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軍 閔昌敏 丁利營 王艷 陳凱凱 李紅艷
摘要:目的 評價殼聚糖季銨鹽硅凝膠抑制瘢痕形成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yīng)。方法 在鄭州欣奕中醫(yī)院與欣奕除疤,挑選200例各類新傷口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已無滲液),分為兩組,試驗組:創(chuàng)面正常治療護理,愈合后使用殼聚糖季銨鹽硅凝膠,對照組:創(chuàng)面正常治療護理,愈合后不使用任何產(chǎn)品,觀察3個月,通過對瘢痕類型、瘢痕顏色、瘢痕隆起的高度、瘢痕硬度、瘢痕瘙癢、觸痛這6個方面分別進行評分,綜合評定其療效及安全性同時隨訪患者治療結(jié)束后的副作用,隨訪至1年。結(jié)果 試驗組平均總評分為1.52,對照組平均總評分為3.18,殼聚糖季銨鹽硅凝膠抑制瘢痕形成的效果顯著,與對照組相比,平均總評分降低了52.20%,最終形成的瘢痕更接近皮膚,且均未發(fā)現(xiàn)任何毒副作用。結(jié)論 與對照組相比,殼聚糖季銨鹽硅凝膠抑制瘢痕形成效果明顯,安全性高,使用方便,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guān)鍵詞:殼聚糖季銨鹽硅凝膠;抑制;瘢痕;臨床評價
Clinical Evaluation of SQASC about Inhibit Scar Formation
DING Jun1,MIN Chang-min2, DING Li-ying2,WANG Yan3,CHEN Kai-kai2,LI Hong-yan2
(1.Center for Medical Aluation,Tianjin 300191,China;2.Tianjin JiaShiTang Technology Co.Ltd,Tianjin 300457,China;3.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 shell SQASC inhibit scar forma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s. Methods In Zhengzhou Xin Yi hospital choose 2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ll kinds of form new wound dermis (the wound has no drainag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QASC with normal treatment and normal treatment. simple observation 3 months, based on the type of scar, scar color, the height of the scar uplift, scar hardness, scar itching, tenderness score with these six aspects respectivel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at the same time follow-up of pati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side effects of follow-up to one year. Results SQASC average 1.52overall,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verage 3.18 overall, SQASC inhibited the formation of scar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average total score decreased by 52.20%, the final formation of the scar closer to the skin. No toxic side effects were found.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bvious effects of SQASC inhibit scar formation, high safety, easy to use, and has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SQASC; Inhibit;Scar;Clinical evaluation
