康教育實施的主體——體育教師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培養(yǎng),職前教育和在職培訓嚴重缺乏?!扼w育與健康》課程課時少以及健康教育考核缺失也是影響《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健康教育實施的重要影響因素?;谏鲜鲇绊懡】到逃龑嵤┑囊蛩厍闆r,本研究提出了相關的措施和建議,以期為未來的《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健康教育實施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課程;健康教育;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1-0033-03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xiàn)。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边@一決定的頒布表明了黨和國家對學生健康的關心和重視,要求學校教育要以學生健康為本,把維護和促進學生健康落實到教育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體育教育與學生健康有著天然的內在聯(lián)系,體育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2001年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中體育與健康課程開始實施,課程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體育課程改革在促進學生健康上有很多舉措,其中非常重要的變化是原有的每周0.5學時的健康教育課程被并入體育與健康課程,體育課程承擔了重要的健康教育任務。2008年頒布的《中小學健康教育綱要》規(guī)定,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課程,進一步規(guī)范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承擔了重要的健康教育職能。《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在高中階段開展模塊教學,健康教育是兩個必修模塊中的一個模塊,這也足以證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當前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開展健康教育受到一些因素的嚴重影響,本文將就影響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開展健康教育的因素展開研究和探討。
一、影響《體育與健康》課程健康教育實施因素探討
1.關于《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實施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不足
自從2001年體育課程改革以來,對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非常的廣泛和豐富,但是對健康教育融入到《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相比較于教改其他方面的研究非常少,而且研究發(fā)展趨勢逐年遞減。有研究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不是簡單的將體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簡單合并的課程,但是這種理念性的研究缺乏相關理論研究的指導,也缺乏實踐研究的引領。將健康教育融入體育課程是否需要建立一個新的、科學的全面的課程體系?體育與健康教育如何實施?體育教育能夠融合多少健康教育內容?《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否具有特殊的教育模式?已有的健康教育理論是否能夠直接應用于《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沒有很好的解決,因此導致《體育與健康》課程在當前的教學中片面地追求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教師們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理論指導,造成健康教育在實施過程中的混亂,使健康教育的實施流于形式,甚至連形式都沒有。
2.健康教育相關文件規(guī)定模糊,缺乏約束力
新的課程改革使得健康教育被邊緣化,1991年我國衛(wèi)生部頒布了《中國農(nóng)村實現(xiàn)2000年人人享有衛(wèi)生保健規(guī)劃試點階段評價標準》,提出中小學健康教育開課率要達到100%,但是在2001年啟動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課程設置中,明確規(guī)定健康教育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不再作為一門課程單獨設置,2008年頒布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是以《體育與健康》課程為主要載體,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生物》等相關學科有機結合滲透的學科教學。《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規(guī)定學校要通過學科教學和班會、團會、校會、升旗儀式、專題講座、墻報、板報等多種宣傳教育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學科教學每學期應安排6~7課時,主要載體課程為《體育與健康》,健康教育教學課時安排可有一定靈活性,如遇在下雨(雪)或高溫(嚴寒)等不適宜戶外體育教學的天氣時可安排健康教育課。對無法在《體育與健康》等相關課程中滲透的健康教育內容,可以利用綜合實踐活動和地方課程的時間,采用多種形式向學生傳授健康知識和技能。從相關文件來看對如何開展健康教育給出了方向性的指導,但是對不開展的情況沒有給出相應的督促辦法。通過文件也可以看到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樣,時間零散,與學校的有些工作有重疊和相關性,這給學校的實施帶來了很大的靈活性,因此往往課程是否實施、實施效果如何無法很好的得以考查。由于規(guī)定的非制約性導致學校中的其他相關活動被列為健康教育。
