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俊福
【摘要】 目的:探究躁狂癥患者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前用藥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對筆者所在醫(yī)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接收的60例躁狂癥患者進行治療,先將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進行分組,然后分別進行治療,對照組采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治療前用藥,觀察兩組效果并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評分改善情況快于對照組,且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3.3%,不及觀察組的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躁狂癥患者采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在治療前進行適當?shù)挠盟巹t可明顯改善患者恢復時間,提高治療的有效率,因此值得臨床借鑒使用。
【關鍵詞】 躁狂癥; 無抽搐電休克; 用藥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4.06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4-0120-02
躁狂癥是臨床不常見的一類疾病,一般患者在出現(xiàn)該病后對于自身健康和正常生活的影響均較大,因而主張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目前臨床使用的治療方法較多,但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效果不甚理想,僅有部分治療方法能夠起到較為良好的效果,電休克治療就是常用的一種方法;它是通過電流對人體大腦產(chǎn)生作用,使患者大腦的意識喪失和痙攣發(fā)作,從而使精神病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療;但是常規(guī)的治療常常會引起患者發(fā)生劇烈的抽搐,從而出現(xiàn)缺氧等現(xiàn)象,對于患者的危險性較大[1],因而在治療前是否進行合理的用藥也成為我們共同關注的問題。本次對筆者所在醫(yī)院接收的60例躁狂癥患者進行分組,然后分別進行治療,對照組采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治療前用藥,旨在提高躁狂癥的臨床治療效果,現(xiàn)將詳細情況進行整理,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筆者所在醫(yī)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接收的60例躁狂癥患者進行治療,60例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制定的關于躁狂癥的診斷標準;且不包括患有嚴重肝腎等臟器疾病或精神病等可能對本次研究產(chǎn)生影響的疾病患者。將60例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進行分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9例,女21例,年齡19.5~53.5歲,平均(36.35±2.32)歲;觀察組中男10例,女20例,年齡19.5~54.5歲,平均(36.32±2.21)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檢查和觀察,確?;颊邿o異常情況后便可進行治療;將治療儀進行常規(guī)的殺菌和消毒,并進行調試后,將電極安置設置為雙側式,進行通電治療[2];首次治療為連續(xù)3 d,1次/d,后改為1次/2 d,連續(xù)治療20 d[3]。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治療前用藥;首先對患者使用0.5 mg阿托品進行靜注,然后停頓約3 min左右,觀察患者有無異常情況,確保正常后選用1 mg/kg丙泊酚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后患者意識如果逐漸消失,選用1 mg/kg琥珀膽堿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4];然后采用對照組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兩組在治療期間均停止使用與疾病相關的藥物,防止對本次治療效果產(chǎn)生影響;兩組治療均結束后對患者情況進行觀察比較。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治療情況進行觀察,采用貝克拉范森躁狂癥療效評定量表(BRMS)對患者進行觀察并對治療有效率進行評價:無效為BRMS減分率低于25%;進步則為BRMS減分率在25%以上并在49%以下;顯效則為BRMS減分率在50%以上并在74%以下;痊愈則為BRMS減分率在75%以上[5]??傆行?(痊愈+顯效+進步)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6]。另外對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觀察比較。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處理試驗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有效率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3.3%,不及觀察組的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BRM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評分改善情況快于對照組,且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情況高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躁狂癥是臨床常見的一類疾病,患者在出現(xiàn)該病癥后多數(shù)會出現(xiàn)莫名興奮、異常躁動、意圖自殺、絕食等情況,對于自身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重者甚至會威脅到生命;與此同時,該類患者對于他人的人身安全及社會公共治安均存在一定影響和威脅[7],因而主張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較多,包括不同種類的藥物和治療,治療方法不同,所起到的治療效果也會有所不同。隨著我國經(jīng)濟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均出現(xiàn)了較大程度的變化,同時人們在就醫(yī)的過程中對于醫(yī)療效果的要求和期望也越來越高,因此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就很難再滿足臨床的需求,而需求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成為共同關注的問題。
本次對筆者所在醫(yī)院接收的60例躁狂癥患者進行分組,然后分別進行治療,對照組采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治療前用藥,旨在提高躁狂癥的臨床治療效果;通過本次治療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評分改善情況快于對照組,且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3.3%,不及觀察組的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對照組高,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在對患者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前進行用藥,能夠改善患者治療的情況,雖然會提高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但與對照組比較并無明顯差異;因為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本身是通過額定的電量對躁狂癥患者進行刺激治療,通過刺激后,患者的臨床情況能夠得到明顯的改善,但由于患者在清醒的狀態(tài)下容易引起癲癇或上下顎緊閉導致呼吸不暢的情況,對于患者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因此治療效果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8];而在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前使用藥物對患者進行干預,待到患者意識基本消失后再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便可以減少患者出現(xiàn)危險情況的概率,從而提高臨床治療的有效率;該方法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于,對患者進行用藥后,患者身體從一定程度上會受到藥物副作用的影響,從而使不良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升高的情況,但將其與未使用藥物的對照組進行比較,并未發(fā)現(xiàn)明顯差異;而患者的臨床情況則能夠得到較好的改善,因此可以提高治療的效果[9]。
綜上所述,躁狂癥患者采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在治療前進行適當?shù)挠盟巹t可明顯改善患者恢復情況時間,提高治療的有效率,因此值得臨床借鑒使用。
參考文獻
[1]胡蕊,趙宏文,王冉,等.丙戊酸鈉注射液與無抽搐電休克治療中老年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fā)作療效的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35):1158-1159.
[2]張莉,楊保仲,汪祖巾,等.不同劑量羅庫溴銨與琥珀膽堿運用于麻醉狀態(tài)下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肌松效果的比較[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16):31-34.
[3]田常青.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用于治療躁狂癥患者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疾病監(jiān)測與控制,2014,8(2):63-65.
[4]孫鴻遜,毛云峰,沈亦明,等.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5,53(2):68-72.
[5]吳秀萍,楊慶華.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重性精神病450例療效觀察[J].西部醫(yī)學,2013,25(6):869-870.
[6]蘇軍,郭志華,趙偉.丙泊酚復合氯化琥珀膽堿靜脈麻醉下行無抽搐電休克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24):112-113.
[7]饒世雄,譚偉.無抽搐電休克與利培酮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對照研究[J].中國藥物警戒,2014,11(10):580-583.
[8]徐瓊,陳玲,李君.集束化護理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8):3000-3002.
[9]王春江,劉獻標,黃潔.無抽搐電休克聯(lián)合藥物治療抑郁癥伴有自殺未遂患者效果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25):42-43.
(收稿日期: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