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王集小學 劉海玲
新課標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王集小學 劉海玲
新課程標準將空間觀念定位為十大核心詞之一,盡管很重要,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經(jīng)常被教師和學生們所忽略。在對“圖形與空間”的實際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以下亂象:(1)教師習慣于用多媒體演示,學生“只看不做”,坐享其成;(2)操作形式華麗,學生配合教師“作秀”,效果未知;(3)考試壓力下,教師更關注結果,而忽視了空間觀念培養(yǎng)形成的過程。這些現(xiàn)象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對空間觀念的要求,遵循學生從“感知”到“表象”再到“思維”的認知規(guī)律,本文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jīng)驗,就如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出幾點鄙陋之見。
新課標;空間觀念;感性經(jīng)驗;多媒體;動手操作
在對實際教學進行研究的基礎上,《課程標準》對空間觀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強調有些重點只適合技能的基礎上添加了認識圖形的轉化變換和確定物體相對位置以及辨認方向和描繪路線圖等內容,并且強調了測量過程的體會和方法的掌握。在要求掌握幾何周長和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著眼于關注學生理解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變化;應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制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這些新的要求和改革都強調了關注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筆者認為:
生活是一切知識的來源。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體驗可以為空間觀念的形成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原始素材,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搭建課本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的橋梁,激活孩子在生活中的感性認知,利用這些生活資源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筆者認為,生活經(jīng)驗是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基礎,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關注并強調實際生活經(jīng)驗中與空間觀念有關的問題。
實際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空間和圖形的問題,因此教學應當為學生選擇和提供他們熟知的情境,能夠讓學生在實際問題的解決與操作過程中體會其中的意義,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初步形成。如在學習“確定位置”時,教師課前可以將準備好的神秘禮物放在某位學生的抽屜里,然后用第幾行第幾列甚至數(shù)對來進行描述,既能讓學生熟練運用“確定位置”的方法,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又如學生可以進行這樣的游戲:教師指名一位學生說一說自己好朋友的座位,比如:“我的好朋友在(4,3),她性格開朗,有時有點調皮,猜猜她是誰?”接著再由(4,3)這個座位上的學生繼續(xù)接龍下去,全班參與,使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理解可以用數(shù)對來確定教室里每個學生的座位。再如《觀察物體》這一課,可以讓學生帶來各種各樣形狀的杯子、紙盒、玻璃瓶、酒瓶等,可能有正方體、長方體、球體、圓柱等。接著把物體擺在教室的中間,讓學生從四面八方去觀察物體,描繪出各自看到的樣子,并進行比較,再換個角度觀察試試。還可以用正方體的學具讓學生發(fā)揮奇思妙想,擺出各種各樣甚至不規(guī)則的立體圖形,引導學生先預測從各個角度觀察的圖形,最后再實際觀察,驗證猜想,并在方格紙上畫出來。通過這樣的具體操作,使學生積累感性認知,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特別是當實際生活無法為觀察提供機會時,多媒體平臺的運用凸顯其絕對的優(yōu)勢,它可以為人類突破時空的限制,逼真地再現(xiàn)情境。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學圓的面積推導公式時,要把圓平分成若干個偶數(shù)份,剪開后,這些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的小紙片可以拼接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如果平分成6份、8份、10份、16份的話,對學生來說還可以動手嘗試分一分,剪一剪,拼一拼,但是要拼出更近似的長方形,就要平均分的分數(shù)越多,如果平均分成40份、80份、120份……這樣的情況在實際動手操作中是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此時借助多媒體工具可以突破現(xiàn)實的限制,輕松地將圓均分成64份、128份……實現(xiàn)了過程的具體、形象、細致,不僅較好地解決了曲線變直線的認識過程,成功地讓學生理解求圓面積的公式是從長方形的面積推導出來的,實際上也向學生展現(xiàn)了長方形和圓之間的數(shù)學聯(lián)系,有利于學生數(shù)學知識認知結構的發(fā)展,也促進著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與此同時還潛移默化地滲透了極限的思想,一舉多得。
多媒體工具固然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有益之處,但并非是用得越多越好。比如,在教學《旋轉》時,為了突破重難點,一般教師們都是利用直觀的多媒體動畫課件讓學生去觀看,學生也很喜歡這樣的神奇展示,一堂課下來學生很開心,氣氛也很活躍,但是這樣的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真的很高嗎?檢測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誤率才是很高的,特別是有關多邊形圖形的旋轉,錯誤一片。反思一下,為什么學生對旋轉的理解這么差呢?原因有三:(1)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薄弱,缺乏足夠的認知經(jīng)驗;(2)學生容易受到簡單圖形中沒有經(jīng)過旋轉點的線段的干擾;(3)以學生的能力很難檢查出旋轉后的錯誤。綜上所述,利用動畫的操作只能讓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停留在感知階段,而且是一個比較低的層面上,無法使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提升,不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因此筆者認為,要使學生理解旋轉的問題,要強調的是把握圖形的三個要素,即:①旋轉中心;②旋轉方向;③旋轉的角度。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避免“作秀”,改進多媒體呈現(xiàn)的策略,如:可以先出示一條直線繞 “O” 點順時針旋轉,再出示角的旋轉,最后才是圖形進行旋轉。由簡及繁,循序漸進。
綜上所述,在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的教學中,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認清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選擇合適教學方法,為學生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起點的教學過程。在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上,教師應聯(lián)系具體事物,為學生的動手操作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形成清晰的感知表象,從而抽象出空間幾何的性質和特征,切實有效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book=59,ebook=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