3.體育教師因素對健康教育影響重大
3.1體育教師工作量大,開展健康教育困難
當前北京市體育教師的工作量普遍較大,他們不但有規(guī)定的每周課時數(shù),還有課間操、體質測量、運動會和課外活動等等各種工作。繁重的工作會降低體育教師學習健康教育知識和鉆研健康教育教學方法的熱情。展更豪一項研究(2003)表明,影響中學體育教師能力提高的因素第一位是缺少專家指導,第二位是缺少學習資料,第三位是工作繁忙,缺少學習時間,第四位是缺少學習的動力。本文調查北京市中學體育教師的周工作量為平均達到12學時,加上早操、課間操、課外活動和運動訓練等,中學體育教師每周的工作量平均達到20學時左右。從這些數(shù)字看出,北京市中學體育教師的工作量非常重,健康教育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需要大量的時間備課準備,廣大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這是影響體育教師學習和開展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因素。
3.2體育教師知識結構不利于完成健康教育
3.2.1體育教師職前教育缺失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wèi)生保健知識,梳理健康觀念,自愿采納有利于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健康教育是專業(yè)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實施健康教育需要經(jīng)過專業(yè)學習和培訓的健康教育師資。健康教育師資的水平將決定健康教育實施的水平和教學效果?!扼w育與健康》課程作為健康教育的主要載體課程,體育教師自然成為健康教育實施的主要承擔教師,但是體育教師是否具備健康教育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呢?我們先從我國體育教師培養(yǎng)職前教育來看。我國體育教師的主要來源是各大體育院系的體育教育專業(yè)和運動訓練專業(yè)的大學畢業(yè)生。師范類的體育教育專業(yè)大學畢業(yè)生可以直接獲得教師資格證書,而運動訓練專業(yè)以及其他學生想要獲得教師資格證書需要進行教師資格考試,主要筆試內容為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學,實踐環(huán)節(jié)是體育教學的面試。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yè)各類主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規(guī)定6大類主干課程中,沒有健康教育相關內容,而現(xiàn)實實踐教學中各體育院系開展的體育教育專業(yè)本科培養(yǎng)計劃中也很少有健康教育及其相關內容。因此,我國體育教師在職前培養(yǎng)中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比較健康教育較發(fā)達的美國和我國臺灣的健康教育教師培養(yǎng),可以看出我國體育教師的健康教育知識和能力的缺陷。
美國在1997年執(zhí)業(yè)分類中就有了健康教育師,當前美國有超過300所大學開設健康教育學課程,有超過20所大學可以授予健康教育碩士和博士學位。在美國對健康教育師的工作需求用人單位更加傾向于具有碩士和博士學位的人員。美國的健康教育教師由三類人擔任,一是受過健康教育本科訓練的專業(yè)人員或教師,二是學校的護士,三是受過健康教育并獲得專門證書的其他(包括體育)專業(yè)的教師。
我國臺灣體育教師也承擔健康教育的職責,但是體育教師必須取得體育教師資格證和健康教育資格證才能從事健康教育的工作。臺灣的健康教育師資培養(yǎng)發(fā)展給我們很好的啟示。臺灣師范大學衛(wèi)生教育學系是臺灣地區(qū)唯一培養(yǎng)衛(wèi)生教育人才的場所,這一點與大陸明顯不同。衛(wèi)生教育學系是臺灣師范大學22個學系之一,為適應實際需要并培育專業(yè)研究人才,1980年成立了衛(wèi)生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為提供健康教育教師在職進修,并加強專業(yè)訓練,1981年設置了衛(wèi)生教育學系夜間部(現(xiàn)改名為進修推廣部),1982年開始辦理研究所暑期進修班,1989年增辦暑期學士學位班,1993年正式成立衛(wèi)生教育研究所博士班,至此,健康教育專業(yè)人才的培育已經(jīng)具備了較高的水平。畢業(yè)生主要分配到各級學校從事健康教育教學、學校衛(wèi)生保健等工作,或被分配到教育、衛(wèi)生行政部門管理學校衛(wèi)生、健康促進工作和從事社區(qū)健康促進工作。臺灣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師資力量很強,80%的授課教授獲有博士學位,而且在培養(yǎng)出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人才中,碩士生、博士生所占比例也在增加。
世界很多國家都有專業(yè)的健康教育專業(yè)或是相關的認證與培訓,我國健康教育專業(yè)教育比較少,主要是在醫(yī)學院校開設相關專業(yè)。查閱教育部印發(fā)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yè)各類主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也沒有關于健康教育的課程設置要求,進一步查閱全國體育院系的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案,幾乎沒有學校專門開展健康教育以及相關課程。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將健康教育融入到體育課程當中來,從體育教師的教育準備上就沒有做充分,或者也可以說過去十幾年沒有人去關心這一事實,因此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體育教育專業(yè)大學生沒有學習任何相關的健康教育課程,即使說學習了,也僅僅是在體育心理學、體育保健學、運動生理學等相關的學科中涉及了一些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他們畢業(yè)后進入體育教師的工作崗位,讓他們從事健康教育相關工作,先不要說能否教,僅對于教師自身而言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因此,體育教師職前教育缺乏健康教育相關的學習與培訓,導致了體育教師實施健康教育先天的知識和技能缺乏儲備。
