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青
很多人都以為我到成都就是因為做橡皮文學網(wǎng),雖然這不是最初的事實,但我很樂意接受這個說法,要不然我又是為什么來到成都呢?2000年9月,我和豎從上海坐上一輛綠皮的慢吞吞的火車去成都,我們都是第一次去成都,去那僅僅是找好久不見的肉玩一玩。
這里有必要插敘一下我、豎、肉三人是如何認識的。1999年,我泡進一個搖滾網(wǎng)站的聊天室,幾乎天天都看到一個叫“豎”的人掛在那里(總是掛在最上面),一開始我們并沒有注意到對方,直到某天看見豎和別人聊到“莽漢詩人”胡冬的《我要乘上一艘慢船去巴黎》,我一陣興奮,加入他們的聊天。于是很快就和豎打得火熱,然后豎說這里還有個哥們,叫肉,也是寫東西的,我們?nèi)齻€在寫作傾向和態(tài)度上的相互認同使得我們在網(wǎng)上就形成了一個小團伙,經(jīng)常跑到一些文學論壇去搞一搞。當時我在杭州上學,豎在上海一家網(wǎng)絡公司做美工,肉在湖南某大學。杭州和上海離得那么近,所以我經(jīng)常在周末跑到上海在豎家住上一兩天,那年的寒假,肉也趕到上海,我們?nèi)说谝淮蜗嗑郏黄疬^了個世紀之交年。2000年,肉又來杭州找過我一次,不久我便退學,開始四處流竄生活。我去了一趟湖南找肉,然后不久他也退學了,去了成都;又不久,豎的詩集被某網(wǎng)站以電子形式出版,拿了一筆不菲的稿酬,他也隨即辭職了。然后有一天豎聯(lián)系我,一起從上海坐上一輛綠皮的慢吞吞的火車去成都找肉。
在成都我們認識了何小竹和楊黎,這里邊又充滿了偶然性和戲劇性:我們是無意中在一個茶館的客人的小本子上看到了何小竹的電話號碼,然后我們想要不要給何小竹打個電話,但是打電話說什么呢?要不找他在我們的《1999中國詩年選》(何小竹主編)這本書上簽個名吧,然后你推我讓了一陣由我撥了何小竹的電話——后來我們見到何小竹就輪番拿出自己寫的詩傻乎乎地讀起來——然后何小竹就給楊黎打電話,說這里有三個很舒服的小兄弟——然后是火鍋——然后是酒吧喝酒……
那一次,我和豎并沒有在成都留下來,過了一段時間,我再次來到成都,完全是因為何小竹和楊黎,不夸張地說,是他們收留了我。那時候,楊黎和王鏡在成都的芳華街3號開了一個酒吧,酒吧的名字叫“橡皮”。在此之前,何小竹、楊黎還有韓東他們就有一個想法:做一個先鋒文學網(wǎng)站,這個網(wǎng)站有別于當時已經(jīng)存在的所有文學網(wǎng)站。由于我略懂點網(wǎng)站建設的相關技術(我在2000年初制作了一個個人網(wǎng)站“烏烏主義”),網(wǎng)站建設的事務自然就落到了我的身上,制作費用是由詩人王敏出的。我記得當時我無比興奮,有一種天降大任的感覺,這也是我的夢想。于是,韓東從南京來了,吉木狼格來了,豎也來了,加上一直在的肉,還有離來了六回來了晶晶白骨精來了,在此后的日子里,橡皮吧接待了一波又一波來自外地的朋友,我記得有張3R、WILLOW、李檣、楚塵、南人、巫昂、尹麗川、水上漂……而成都本地的一些詩人也幾乎天天或經(jīng)常來泡橡皮吧,石光華、尚仲敏、王敏、華秋、柏樺、小安、劉濤、翟永明、唐丹鴻、張小靜……還有許多媒體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橡皮吧每天都像過節(jié)一樣。
