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光
摘 ? ?要: “西方文化概論”課程兼具文化學習與思政教育的功能。當前,該課程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方面距離教學目標仍有一定差距。基于文化體驗理論分析,要從教師主體出發(fā),在教學不同階段分別建構“文化信息的提供者”、“文化實踐的示范者”、“文化研究的合作者”、“文化反思的引導者”角色。
關鍵詞: 文化體驗 ? ?西方文化 ? ?角色重構
“西方文化概論”(以下簡稱“概論”)作為通識類課程中的一門主要課程,是從宏觀角度介紹西方文化起源、發(fā)展與演進歷程的課程,具有文化學習和思政教育的功能,旨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增強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拓寬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并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文化認知。為此,教師的角色與作用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系統(tǒng)的西方文化知識,更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成為文化實踐的體驗者、文化知識的研究者和文化價值的判斷者。美國學者莫蘭教授的文化體驗理論為探索教師在《概論》課程中的角色重構提供了理論分析的框架和實踐探索的路徑。
一、文化體驗理論概述
2001年,美國著名跨文化研究學者莫蘭教授出版了《文化教學:實踐的觀念》一書,提出了文化體驗理論。莫蘭認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要幫助學生學習與理解文化,文化體驗是其核心與焦點,也是“文化教學的重要方式”。按照莫蘭的觀點,文化體驗是認知、實踐、理解和感悟四個方面的融合,只有有意識地感受文化知識、親歷文化生活、體會文化行為、形成文化判斷,才是真正意義的文化體驗。為此,莫蘭提出“文化知認”(即文化學習)框架的四個要素。即理解內(nèi)容,文化信息;理解方法,文化實踐;理解原因,文化觀念;自我意識,文化自知。這四個要素緊密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循環(huán),強調(diào)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教學過程和教學結(jié)果、文化認知與情感認同、理解自身和認識外部世界的有效統(tǒng)一,共同推進文化體驗在文化學習中的實踐。
文化體驗理論的一條核心主線,是強調(diào)以學生的“經(jīng)驗成長”為中心。莫蘭認為,文化體驗通過不斷試誤(體驗)進行文化學習、行為實踐和情感調(diào)控等,進而為理解異國文化打好基礎。由此可以分析,體驗教學強調(diào)在與異國文化生活方式的“碰撞”中,學習者有意識地通過描述、分析、闡釋、反思等活動獲取相關的文化知識和掌握文化技能,并通過比較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的異同,形成對異國文化的全面認知及正確的文化判斷力與文化觀。在完成以上過程中,莫蘭強調(diào),教師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有豐富的知識和能力,在不同教學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而發(fā)揮不同的作用。對準確分析“概論”課程建設現(xiàn)狀與問題,并對教師角色重構具有深刻的啟示。
二、“概論”課程建設現(xiàn)狀與問題
按照莫蘭的理論闡釋,教師應在學生文化學習的理解內(nèi)容、理解方法、理解原因、形成自我認知四個階段扮演不同角色?;谝陨纤碾A段的分析與梳理,當前高校“概論”課程建設存在以下問題亟須解決。
(一)師資內(nèi)容“博”與“?!钡慕y(tǒng)一
“概論”課程具備內(nèi)容涵蓋廣、跨越時間久、涉及空間大的特點,涉及哲學、歷史學、政治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多領域,包括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和近現(xiàn)代時期,覆蓋歐洲、中東、北非等地區(qū)的文化知識。當前,高校承擔“概論”課程的主要是教授外國語言的教師,或人類學、文學、歷史學、哲學等某一具體專業(yè)的教師,具有課程專業(yè)技能、具備廣博知識的教師不多,較少組建符合該課程專業(yè)需要的綜合型教學團隊。因此,無論從教學講義編寫、知識點講授、甚至課程考核都受制于具體授課教師的知識結(jié)構和專業(yè)限制,造成教學內(nèi)容過于“?!倍荒堋安?,難以使學生建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與知識結(jié)構。
(二)教學方式“聽”與“行”的統(tǒng)一
文化體驗強調(diào)“與另一種生活方式的碰撞”①。學習者應該是有意識的參與者和積極實踐者。基于以上分析,文化教學應堅持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jié)合。但是,在當前高?!案耪摗闭n程教學中,由于受課時和開課環(huán)境限制,教學仍多采取傳統(tǒng)的“單向式”、“灌輸式”,偏重抽象內(nèi)容的口耳相傳,忽略直接接觸的感觀體會,在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組織具體的、直觀的、體驗式的實踐活動時,把教學內(nèi)容形象地呈現(xiàn)或還原給學生方面存在不足,使學生不能有效地在親歷體驗中建構與完善知識體系、理解教學內(nèi)容與觀點。教師無法準確把握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知水平。
(三)教學效果“學”與“知”的統(tǒng)一
“概論”課程最終目標是指導學生形成對西方文化的正確認知。在“概論”課程實際教授中,教師往往注重對西方文化演進規(guī)律與知識體系的闡述,加之缺失實踐中的文化體驗環(huán)節(jié),雖然滿足了學生對西方文化感性層面的求知欲望,但在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評價和判斷西方文化,在價值層面如何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方面的舉措不多,導致某些學生未能形成正確的文化判斷,不會準確把握西方文化的形成原因,無法準確區(qū)分西方文化中的優(yōu)劣,造成“概論”課程思政教育功能弱化。
