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智
幼兒園有些孩子不受同伴的歡迎,總是獨自玩耍。但其實他們是渴望和同伴一起玩耍的,只是在遇到人際交往問題時,他們不會解決或解決方式有所欠缺。人際認知問題解決的能力能夠預測幼兒以后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被拒絕幼兒人際認知問題解決能力的不足將對以后生活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有關研究表明,缺乏人際認知問題解決能力是導致幼兒被拒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對被拒絕幼兒人際認知問題解決的研究上,我國學者并沒有展開過多的探討,僅僅在對不同社交地位兒童的相關研究中粗略地提煉了被拒絕幼兒在解決人際交往問題時的普遍特征,且多采用量的研究方法,側重探索共性。因此,本研究擬走進一名被拒絕幼兒的內心世界,探尋其在解決人際認知問題時的過程,找出其人際認知問題解決技能的短板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一、研究對象的選取
1、由于認知方法是在五六歲開始掌握的,此時的幼兒對于身邊的人和事開始有相對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所以本研究擬選擇一名大班幼兒作為研究對象。
2、參考龐麗娟老師同伴提名法中的現(xiàn)場提名法。在班級集體活動時,把班內的幼兒分別帶至可以看得見全班同學的角落并提問:“你最不喜歡和班上的哪一個小朋友一起玩?”然后根據結果計算出負提名分,負提名標準分大于等于1分的幼兒為被拒絕幼兒。結果發(fā)現(xiàn),有三名幼兒屬于被拒絕幼兒,其中帆帆的負提名標準分高達5.84分,其余兩名幼兒分別為2.60分及1.30分。
3、采用目的性抽樣中的典型個案抽樣。與個案所在班級的老師溝通,老師們一致認為帆帆是最典型的被拒絕幼兒。鑒于此,我確定了帆帆為我的研究對象。
二、資料收集方法
1.參與觀察法:深入一名被拒絕幼兒在園一日生活,在與其密切接觸中觀察并記錄其在自然狀態(tài)下發(fā)生的解決人際交往問題的情境、過程和結果。
2.深度訪談法:采用半開放型訪談。訪談對象為個案、個案老師、個案主要教養(yǎng)者。對個案的訪談針對研究者觀察到的具體事件進行,主要涉及個案對該事件中行為原因的理解、所作策略的原因解釋、對于后果的預測等方面內容。對個案老師的訪談目的是獲得個案的一些基本情況。對個案主要教養(yǎng)者的訪談能夠深入了解個案的家庭背景及教養(yǎng)者對個案現(xiàn)有狀態(tài)的看法和期望。
三、分析與結論
1.帆帆的自身特點:(1)失控的情緒。年幼的孩子也明白自己的喜惡,感受得到自己的內心。但由于語言的發(fā)展限制,他們并不能很好地用傾訴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帆帆很少能夠說出一句完整的話,多數是詞與詞的組合,且發(fā)音不清晰,這樣的語言老師們都很難理解,更別說他的同伴們。所以,對于帆帆來說,用語言傳達情緒是難上加難的事情。他的情緒擠壓著,想表達卻苦于無法表達,最終變成一顆隨時會引爆的炸彈,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他失控時咬牙切齒、大吼大叫、破壞物品、攻擊他人甚至傷害自己,他用不恰當的方式釋放內心深處的強烈情緒。他不知道如何調整自身的心態(tài),失控便是很自然的事情。(2)不友好的行為。帆帆在解決人際問題時,多使用不友好的策略。對于他想獲得的東西,通常會動手去搶,甚至發(fā)動一場“戰(zhàn)爭”。他從未想過別的辦法,從未正確判斷過自己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后果,他關心的是現(xiàn)在。踢打、咬、推搡、拼搶、說攻擊性的話語等,這些不友好的行為讓帆帆的人際關系變得越來越糟糕,他意識不到這種變化,更不用說尋找原因、自我反省。(3)自我中心。帆帆有很強的自我中心,他只關心自己的想法,不關心同伴怎么想。所以,他在解決人際問題時只顧著達到自己的目的,忽略同伴的感受。帆帆可以區(qū)分自己和他人,他知道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個體,但他不知道他人會有和自己不同的想法,不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更不能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他的觀點采擇能力很弱。
2.帆帆的家庭情況:(1)不完整的家庭結構。帆帆來自于一個離異家庭,主要的家庭結構是爺爺奶奶和爸爸。父母在其五歲的時候離異。家庭生活對于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爸爸對帆帆放任不管,奶奶只是照顧帆帆的生活起居,并不重視帆帆的精神世界。帆帆的家庭生活是單調而乏味的,相比于一個在完整家庭中成長的孩子而言,帆帆感受到更少的快樂和滿足,更多地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tài),一定程度上對他的個性發(fā)展造成不利的影響。(2)家長的溺愛。離婚的父母總會覺得對孩子有所虧欠,因此,他們會想方設法地補償孩子,溺愛,通常會是他們能找到的最好的方式。帆帆的媽媽想給帆帆最大的滿足,以此補償她平日里不能夠給的母愛。帆帆的奶奶可憐孩子從小就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也是盡量滿足帆帆的一切要求。帆帆在家人的縱容和溺愛下成長,逐漸形成自私自利、稱王稱霸的性格。這一切都是溺愛的后果。(3)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帆帆的主要教養(yǎng)者奶奶持有兩個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第一,帆帆是男孩,男孩天生調皮。在一定程度上默許帆帆的種種不良行為,帆帆接收到成人的反饋,并繼續(xù)他的行為,這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第二,孩子還小,長大了會好的。這樣兩個傳統(tǒng)教育觀念對于帆帆是有害而無益的。
3.師幼互動:(1)負面的管教方式。老師對于帆帆的管教方式多是負面的,“不行”、“怎么能……”這樣的詞語常常被用到。老師很少對帆帆的行為進行正面指導,一味地壓制讓帆帆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如果老師用“我希望看到”代替“不要,可能對帆帆會有更積極的效果。(2)標簽的捆綁。帆帆的身上被貼有“慢”“總是”“從不”這樣的標簽。“全班就你最慢”、“你總是發(fā)瘋”、“從不好好坐著”……帆帆被這些標簽捆綁著,并逐漸產生自卑心理。因為自卑的心理,帆帆更處理不好人際關系。(3)忽略感受。老師在與帆帆的互動中時常忽略帆帆的感受。帆帆渴望被理解又得不到理解,加劇內心的挫折感和無助感。
四、結語
帆帆理解問題發(fā)生原因的能力和預測后果的能力低下,產生解決策略的能力一般,且策略的有效性偏低。由于較少采用親社會策略,使他對于所做策略的原因解釋多偏向自我中心,觀點采擇能力弱。強烈的自卑、失控的情緒使他無法正確面對和處理人際問題。家庭生活環(huán)境沒能給予帆帆積極正面的影響。教師沒能給予帆帆足夠的關愛、理解與鼓勵。