傷及真皮層的創(chuàng)傷愈合必然會產(chǎn)生瘢痕,如果傷口過度修復(fù),則會形成病理性瘢痕,其會引起外形的毀損和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病理性瘢痕主要為增生性瘢痕與瘢痕疙瘩[1]。關(guān)于它們形成的機理比較復(fù)雜,綜合因素基本包含成纖維細胞的大量增殖、細胞外基質(zhì)中的膠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等大量沉積、免疫細胞調(diào)節(jié)因子的作用(各種干擾素、白介素6、腫瘤生成因子TGF等)、蛋白酶的影響、控制細胞調(diào)亡的基因等。另外還有年齡、遺傳、激素、黑素細胞、過度炎癥等影響因素。瘢痕患者需面對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美容及社會問題,如今病理性瘢痕的治療仍很復(fù)雜和困難[2]。
針對于瘢痕治療,本次研究從創(chuàng)面愈合過程中抑制或減少瘢痕形成著手,使用一款殼聚糖季銨鹽硅凝膠產(chǎn)品,對其在抑制病理性瘢痕生成方面進行臨床試驗與觀察。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于鄭州欣奕中醫(yī)院和欣奕除疤。入選標準:①新傷口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傷口已無滲液,一般為傷口經(jīng)基礎(chǔ)處理3~10 d后);②無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③無腫瘤及其他系統(tǒng)病變的患者;④未使用其他創(chuàng)面、消炎等方面藥品。排除標準:①有嚴重過敏史者或過敏體質(zhì)者;②嚴重的心、腎、肝、內(nèi)分泌、血液、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疾病患者;③不能按時、按規(guī)定完成相關(guān)治療與療程的患者。
臨床試驗病例數(shù)一共為200例,男性為68 例,女性為 132例,年齡 2~57 歲,平均為 26 歲;均為創(chuàng)傷深至真皮層及以下的各種新傷口,傷口已愈合,且無滲液;部位分布:面部 80 例,胸部 37 例,背部10 例,手部23 例,四肢50例;創(chuàng)面成因:燒傷 75 例,燙傷 34例,手術(shù) 24 例,創(chuàng)傷 67 例,按照創(chuàng)面部位、成因、損傷程度與使用產(chǎn)品前的創(chuàng)面狀態(tài)均勻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1.2方法 按創(chuàng)面部位、成因、損傷程度平均分為兩組,每組為100個病例,試驗組:創(chuàng)面正常治療護理,待傷口愈合后,將殼聚糖季銨鹽硅凝膠涂抹于創(chuàng)面的表面上,厚度約為0.5~1 mm,并輕輕地按摩,讓其與傷口融合、接觸,涂抹1~3次/d,再次涂抹時,需重新清潔傷口并干燥后使用本產(chǎn)品,涂抹3個月;對照組:創(chuàng)面正常治療護理,傷口愈合后不適用任何產(chǎn)品。
1.3評價指標
1.3.1 參照“溫哥華瘢痕量表”與《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臨床評價,入組病例于治療后第3個月進行觀察,由同一觀察者對形成的瘢痕進行評分和不良事件的觀察。
1.3.2治療后瘢痕評分標準[3-4] ①瘢痕類型評分:病理性瘢痕計3分,表淺性瘢痕計1分,瘢痕不明顯計0分。②瘢痕的顏色評分:赤紅或鮮紅伴毛細血管擴張計3分;淡紅,按壓后消失計2分;不紅,有些灰暗計1分;正常膚色計0分。③瘢痕隆起的高度評分:高度在>4 mm計4分;高度>2~4 mm計3分;高度1~2 mm計2分;高度≤1 mm計1分;平坦或稍凹陷計0分。④瘢痕硬度評分:正常計0分;柔軟的(在最少阻力下皮膚能變形的)計1分;柔順的(在壓力下能變形的)計2分;硬的(不能變形的,移動呈塊狀,對壓力有阻力)計3分;彎曲的(組織如繩狀,瘢痕伸展時會退縮)計4分;攣縮的(瘢痕永久性短縮導致殘廢與扭曲)計5分。⑤瘙癢評分:劇烈或持續(xù)性瘙癢并伴有抓痕計3分;不太劇烈,可忍受計2分;有時癢計1分;無癢計0分。⑥觸痛評分:有很強烈的痛感,輕觸時拒按計3分;有時有疼痛感,按壓時疼痛不明顯計1分;無痛感計 0 分。
依次測完各項,指標評分相加的總分即為治療后瘢痕嚴重程度總評分,并計算每組的各項平均分與平均總評分,并比較。
1.4安全性評估 觀察臨床試驗中有無發(fā)生不良事件,并記錄,使用過程中患者發(fā)生有不適反應(yīng)時,臨床試驗需立即中止,并采取措施應(yīng)對與治療。如發(fā)生的不良事件具有臨床價值,則進行隨訪,觀察至癥狀消失,并作相關(guān)記錄。
2 結(jié)果
2.1臨床效果 觀察瘢痕類型、瘢痕顏色、瘢痕隆起的高度、瘢痕硬度、瘢痕瘙癢、觸痛。計算每項評分的平均分與每組總評分的平均分,試驗組平均總評分為1.52,對照組平均總評分為3.18,殼聚糖季銨鹽硅凝膠治療后形成的瘢痕明顯比對照組更接近正常皮膚,平均總評分降低了52.20%,從統(tǒng)計上觀察,殼聚糖季銨鹽硅凝膠組與正常治療組比較各項指標均有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無病理性瘢痕產(chǎn)生,而正常治療組有4例患者發(fā)生嚴重程度不一的病理性瘢痕,在后期換為殼聚糖季銨鹽硅凝膠使用后,瘢痕明顯好轉(zhuǎn),見表1。