三、文化體驗理論下教師角色的重構
莫蘭在闡釋文化體驗理論時,豐富了文化這一概念的內(nèi)涵,提出了“文化五要素說”,即文化產(chǎn)品、文化實踐、文化觀念、文化社群和文化個體,并運用“文化冰山”闡釋五要素之間的關系。莫蘭認為,在五要素中,文化觀念大部分處于“冰山末端”或“海平面下面”,屬于隱形的②。文化產(chǎn)品、文化實踐、文化社群和文化個體則都是顯性的。五個文化要素之間是互相聯(lián)系、互為聯(lián)動的。和跨文化交際學的創(chuàng)始人霍爾觀點契合?;魻栒J為:“文化學存在于兩個層次中:公開的文化和隱蔽的文化。前者可見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見甚至連受過專門訓練的觀察者都難以察知?!雹勰m認為,文化教學不能只教授關于“文化冰山”顯性部分的知識,更要關注“海平面下面”隱形部分的教學和體驗。這啟示我們:在文化體驗教學中,教師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應在不同教學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文化信息的提供者”角色
教師承擔“文化信息提供者”角色,主要是在文化知識傳授階段,核心是讓學生系統(tǒng)掌握文化知識,建構完備的西方文化知識體系。根據(jù)莫蘭對文化要素的分析,文化產(chǎn)品是最容易認知的文化的物質(zhì)形態(tài),應是文化教學中最直接的內(nèi)容。基于以上分析,在“概論”課程建設中,教師應根據(jù)授課學生的專業(yè)背景,講授力求做到內(nèi)容翔實、脈絡清晰、特征突出。例如,教授古希臘文化時,不僅要涵蓋古希臘時期城邦的政治文化,而且要涉及這一時期哲學、文學、建筑學、醫(yī)學等多方面文化形態(tài),在此基礎上要歸納古希臘文化“美輪美奐”的特征。與此同時,要不斷增加圖片、影像資料等多種資源,充分滿足學生對西方文化感性的認知。例如,在講授古希臘文化部分,適當穿插《斯巴達三百勇士》等電影作品,可增強學生對這一時期文化的綜合感知。
(二)“文化實踐的示范者”角色
教師承擔“文化實踐的示范者”角色,主要是在組織文化實踐階段,其核心是讓學生深刻體會西方文化內(nèi)涵。莫蘭特別強調(diào),文化實踐是一種生活形態(tài)的文化呈現(xiàn),“在文化教學中要切實把握對文化實踐的教學”。為此,在“概論”課程中,教師要有意識鼓勵學生主動體驗相關西方文化,通過各類文化專題講座、文化展覽等,將文化知識講授和文化實踐有機結(jié)合;同時,通過創(chuàng)設模擬情境、組織文化表演、學習文化產(chǎn)品操作,開展儀式化的交際活動等使學生參與文化實踐,真切體驗西方文化內(nèi)涵,引導學生從以前無意識的文化接受轉(zhuǎn)化為有意識的文化體驗。例如,講授希臘悲劇時,可組織《俄狄浦斯》等經(jīng)典悲劇作品的表演,讓學生在實踐中綜合體驗古希臘多方面文化因素。
(三)“文化研究的合作者”角色
教師擔任“文化研究引導者”角色,主要在組織學生開展研討階段,其核心是指導學生準確把握西方文化形成原因和演進規(guī)律。在這一階段中,文化學習者已經(jīng)開始觸及文化“冰山末端”或“海平面下面”的隱形部分,這是對西方文化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的重要基礎。教師在承擔這一任務時,應主動設置議題,組織課堂討論、專題研討,激發(fā)學生主動提升自身的歸納能力與邏輯思辨能力,并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的研究方法,形成對西方文化的深層認知。諸如,在講授古希臘城邦民主制度的時候,可以首先模擬希臘公民大會場景,設置辯論議題,組織學生模擬古代西方民主制度的運行模式,在此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和專題寫作,讓學生真切體會西方民主制度的進步性與局限性,進而形成對西方民主制度全面客觀的認識。
(四)“文化反思的引導者”角色
教師擔任“文化反思的引導者”角色,主要在文化反思階段,其核心是指引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認知。因涉及文化學習者對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所以文化認知成為教學中最難部分?!霸诩橙∥鞣街R體系的養(yǎng)分時,我們侵染上其意識形態(tài)的毒素”④。如何將其意識形態(tài)的毒素從西方文化知識體系中剝離,是講授“概論”時遇到的難題。為此,一方面,教師要與學生形成積極互動,通過組織分組討論等教學活動,傾聽與觀察學生的思考,對于錯誤或偏頗的觀點和思想要積極引導。另一方面,要主動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通過設置專題,組織學生撰寫小型專題論文或讀書報告,引導學生在對比研究中形成正確的文化認知。諸如,講解羅馬法部分時,一方面要確實肯定它對西方法制傳統(tǒng)形成帶來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專題研討,從法律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角度出發(fā),揭示西方法學的階級性與局限性,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觀念。
注釋:
①②莫蘭.文化教學:實踐的觀念[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3-14,66.
③霍爾.無聲的語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5.
④曹為.“西方文化概論”教學中的三種矛盾與對策[J].紅河學院學報,2015(3):109-110.
本文為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15年度校級教學研究立項課題“基于文化體驗理論下《西方文化概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成果,項目號:GWJY201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