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紅新
巧用中藥穴位敷貼治療高血壓
文/高紅新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可將高血壓分為肝火亢盛、痰濕壅盛、陰虛陽亢、陰陽兩虛四種證型。
肝火亢盛型主癥:眩暈、頭痛、急躁易怒;次癥:面紅目赤、口干、口苦、便秘。
痰濕壅盛型主癥:眩暈、頭痛、頭如裹、胸悶、嘔吐痰涎;次癥: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膩。
陰虛陽亢型主癥:眩暈、頭痛、腰酸、膝軟、五心煩熱;次癥:心悸、失眠、耳鳴、健忘、舌紅少苔。
陰陽兩虛型主癥:眩暈、頭痛、腰酸、膝軟、畏寒肢冷;次癥:耳鳴、心悸、氣短、夜尿頻、舌淡苔白。
取吳茱萸18~30克,研細末,用醋調勻似糊狀敷于雙足心涌泉。每次敷貼12~24小時,于晚間睡前敷,10天為1個療程。嚴重時加敷神闕穴。
吳茱萸性辛、苦、熱,歸肝、脾、胃、腎經。涌泉穴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有培補元氣、振奮人體正氣、調節(jié)臟腑功能的作用?!端貑枴へ收摗吩唬骸瓣枤馄鹩谧阄逯褐恚幟}者集于足下……”《黃帝內經》提到“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針對不同高血壓證型,采用不同中藥對神闕穴進行貼敷。肝火亢盛證,采用天麻、菊花、牛膝、水蛭和磁石;痰濕壅盛證采用白芥子、半夏、萊菔子、白術和牡蠣;陰陽兩虛證采用黨參、丹參、川芎、黃芪和當歸配伍。每次5克,每次6~12小時,隔日1次,4周為1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
神闕為經絡之總根、經氣之匯海,通過任督沖帶血脈而同屬全身經絡,聯系五臟六腑?!夺t(yī)宗金鑒》謂“神闕穴,能主治百病”。將藥末置于肚臍部,外以膠布固定,從外部作用于內臟腑,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從中醫(yī)經絡的角度來看,將藥物敷于臍部,不但藥物可通過經絡的氣血流注,使藥性隨氣血運行而分布,直達病所;同時亦可疏達經絡氣血,起到行氣活血、調和陰陽的作用。
方一:將吳茱萸、川芎用醋調和后貼敷主穴雙側涌泉穴,肝火亢盛證配肝俞,痰濕壅盛證配太沖,陰陽兩虛證配腎俞。每日8~10小時,10天為1個療程,連用6個療程。
方二:肝火亢盛證取曲池、風池、合谷和太沖穴,陰虛陽亢證取曲池、合谷、三陰交和足三里,痰濕壅盛證取曲池、合谷、豐隆和太溪穴,陰陽兩虛證取曲池、足三里、氣海和涌泉穴。均采用生大黃2克、生石決明5克、牛膝5克和冰片0.5克穴位敷貼。每日1次,次日對側再貼,每次6小時,2周一個療程,共2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