網(wǎng)站的名字,我們并沒有如何商量,楊黎說就叫橡皮吧,于是我馬上去注冊了“xiangpi.net”這個域名。關于名字的解釋對我們來說都是多余的,橡皮文學網(wǎng)、橡皮酒吧、羅伯-格里耶的小說《橡皮》以及文具的橡皮這些東西的關系就是名字相同的關系,僅此而已。橡皮文學網(wǎng)建設的分工是這樣的,我負責網(wǎng)站整體的策劃和域名服務器之類的事務,豎負責網(wǎng)頁設計和制作。一開始我們只有一臺超級老爺電腦,硬盤居然只有4G(注意是整個硬盤而不是內(nèi)存),慢得跟蝸牛似的,我記得當時我們啟動Photoshop需要一根煙的時間。我們天天待在這臺老爺電腦前忙活了一個多星期,基本完成網(wǎng)頁制作,論壇程序源代碼是當時在杭州的張羞特地大老遠拆了自己的硬盤帶過來的。那時候我們的電腦還沒法上網(wǎng),需要的資料都要跑到網(wǎng)吧去拷回來,而網(wǎng)站的上傳和維護肯定是不能在網(wǎng)吧進行的,我開始催著楊黎買臺電腦,可是哪有錢啊,最后楊黎四處借錢才買了一臺當時配置算很不錯的海爾電腦。這段時間,楊黎像一個小學生一樣認真學習打字和上網(wǎng),在我們的橡皮工作室(橡皮工作室實際上就是橡皮吧的一個麻將包間)的墻上貼著一張拼音字母圖,就是楊黎買的,過了幾天,楊黎終于完成了第一篇在電腦上寫的短篇小說(我記得好像就是《睡覺》)。何小竹則早已越過這一步,他經(jīng)常把網(wǎng)上論壇里的有些帖子下載打印出來拿到橡皮吧大家傳閱。
2001年1月23日,是除夕之夜,我們在橡皮吧過年。這一天橡皮文學網(wǎng)正式上線。這是一個難忘的夜晚。橡皮文學網(wǎng)開通后立刻受到了很大的關注,我們網(wǎng)站的結(jié)構(gòu)、網(wǎng)頁設計、程序都是當時非商業(yè)網(wǎng)站里出類拔萃的,當然最牛逼的是我們的內(nèi)容和寫作者。很快訪問量飆升,論壇人氣火爆。但是由于資金的匱乏,網(wǎng)站的深度建設受到了影響,原先計劃的“第三代資料庫”、“橡皮出版平臺”頻道等都不得不放棄,于是我們決定把精力放在已有的欄目上,核心是“橡皮網(wǎng)刊”?!跋鹌ぞW(wǎng)刊”無論是新穎的電子書形式還是大容量的精品內(nèi)容都可以稱得上開創(chuàng)了先鋒文學網(wǎng)刊的先河。差不多每個星期,我們都會坐下來開會,有時在橡皮吧,有時在公園里,至今我還無比懷念那種愉快的“會議”。
然而困難很快就來了,就是沒錢,這樣的先鋒文學網(wǎng)站如何運作,我們毫無經(jīng)驗。于是韓東何小竹楊黎發(fā)起了“橡皮求生存”的自救行動,許多朋友和網(wǎng)友紛紛慷慨解囊,這使得我們非常感動。網(wǎng)站也進行改版,為了便于更新和維護,網(wǎng)站逐步精簡,此后的三年多時間里,橡皮文學網(wǎng)進行了多次改版,由于資金、技術等原因橡皮網(wǎng)歷經(jīng)了多次“大難”,比如服務器崩潰數(shù)據(jù)丟失被黑客攻擊等等。
那年夏天,楊黎轉(zhuǎn)讓了橡皮吧移居北京;韓東回南京后做了“他們文學網(wǎng)”;圍繞著橡皮文學網(wǎng)形成的“橡皮寫作群”后來又形成了“橡皮成都”、“橡皮北京”、“果皮”、“一泡烏”等若干社區(qū)和網(wǎng)站,而橡皮的影響更是深遠不可估量。橡皮文學網(wǎng)差不多是2005年徹底關閉的,關閉前出版了一本《橡皮年鑒2003》。到了2011年楊黎又重啟了橡皮項目,包括橡皮獨立制作的一系列作品及公開出版系列書籍《橡皮:中國先鋒文學》。
(責任編輯: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