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嬋娟+游琪華
摘要:目的 觀察理情行為療法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心理安全感的影響,為護士提高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參考方法。方法 將社區(qū)73例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7)和觀察組(n=36),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理情行為療法,考察干預后兩組患者心理安全感的變化。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較對照組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在確定控制感、人際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總體上差異有顯著性變化(P<0.05)。結論 在提高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心理安全感的作用上,理情行為療法優(yōu)于對照組,理情行為療法可應用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心理安全感的提高上。
關鍵詞:理情行為療法;永久性結腸造口;心理安全感
直腸癌是我國發(fā)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從20世紀60年底的10.0/10萬,發(fā)展到目前的36.1/10萬,并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1]。永久性結腸造口術是低位直腸癌治療的必須手段。據(jù)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累計超過100萬例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并且以約10萬例/年的速度遞增[2]。心理安全感是個體對可能出現(xiàn)在其軀體、心理上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測和感知,以及個體應對處理時的確定控制感[3],安全感是評價個體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永久性結腸造口的出現(xiàn)讓患者身體形象、排泄生理及個人衛(wèi)生等發(fā)生改變,使患者出現(xiàn)緊張、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4]。
理情行為療法(REBT)在國內(nèi)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例如對腦卒中患者的抑郁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5],能提高骨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等[6],但在國內(nèi)尚未見到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心理安全感影響的研究報道。本研究探討理情行為療法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心理安全感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6月某社區(qū)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行永久性結腸造口≥3個月者;②年齡≥18歲者;③小學及以上學歷程度;④自愿參與本課題研究。排除標準:①腫瘤復發(fā)或轉移者;②有其他嚴重疾病者(直腸癌引起的除外);③有神經(jīng)精神疾病史者。
根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選取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74例,按照患者進入社區(qū)門診的先后次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1例患者因為特殊原因退出研究,最終對照組37例,觀察組36例。對照組年齡37~63歲,平均(49.85±9.37)歲;性別:男24例,女13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或中專16例,大學及以上2例;家庭年收入:5萬元及以下者19例,5~10萬10例,10萬及以上者8例;造口分期:Ⅱ期19例,Ⅲ期18例;付費方式:醫(yī)保16例,農(nóng)合17例,其它4例。觀察組年齡38~65歲,平均(50.27±9.89)歲;性別:男22例,女1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或中專16例,大學及以上3例;家庭年收入:5萬元及以下者18例,5~10萬9例,10萬及以上者9例;造口分期:Ⅱ期18例,Ⅲ期18例;付費方式:醫(yī)保17例,農(nóng)合16例,其它3例。兩組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造口分期和付費方式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永久性結腸造口社區(qū)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理情行為療法。干預人員由研究者和經(jīng)統(tǒng)一培訓后的護理人員組成,理情行為療法在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的第2 d開始進行,共進行5次訓練,40~90 min/次,時間為下午,訓練完畢后患者晚上再溫習、鞏固一次,干預人員及時解決其存在的問題。干預人員以中性的態(tài)度幫助填寫量表有困難的患者。發(fā)放量表前向患者闡明調(diào)查的目的、意義、答題方法和注意事項。
理情行為療法的主要、核心理論是ABC理論(見圖1),是Ellis關于非理性信念導致個體情緒困擾和行為問題的主要理論。
研究者依托Ellis的ABC理論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身心特點編寫訓練材料,干預過程中應用多種方法(例如情感交流法、講授法、臨床同類案例法、認知和行為矯正法和測驗法)來提高觀察組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參與率和卷入率。見表1。
1.2.2研究指標 應用叢中[7]等編制的《心理安全感量表》來評估患者的心理安全感。該量表包括確定控制感和人際安全感2個因子16個條目。每個條目答案選項設置為"1"為非常不符合-"5"為非常符合。量表總分越高,顯示被測人群主體心理安全感程度越好。本次研究各維度重測信度為0.827-0.856。
1.3統(tǒng)計分析 將數(shù)據(jù)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8.0并進行檢查與分析。對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統(tǒng)計描述應用(x±s),計量資料(資料呈正態(tài)性)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兩組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干預前心理安全感程度比較 見表2。
2.2兩組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干預后心理安全感程度比較 見表3。
3 討論
干預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心理安全感程度較低(均未超過34/16≈2.13<中間值3),可能與患者對自己的疾病及相關因素憂慮有關。術后,患者的排便方式由肛門轉移到腹部,肛門被切除、腹部造口給患者造成極大的負擔,使其產(chǎn)生緊張、焦慮和悲觀等消極情緒;身體形象的改變,永久性攜帶造口袋,使患者容易喪失自尊,使患者產(chǎn)生擔憂社會、家人是否接受和理解等心理反應[8]。這些均能導致患者心理安全感程度較低。
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較對照組患者在確定控制感、人際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總體上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提示理情行為療法對改善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心理安全感有著積極的作用。Jackson等[9]認為REBT治療心理疾病療效較好,Szentagotai等[10]研究認為,REBT治療嚴重抑郁障礙療效顯著,和藥物治療抑郁效果差異無顯著性意義。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存在自我毀損、低挫折耐受力、認為排便方式改變對自我糟糕至極[11]等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是產(chǎn)生消極情緒的根源?;颊叽嬖谙麡O情緒,認為"失去對身體的控制感"、"擔心造口會散發(fā)異味或造口袋可能會隨時發(fā)生滲漏"等,擔心家人和社會上部分人群的異樣目光等,這些消極觀念持續(xù)存在,從而引起患者較低的心理安全感。
本研究通過確認患者的非理想信念,通過駁斥非理想信念,使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在思想和行為上逐步發(fā)展理性信念,使非理性信念弱化或消退,從思想根源上治療其心理障礙,從而使其心理安全感逐漸提高。
參考文獻:
[1]何松雪,劉國杰,劉虹澤,等.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傷殘接受度與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的相關性分析[J].護理學報,2015,22(13):24-26.
[2]羅寶嘉,覃惠英,鄭美春.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社會關系質(zhì)量與希望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2):138-142.
[3]張燕,解蘊慧,王瀘.組織公平感與員工工作行為: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1):180-186.
[4]李可,楊艷.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焦慮狀況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5,14(11):67-72.
[5]何俊利,屈云,杜曉霞,等.理情行為療法對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干預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4):376-378.
[6]朱屹,陶洪娣,趙莉敏,等.理情行為療法對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21):2883-2884.
[7]張作記.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199-200.
[8]董曉玲.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生活質(zhì)量與積極心理品質(zhì)的關系[D].濟南:山東大學,2015:7-9.
[9]Jackson C J,lzadikah Z,Oei T P. Mechanisms underlying REBT inmood disordered patients: predicting depression from the hybrid model of learning[J].J Affect Disord,2012,139(1):30-39.
[10]Szentagotai A, David D, Lupu V,et al.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versus cognitive therapy versus pharmac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echanisms of change analysis[J].Psychotherapy(Chic),2008,45(4):523-538.
[11]江云琴,陳偉紅,樓瑞英.述情障礙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殘障接受度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2):146-149.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