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熟能生什么,誰都能脫口而出,孰能生巧唄。這話當然沒錯,小學生也知道,可什么事都不是絕對的。
曾經有一個理論被廣泛傳播,說只要在某個領域堅持夠10000個小時的練習,便可成為該行業(yè)的專家。這是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推廣的理論,現在正受到一項新研究的質疑。一項由五所大學的心理學家共同完成的研究就拆了格拉德威爾的臺。在一組棋手與音樂家的對照實驗中,作者發(fā)現不同的熟習程度只占影響表現水平變量的三分之一,他說道:“最主要的水平差異沒有得到解釋,而這些差異很有可能是由其他因素決定的。”換言之,練習是很重要的!但光練習并不能讓你成為另一個馬友友。能否成功還與性格、年齡、智力等因素有關。
美國斯坦福大學一項針對獼猴行為的最新研究表明,由于大腦活動不穩(wěn)定,“熟”不一定能生“巧”,不停練習投籃或高爾夫揮桿技術可能只是在白白浪費時間。相關研究報告已發(fā)表在《神經元》雜志上。在研究中,研究人員讓獼猴以不同速度伸手觸碰彩色光點,同時對獼猴大腦中負責動作協(xié)調的區(qū)域進行監(jiān)控,并記錄獼猴每次伸手的速度。結果發(fā)現,在上千次試驗中,獼猴極少能以相同的速度伸手,它們伸手速度的細微變化與它們伸手前大腦活動多少相對應。
其實,“熟能生巧”,這是過去農業(yè)經濟、工業(yè)經濟的產物,無論是農民種地還是工人做工,確實是“熟”能生巧。越是熟練,越能夠提高效率,越能夠做得準確。可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在強調創(chuàng)新的時代,一味求熟練,一味重復過去的做法,就會導致出現一些相反的效果。知識經濟要求創(chuàng)新,不能因循守舊,而過去的熟能生巧的觀念則使得創(chuàng)新受到阻礙,因為人們習慣于以往的思維,不愿意作出突破。
倫敦的的士司機與公交司機同樣開車多年,但只有的士司機負責記憶空間位置的大腦海馬區(qū)變大。蓋因公交司機每日開同一條路線,固然駕輕就熟,大腦卻未得到足夠挑戰(zhàn)。而的士司機需要時時掌握倫敦的最新路況,思考如何最快最順地將乘客送達,大腦遂得充分發(fā)展。一個拉《梁?!返娜?,重復練五年后可能拉得不費吹灰之力,對曲子的控制力與表現力卻不曾精進半分——沒準還不如剛學會時。頂級醫(yī)院里,老醫(yī)生是一流人才,因其持續(xù)面對疑難雜癥,不斷突破自我。在無甚挑戰(zhàn)的小醫(yī)院,年資高的醫(yī)生有時反而知識陳舊落后,還不如畢業(yè)沒多久的年輕醫(yī)生。
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熟,在一些時候,更容易讓人陷入無意識的簡單重復,習以為常,甚至習非勝是,不但于人的創(chuàng)造力沒有任何幫助,還常常受到限制,生巧的門兒都沒有。
一家著名國際貿易公司高薪招聘業(yè)務人員。在眾多的應聘者中,有一位年輕人條件相對優(yōu)秀,不僅畢業(yè)于名牌大學,而且有3年專業(yè)做外貿的工作經驗。因此,當他面對主考官的時候顯得非常自信。“你原來在外貿公司做什么工作?”主考官問道?!白龌ń焚Q易?!薄耙郧盎ń返匿N路非常好,可是最近幾年國外客商卻不要了,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花椒質量不好?!薄澳阒罏槭裁床缓脝幔俊蹦贻p人想了想,說道:“一定是農民在采集花椒的時候不夠細心!”主考官看了看他,說:“你錯了。我去過花椒產地,采集花椒的最佳時間只有一個月。太早了,花椒還沒有成熟;太晚了,花椒在樹上就已經爆裂了?;ń凡珊煤?,要在太陽下暴曬一整天,如果曬不好,就不能稱之為上品。近幾年來,許多農民圖省事,把采集好的花椒放在熱炕上烘干。這樣烘出來的花椒雖然從顏色上看起來和曬過的花椒差不多,但是味道就差遠了。”
如果人們只顧埋頭苦干,力求熟練,卻不去找竅門和捷徑,只遵循客觀規(guī)律,不去打破陳規(guī)陋習,即使擁有再熟練的技藝,也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最終被社會淘汰。同樣的道理,如果人們使用古老而又繁瑣的織布機去織布料,為織得更多更好的布料,去苦練織布技能,而不去改進和創(chuàng)新織布機,最終也不能如愿以償。
可怕的是,有些老師也堅信熟能生巧。在某一方法的長期訓練中,學生的確能熟練、牢固地掌握這一方法,形成習慣??闪晳T一旦養(yǎng)成,就很難再接受別的方法,即使是更好、更優(yōu)的方法,他們也懶得去接受。試想一個連好方法都懶得接受的學生,我們又怎么能奢望他能生“巧”,能選擇更好、更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呢?
熟,不一定生巧,很多時候,更容易生銹。
(編輯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