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杰
當我們在有能力解決了“形而上”的問題之后,就必須同時對“形而下”的問題也引起必要的重視,力求做到“頭尾兼顧”才好
前幾天,筆者應邀去參加一個高大上的地產項目發(fā)布會。在發(fā)布會現場,我發(fā)現了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組織者為出席發(fā)布會的嘉賓們準備了豐美的茶歇,包括水果、糕點、飲料在內的各種食品一應俱全。但當客人們在使用一次性杯子喝完飲料之后,卻發(fā)現現場竟然沒有準備垃圾桶。于是,很多人只能將杯子暫時捏在手中,或者到場地外面四處尋找垃圾桶……
組織者的這一小小的疏漏,也許是出于不經意間的遺忘,但我倒是認為這個小疏漏很具典型意義,因為它事實上從一個小小的切口反映出了中國文化的一大頑疾:只顧頭不顧尾!
誰都知道中國的飲食文化向來洋洋大觀,流風所及,即便是“圣人”也未能免俗??鬃右簧械拇蟛糠謺r間都處在顛沛流離之中,“惶惶若喪家之犬”,但即使在糟糕的環(huán)境下,談到吃,夫子還是在一個勁兒地鼓吹他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思想。
既然有“吃”,必然就會有“拉”。但我們悠久的傳統唯獨于“吃”的這個形而下結果卻一直不太講究。事實上,說是“不太講究”已屬于很客氣的評語。很久以來,中國大部分人的茅房都是一處骯臟得不能再骯臟、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所在,單是想象一下就足以令人很不舒服。
當然,也并不是說所有的中國人于“拉”上面都不講究。一些中國的超級富人們于排泄之道還是頗為注意和百般經營的。譬如,《世說新語》里就記載了西晉時期的超級富豪、國民老公石崇家那超級豪華的茅房和如廁之講究。據《世說新語》里講,石崇家的廁所里隨時準備有各種香水、香膏,以備主人和客人們使用。不特如此,他們家的廁所里還安排了十多個打扮入時的女孩子站在那兒為石崇服務。
明朝權臣嚴嵩、嚴世藩父子也和石崇一樣對如廁之事非常講究。根據明代的馮夢龍在《古今譚概》一書中的記載:嚴家父子的溺器很有創(chuàng)意,“皆用金銀鑄婦人,而空其中,粉面彩衣,以陰受溺”。這父子兩人如此會玩,想來他們家的廁所也一定不會像尋常百姓家的茅房一樣馬馬虎虎、隨便對付。
不過,以上所云,只是幾個數量特別有限的超級權貴階層的做派,屬于特例,不具有普遍意義。很顯然,對于大多數中國普羅大眾而言,則是根本無暇、無力顧及于便溺之道的。這種窮人和富人對于廁所的不同處置模式,事實上只能證明這樣一個道理:在形而上的“吃”的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之前,是不可能顧及到形而下的“拉”的問題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中國的傳統文化里不太講究“拉”的問題。其實,這并非是因為我們這個民族的骨子里面有一種“顧頭不顧尾”的文化特性,而實在是由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物質生活極為貧乏,形而上的“吃”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好之故也。
應當說,最近這三十多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全面高速發(fā)展,絕大部分民眾的物質生活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至少溫飽還是能夠滿足的,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地區(qū)已經達到了發(fā)達國家的生活水準。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形而上的“吃”的問題解決好了,我們有些地方的確已經開始關注形而下的“拉”的問題了。在一些發(fā)達地區(qū)的城市中心,久被詬病的公廁環(huán)境和衛(wèi)生狀況,已經出現了很大的改觀。
盡管如此,我們文化中的這種“只顧頭不顧尾”的慣性還是廣泛存在的。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尷尬一幕,就是最好的證明。這個發(fā)布會的組織者當然不是一群脫離了文化大環(huán)境、生活在真空里的中國人。他們只考慮到了把茶歇時的各種食品弄得豐美一些,卻完全忽略了吃完之后的各種問題的處置之法,這正是“顧頭不顧尾”的文化的一個具體體現。
事實上,這種“顧頭不顧尾”的現象,也絕不僅僅體現在“只講究吃,不講究拉”上面。隨手還可以舉出一些事例,像“只講究表面,不講究背后”、“只講究眼下,不講究長遠”,等等。
譬如,我們已經可以把一座城市地面上的一切修造得美輪美奐,但對于城市地面下那些人見不到的所在,諸如下水道或者各種管道通道的建設卻浮皮潦草。為此,我們吃足了苦頭:一旦天降大雨,大部分城市的街道上立即開啟“看海模式”;而大小城市里各路“扒路軍”神出鬼沒,本來鋪設平整的通衢大道,動輒開腸破肚,即使施工完成之后重新補路,也只能留下一道道丑陋的疤痕,活像身體上的一塊塊牛皮癬。
再譬如,我們的一些企業(yè)已經可以制造出暢銷海外的完美產品,但獨獨對排污之道漠不關心?,F實生活中常見的情況是,盡管國家有明令在先,但相當一部分企業(yè)卻不愿意盡這一社會責任,依然我行我素地向自然界里排放各種污染廢物,而這正是導致我們所賴以生活的環(huán)境越來越糟糕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而言之,衡量一個文明的高低優(yōu)劣,當然要看它對于形而上的“吃”的講究程度,但更要看它是如何處置形而下的“拉”的問題的。當我們在有能力解決了“形而上”的問題之后,就必須同時對“形而下”的問題也引起必要的重視,力求做到“頭尾兼顧”才好。如今,這個老問題顯得尤其緊迫,的確是到了應該徹底解決的時候了。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