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軍
讀圖畫圖,讓“幾何直觀”緩慢地生長
■葛 軍
“幾何直觀”既是兒童的一種意識,又是兒童的一種能力,借助“幾何直觀”,兒童能夠表征、分析并解決問題。在兒童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兒童讀圖、析圖、畫圖,讓兒童的“幾何直觀”能力緩慢地生長。著名思想笛卡爾說,“沒有什么東西比圖形更容易印刻在我們的腦海中?!币虼耍跀祵W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圖”,通過“幾何直觀”,培養(yǎng)兒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幾何直觀”能夠讓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單、形象,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兒童讀圖,不僅包括實物圖、示意圖、線段圖,而且包括集合圖、韋恩圖等。要引導兒童圖文結合,讀懂“直觀圖”所表征的條件和問題的內涵。例如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教師要引導兒童結合“小棒實物圖”理解“湊十法”和“破十法”的操作規(guī)則;教學“認識長方形”后,引導兒童結合“集合圖”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教學“素數與合數”后,引導兒童結合“韋恩圖”明晰“素數、偶素數2、偶數”的關系;等等。在小學數學中,“直觀圖”不僅可以表征數學概念和性質,而且可以表征概念之間的關系,表征四則運算的算理、算法、運算定律等。由于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而且必須借助“幾何直觀”,讓兒童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內涵。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數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時難入微?!痹谘芯繑祵W問題時,借助“幾何直觀”能讓兒童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信息,讓復雜的數量關系變得簡潔,讓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進而發(fā)現解決問題的思路,有效解決問題。例如教學“”,筆者首先讓學生嘗試,于是有學生用“通分法”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將分數化成小數解決問題;有學生“以小見大”,從兩個分數相加、三個分數相加開始探索;……。交流時,孩子們發(fā)現這些方法都比較麻煩,而且隨著項數的增加,“通分法”和“化小數法”就顯得捉襟見肘。那么有沒有更簡潔、更精妙的方法呢?筆者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正方形,表示單位“1”,然后啟發(fā)孩子在圖中分別表示。在直觀圖的啟示下,學生將算式轉化成。最后筆者引導兒童展開深度思考:分數的分母與直觀圖中操作“平均分的份數”有怎樣的關系?通過觀察,孩子們感知到分母分別是1個2、2個2、3個2、……所以在直觀圖上可以依次將圖形剩下的部分平均分成2份,最后問題的本質就是要求陰影部分,而要求陰影部分只需用單位“1”減去空白部分。據此,孩子們深刻感受到用“數形結合”方法、思想的精妙。
借助“幾何直觀”,兒童在學會表征、分析數學問題后,教師應逐步引領兒童從“圖導”走向“圖構”,即引導兒童畫圖,培養(yǎng)兒童的“數形結合”的意識和能力。用“圖形”說話,用圖形解決問題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策略。誠如著名數學教育家斯蒂恩所說,“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被轉化成了一個圖像,那么也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崩缃虒W“20以內的加減法”,孩子們對這樣的題目感覺無所適從——“小朋友排成一隊,從前往后數,小芳排在第15個,從后往前數,小芳排在第17個。這一隊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基于兒童的形象思維特質,筆者啟發(fā)孩子們嘗試畫“點子圖”,通過“點子圖”準確地表達小芳前面的人數、小芳后面的人數以及總人數。在這個過程中,兒童逐漸理解了“幾個”和“第幾個”的概念。再如教學“認識平均數”,筆者讓學生用“電子白板筆”在白板上拖動條形統(tǒng)計圖中長條的“多余部分”,填補其它的短直條,即“移多補少”。借助于“直條圖”,孩子們直觀感受到“移多補少”策略,同時將“移多補少”策略進行提升,形成了求平均數的一般思路,即用“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也正因為有了兒童對圖形的親身體驗、操作,所以孩子們在遇到復雜的平均數問題如“小華前三次的語文測試平均成績是88分,第四次的語文測試成績比四次語文測試的平均成績高3分,小華第四次語文測試的成績是多少分?”的問題也能自覺畫圖,并將高出的3分補給前3次,進而成功解決數學問題。不難看出,畫圖能夠激發(fā)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一圖抵百語”,從讀圖、析圖到畫圖,兒童的“幾何直觀”意識和能力被逐漸、緩慢地培養(yǎng)起來。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圖形”的功能,積累兒童“幾何直觀”的表象,讓兒童能主動地從“數形結合”的角度表征、分析和解決問題,直觀感知、直觀洞察,形成兒童用“圖”刻畫數學問題的習慣。由此,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簡約化。“幾何直觀”將代數與幾何完美結合,充分發(fā)掘了“圖形”的教學功能,開拓了數學教學的新局面?!?/p>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二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