3.2.2體育教師在職培訓不足
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需要不斷地學習教育教學相關知識以便于更好地從事教師職業(yè)。我國具有比較完備的教師進修體系,體育教師的進修學習也很規(guī)范,但是高中體育教師在職培訓中健康教育培訓卻非常少。因為在職的無論年輕教師還是老教師他們都沒有經(jīng)過健康教育的培訓與學習,因此為了適應當前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尤其是健康教育模塊教學,必須要加強教師的在職培訓。通過對北京三個區(qū)縣32名體育教師的訪談發(fā)現(xiàn),僅僅在改革之初的幾年里體育教師的相關在職培訓和進修學習中有相關的學習內容,最近幾年很少有健康教育相關的在職培訓和進修學習,甚至有入職2~3年的體育教師根本不知道健康教育這塊內容。因此,體育教師在職培訓的不足,沒有能夠彌補職前教育的不足。對于一門課程教師的教學知識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當前《體育與健康》課程健康教育模塊教學中教師恰恰是不合格的,這不是教師本身的問題,是我們的教師培養(yǎng)和培訓系統(tǒng)還沒有完善,因此高中《體育與健康》教育模塊教學在師資上很難有好的保障,教育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4.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課時嚴重不足
眾所周知,中學每門課程都有相關的課時規(guī)定,以利于保障學生的學習,體育課程也是如此,當前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每周2個課時,但是這種規(guī)定是否能夠滿足當前的高中體育教學需要呢?我們從體育課程改革說起,體育課程改革前,健康教育是獨立的課程體系,要求每周0.5學時,按三年六個學期計算為54學時。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認為課程性質“是以體育為主,同時融合健康教育內容的一門課程”。那么融入多少呢?關于健康教育內容融合到平時教學中多少課時這里暫且不加以論述,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健康教育模塊是18學時,那一定是健康教育內容占用原有體育課程的時間,因此可以說,將健康教育內容融入到《體育與健康》課程當中,并沒有增加《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時間,這給健康教育的教學和體育教學無疑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5.健康教育模塊考核方式不完善
健康教育的全過程包括計劃設計、實施和評價三個主要方面。健康教育的質量如何必須由客觀、嚴謹、科學的評價工作來進行檢驗。評價是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健康教育的始終,評價是健康教育成功的必要保障,評價是健康教育價值的體現(xiàn)。課程評價既是對教學效果的檢驗,也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核,對于健康教育而言,評價本身就比較難,因為健康教育不但有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健康行為的養(yǎng)成,因此評價更加困難,但是應該采用必要的評價方式,保證健康教育的有效實行,目前高中健康教育尤其是健康教育模塊的評價方式缺乏有效性。當前《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健康教育形式散亂不利于評價。高中健康模塊教學要求,健康教育18學時,可以集中上課,也可以滲透于技術教學中,即使是集中上課,一般也是分散于不同的時間,授課形式多樣,從而導致有效評價很難。因此需要學校和教師探索一條有效的健康教育評價方式方法。
二、加強《體育與健康》課程健康教育實施的建議
1.加強《體育與健康》課程相關理論研究
自從2001年體育課程改革以來,對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非常的廣泛和豐富,但是對健康教育融入到《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非常少。加強相關理論的研究,有利于厘清各種理論與實踐問題,為更好地實施健康教育提供理論基礎。本研究認為首先要明確幾個問題。第一,健康教育融入體育課程是否需要建立一個新的科學的全面的課程體系。第二,健康教育在體育中的融合形式以及范圍,教師們需要一個比較明確的方向。第三,明確健康教育的模式,體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哪些教學模式,哪些教學模式是有效的。當然還有一系列的理論問題,上述理論弄清楚了,《體育與健康》課程就有了明確的方向。
2.明確健康教育教學內容與形式
當前健康教育教學規(guī)定過于松散,2008年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指出,健康教育的實施方法規(guī)定“學科教學每學期應安排6~7課時,主要載體課程為《體育與健康》,健康教育教學課時安排可有一定靈活性,如遇到下雨(雪)或高溫(嚴寒)等不適宜戶外體育教學的天氣時可安排健康教育課”。這一規(guī)定符合現(xiàn)實,但是實施過程中沒有規(guī)定性,往往導致健康教育課時可有可無。因此需要建立相應的制度或是一定的教學模式與考核模式,保證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健康教育的實施。
