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成
摘要:目的 探討理脾平肝息風法配合挑四縫穴治療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多發(fā)性抽動癥患兒1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80例。對照組予以口服氟哌啶醇治療,觀察組予以理脾平肝息風法配合挑四縫穴治療,治療3個月后比較兩組的抽動積分及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后,兩組抽動積分均降低 (t對照組=3.96,P<0.05;t觀察組=7.11,P<0.01);且治療后觀察組抽動積分低于對照組 (t=3.67,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0.77%、76.92%(χ2=4.78,P<0.05)。結論 理脾平肝息風法配合挑四縫穴治療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消除或有效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優(yōu)于單純西藥的效果,對于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的臨床治療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理脾平肝息風方;四縫穴;中醫(yī)
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又稱抽動-穢語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慢性、波動性、多發(fā)性的運動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發(fā)聲和語言障礙[1]。截至目前,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臨床治療多采用多巴胺受體阻滯劑,雖具有一定的療效,但長期應用具有較多的副作用,且一旦停藥易于反跳,因而限制了其臨床應用[2]。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該病可歸屬于中醫(yī)學的"顫證"、"小兒慢驚風"等范疇,病因病機多在于風、痰、虛[3]。在臨床實踐中,筆者采用理脾平肝息風法配合挑四縫穴治療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于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本院選取多發(fā)性抽動癥患兒160例。納入標準:①根據(jù)第4版《精神疾病診斷統(tǒng)計手冊》(DSM -IV)[4],符合多發(fā)性抽動癥的診斷標準;②年齡3~12歲。排除標準:①癲癇等其他原因導致的抽動癥;②過敏體質者;③同期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受試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80例。觀察組中,男56例、女24例;年齡3.5~12歲,平均(8.6±2.5)歲;病程6個月~3.5年,平均(1.6±0.6)年。對照組中,男59例、女21例;年齡3.2~11.5歲,平均(8.4±2.6)歲;病程5個月~3.7年,平均(1.7±0.5)年。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所有患兒監(jiān)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兒的性別構成、年齡分布、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予以口服氟哌啶醇治療,0.5 mg/d,2次/d,逐漸加量至1.5~2.5 mg/d,最大劑量不超過2.5 mg/d,同時予以等劑量的安坦。每1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2.2觀察組 予以理脾平肝息風法配合挑四縫穴治療。理脾平肝息風方基本組成:天麻、石決明、茯苓、白芍各15 g,鉤藤、桑葉、菊花、半夏、陳皮、羌活、黃芩各10 g,甘草6 g。上述中藥浸泡30 min,煮沸30 min,1劑/d,每劑煎2遍,取汁200 ml,早晚分2次服用。療程同對照組。針刺挑治取四縫穴,首先穴位消毒,使用高壓消毒的三棱針點刺四縫穴,擠出黃白色黏液或血液,針刺1次/w,4次為1個療程。
1.3評價指標及標準
1.3.1抽動積分 根據(jù)患兒的抽動部位(頭面、肢體、軀干)及發(fā)聲或穢語的發(fā)作頻度予以積分,分為:①0分:無癥狀;②1分(輕度):1 d內發(fā)作6~20次;③2分(中度):平均30 min~1 h內抽動或發(fā)聲;④3分(重度):平均每15 min有抽動或發(fā)聲;⑤4分(極重度):平均每分鐘均有抽動或發(fā)聲。
1.3.2臨床療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并結合臨床癥狀及抽動積分進步率進行評價。抽動積分進步率=(治療前抽動積分-治療后抽動積分)/治療前抽動積分×100%。分為:①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積分進步率≥90%;②顯效:癥狀、體征明顯好轉,積分進步率在75%~89%;③有效:癥狀、體征減輕,積分進步率在45%~74%;④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積分進步率<45%。以痊愈、顯效、有效統(tǒng)計總有效率。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抽動積分 兩組均無脫落患者,治療前,兩組抽動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0,P>0.05)。治療后,兩組抽動積分均降低 (t對照組=3.96,P<0.05;t觀察組=7.11,P<0.01);且治療后觀察組抽動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67,P<0.05)。
2.2臨床療效 觀察組痊愈率、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相應水平(χ2痊愈率=10.16,P<0.01;χ2總有效率=4.78,P<0.05);兩組顯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63,P>0.05)。
3 討論
《內經(jīng)》記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暴強直,皆屬于風"。中醫(yī)認為,對于"顫證"、"小兒慢驚風"者,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肝屬木主風,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由此肝亢風動而出現(xiàn)不能自制的抽動;脾運失健致水濕內停,痰濁壅阻脈絡,可致行為異常、注意力不集中。由此,歷代醫(yī)家認為"顫證"、"小兒慢驚風"的病位雖與五臟均有關,但核心在于肝、脾。本研究理脾平肝息風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桑葉、菊花具有平肝息風的功效,白芍養(yǎng)血柔肝,半夏、陳皮、茯苓則可利氣化痰,黃芩清熱瀉火燥濕,羌活去風勝濕, 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共奏理脾平肝息風之功。四縫穴為經(jīng)外奇穴,走形于雙手第2~5指掌側遠端關節(jié)橫紋中央,與臟腑關系密切,針刺該穴位,通過清泄腸胃之邪熱,而發(fā)揮除煩、通調血脈、疏通三焦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兒的抽動積分均不同程度的降低,這表明兩組方法均具有一定的療效。而觀察組治療后抽動積分低于對照組,這提示觀察組具有更為顯著的治療效果。這在臨床療效比較方面也得到了佐證,結果顯示,觀察組痊愈率、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方法具有更為優(yōu)化的療效。這與類似文獻的結果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可見理脾平肝息風法配合挑四縫穴治療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消除或有效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優(yōu)于單純西藥的效果,對于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的臨床治療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徐仕沖,朱先康.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的中醫(yī)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0,19(1):118-119.
[2]蔡曉華,謝城,吳銘瑜,等.托吡酯治療兒童多發(fā)性抽動癥的效果初探[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5,31(10):1702-1704.
[3]趙艷,朱先康.朱先康治療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的經(jīng)驗擷萃[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8(1):58-60.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