2.2不良反應(yīng) 臨床試驗過程中,試驗組與對照組均未發(fā)生不良事件、嚴重不良事件與不良反應(yīng)。臨床試驗結(jié)束3個月后,對試驗者隨訪一年并觀察,未出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yīng)或不適癥狀。
3 討論
現(xiàn)在所有的手術(shù)、藥物和雷射等都無法將瘢痕徹底治好。所以本次試驗嘗試在傷口愈合的過程中,使用藥物抑制瘢痕的形成,以達到減少瘢痕的目的。
目前,在臨床中用于多種創(chuàng)傷及外科手術(shù)后的瘢痕的預(yù)防和輔助治療主要應(yīng)用單純含有硅酮的單方制劑硅凝膠,而其在使用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臨床效果并不理想。而此次研究中在硅凝膠中增加了殼聚糖季銨鹽后,體現(xiàn)出了良好的臨床試驗效果,與正常治療相比,創(chuàng)面形成瘢痕的顏色、高度、硬度、瘙癢、觸痛均顯著降低,平均總評分降低了52.20%,且無病理性瘢痕產(chǎn)生,而對照組有4例患者發(fā)生嚴重程度不一的病理性瘢痕。
對于殼聚糖季銨鹽硅凝膠體現(xiàn)出的抑制瘢痕形成的良好效果,從其成分上分析,主要含有殼聚糖季銨鹽與硅酮,硅酮治療與抑制瘢痕的效果與機制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3,5-6]:①物理學方面:壓力與靜電作用等因素有治療作用;②生物學方面(硅油):硅凝膠中的低分子硅油可以協(xié)助、促使分離壞死組織,軟化瘢痕、加速上皮組織形成、保持濕性環(huán)境加速創(chuàng)面的愈合;③保濕、水合作用:具有較好保濕性是硅凝膠的一個重要特點,通過在創(chuàng)面形成最佳的濕性愈合環(huán)境,以減少毛細血管的活動并抑制其增生、早期炎癥細胞的浸潤和膠原沉積,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減少與抑制瘢痕的增生。
而另一個成分殼聚糖季銨鹽具有能改變各種因子(如生化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的表達,調(diào)節(jié)Ⅰ型與Ⅲ型膠原蛋白的比例,抑制成纖維細胞的過度增殖、分化和分泌;降解膠原;加速建立傷口肉芽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增強供氧能力;促進組織上皮化,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能改變傷口及瘢痕中免疫細胞的作用;能減少膠原形成,抑制創(chuàng)面細菌繁殖,減輕感染,其抗菌性能和溶解性均明顯強于殼聚糖[7],并起到保濕成膜作用,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這些使其能達到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8]。殼聚糖季銨鹽與硅酮的組合可以進一步提升產(chǎn)品抑制瘢痕形成,以及進一步提升治療瘢痕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通過添加殼聚糖季銨鹽的硅凝膠在抑制或減少瘢痕形成方面有顯著的療效,其具有機理的研究和臨床應(yīng)用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Singer AJ,Clark RA.Cutaneous wound healing[J].NEnglJmed, 1999,341:738-746.
[2]靖亞莎,劉剛.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治療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8(4):262-264.
[3]李紅艷,丁利營.殼聚糖季銨鹽硅凝膠治療增生性瘢痕的臨床觀察[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4,23(21):1810-1812.
[4]劉文閣,李素娟,蔡玉琴.綜合療法治療瘢痕疙瘩的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0,9(1):20-22.
[5]吳迪,魯嚴,李巍.皮膚磨削及術(shù)后外用硅凝膠或積雪苷治療面部增生性瘢痕的療效比較[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1,20(5):795-796.
[6]姚文,宋金明,辛曉瑋,等.康瑞保凝膠治療增生性瘢痕疙瘩的療效觀察[J].齊魯藥事,2010,29(3):180-181.
[7]康建毅,黃宏,朱方強,等.姜黃素對人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生長及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9,29(12):1100-1103.
[8]李天石,曾文妮,何君君.甲殼素及其衍生物抑制瘢痕形成:研究與進展[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52):8507.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