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 娣
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第二中學
潘娣
傳統(tǒng)的初中政治課堂采用單一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政治課堂枯燥、乏味,缺乏生機和活力,阻礙了初中政治課堂有效性的提高。初中生年齡小,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求新心理。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政治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1.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輔助教學,激發(fā)初中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具有圖文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皆宜優(yōu)點,教師應合理、科學地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輔助教學,有效擴充課堂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學生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政治能力和提高政治素養(yǎng)。例如,《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備課,利用網絡資源下載相關的視頻文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播放,通過視覺和聽覺的結合刺激學生的理解力,使其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播放之前教師可以設置提問,如:中華精神包括哪些特點?學生在觀看視頻時可以思考問題并在其中尋找答案,這樣可以提高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望。
2.利用歌曲或故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改變傳統(tǒng)枯燥、乏味的政治課堂氛圍,利用歌曲或講故事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輕松,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教學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滿懷希望,迎接明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齊唱《我的未來不是夢》這首歌活躍課堂氣氛,順利進行新課的導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例如,教學七年級下冊《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這單元時,教師可以講述關于法律的故事進行新課的導入,啟發(fā)學生思考,感受法律的尊嚴,等。利用講故事的方式開展初中政治課堂教學,能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同時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政治觀念。
教師要緊跟時代的變化和發(fā)展,關注各種政治方面的報道,將時事與政治教材基礎知識結合在一起,進行創(chuàng)新性教學,革新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設置“課前十分鐘時政點評”環(huán)節(jié),針對近期的時政事件、熱點事件進行相關的點評和敘述,然后讓學生發(fā)表看法。例如,教學《國家與領土》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jù)近期的“釣魚島”事件開展教學,然后讓學生發(fā)表看法。教學內容和時事政治相結合,能增加課堂的有效性,改革舊的教學模式,將課堂內容進行延伸,不再局限于教材之中,聯(lián)系生活、聯(lián)系社會、聯(lián)系時事政治,鼓勵學生關注時政,關心社會和國家的發(fā)展,啟蒙學生的政治思想,取得良好的初中政治教學效果。
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樹立“學生為學習的主體”的觀念,教師應充當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和師生關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要設置充分的課堂時間和機會讓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充分地發(fā)揮自主學習能力,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一人獨占整堂課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學生交流、合作學習的空間,解放思想,培養(yǎng)良好的政治思維。
例如,教學七年級上冊《個人、集體與社會》這單元的課程時,教師可以提出“個人、集體、社會哪一個角色更為重要”這個問題,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在合作交流中交流各自的想法,鍛煉團隊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一起探究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教師還可以組織小型辯論賽,提出辯題,讓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學生需要自己搜集、整理、綜合資料和材料,為充分辯論做好準備。通過這樣的自主學習過程,學生收獲了知識并且體會到了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樂趣。
初中政治是培養(yǎng)初中生政治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改變教學觀念,轉變教學角色,讓學生成為政治課堂學習的主人公。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輔助教學,播放視頻、圖片、音頻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為課堂增添趣味和活力,創(chuàng)設和諧、平等的師生互動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教學內容與時政的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以此提高政治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