關于融合健康教育,融合多少內容,哪些內容適合融合到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哪些不適合或者是不能融合到體育課程當中,當前的研究和教師的認識都很模糊,在這種模糊的認識當中,教師就當他們的健康教育模塊已經(jīng)完成任務了,或者認為融合到體育教學當中了,健康的教育任務完成了,因此導致健康教育模塊的教學形同虛設,大家理解不一,很難分清楚是否很好的完成了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內容。因此當前需要明確哪些健康教育內容應該或者是必須單獨以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明確哪些內容可以融合到體育教學當中,明確哪些內容既可以融合到體育教學當中,又可以單獨以健康教育模式進行教學活動。明確了教學內容體系,明確了教學模式,那么關于健康教育模塊的教育和教學教師們就更加有的放矢,針對性更強。
3.加強體育與健康教師資隊伍建設
3.1長期策略,加強體育院系體育教育專業(yè)大學生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水平的培養(yǎng)
從長期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發(fā)展看,如果保持將健康教育融入到體育課程當中,那么必須加強體育教師的職前教育和培養(yǎng)。當前全國的體育院系幾乎沒有開設健康教育相關的課程,關于健康教育的知識散見于體育心理學、體育保健學、運動生理學和人體解剖學等不同課程當中,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沒有系統(tǒng)的健康知識的學習,更沒有健康教育教學方法方面的學習,因此,當他們進入體育教師的角色時,他們依然不會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和教學技能,根本無法勝任健康教育模塊的教學。因此從長遠看,全國體育教育專業(yè)必須開設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讓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在入職前就具備一定的健康教育知識和教學技能。
3.2短期策略,加強在職體育教師的健康教育知識和教學技能培訓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知識儲備和教學技能水平偏低,缺少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這種情況下必須加強教師的在崗培訓。對于健康教育這樣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需要加強對健康教育知識和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訓。對于健康教育而言,健康知識的學習相對比較容易,但是健康教育的教學方式方法比較難于掌握,因此不但要加強體育教師健康知識的掌握,而且要加強健康教育技能的提高。
另一個方面是體育教師體育教育教學的工作比較多,讓他們再全面的掌握健康教育模塊要求的健康知識和技能是比較困難的,因此,不同學校體育教師可以分別負責不同專題的健康教育教學任務,這樣有利于教師培訓學習效果,也有利于教師能夠較好的上好相關的健康教育內容。這就需要教育進修部門合理的安排體育教師的在職進修培訓。調查研究本區(qū)的特點,選擇適應本區(qū)本校學生特點的健康教育內容進行培訓。制定相關的制度和要求,要求不同學校的不同教師選擇不同的專題進行學習與實踐,提高他們某一方面的教學知識和技能水平,從而能夠更好的進行教育教學。
4.開發(fā)健康教育資源
健康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問題應該逐步引起各界的重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jīng)]有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fā)與有效利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宏偉目標就很難實現(xiàn)。當前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健康教育,尤其是健康教育模塊教學可利用的資源非常有限。一方面缺乏可利用的教材和資料,需要開發(fā)編寫符合不同地區(qū)學生需要的體育健康教育知識的教材和資料,以利于健康教育的開展;另一方面要重視開發(fā)校內外健康教育資源,如活動實踐場所,參觀學習的社會資源等。各種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利于健康教育的多樣化和實踐化,為健康教育的實施提供重要的條件。
三、小結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健康教育是一個難點,但又是教育的一個重點,影響健康教育的因素繁多復雜,涉及不同的層面,解決起來非常困難,但是必須認識到這些影響因素的存在,并且朝向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向努力,這樣才能逐漸完善《體育與健康》課程,真正發(fā)揮該課程促進學生健康的重要使命和任務。
參考文獻:
[1]夏云.中小學生健康與學校健康教育[J].中國健康教育,2004.
[2]陳華衛(wèi).中日美中小學健康教育的比較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
[3]王建平.健康教育:世紀的呼喚——中外學校健康教育比較[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4]齊建國.日本中小學健康教育及啟示[J].學科教育,2000.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王林,蔡建輝.美國學校健康教育發(fā)展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
[7]孫雷.美國基于國家標準的學校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及啟示[J].體育與科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